在全球經濟波動加劇與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升級的背景下,黃金作為世界公認的硬通貨,是兼具商品、貨幣和金融屬性的特殊資產,在穩定國民經濟、抑制通貨膨脹、避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黃金價格大幅上漲,投資者對黃金的熱情有增無減。隨著更多的投機者涌入,黃金具有越來越強的金融屬性,而金價的商品屬性(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減弱。要警惕政策風險可能導致金價短期波動。
黃金價值分析與屬性
黃金的稀缺性與分布
黃金又稱金,化學符號Au,是比較稀有的金屬。關于黃金是怎么產生的,學術界普遍認可的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地球上沒有產生黃金的條件,45億年前,在地球還是一顆“火球”的時候,有很多隕石和小行星帶著黃金撞向地球,而黃金的密度比較大,因此黃金這個“天外來客”到達地面之后不斷下沉,深埋地下。第二種說法是黃金是在地核生成并通過地殼運動和火山噴發來到地表。黃金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不均衡,大部分都位于地核中,基本上沒有開采的可能性。只有位于地殼上部的黃金才有機會被人類開采。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截至2024年底,人類史上開采的黃金大約有21.63萬噸。其中 45% 用于生產首飾, 22% 用于生產金條和金幣(包括黃金ETF), 17% 為央行儲備。已經探明且未開采的黃金總量大約為54770噸,按照目前的開采速度,預計15年就能開采完。黃金的稀缺性不僅表現在數量少還因為開采非常困難。
金礦在全球分布較廣,2023年澳大利亞的金礦儲量為12000噸,全球最多,占全球金礦總儲量的 20.23% ,其次是俄羅斯儲量為11000噸,占全球 18.81% 。我國金礦儲量為3000噸,占全球 5.08% 。我國金礦主要分布在山東膠東半島、東北五大連池、內蒙古赤峰周邊和云貴玉龍雪山周圍。從產量角度來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金礦產量穩居世界第一,2023年我國金礦產量為378.2噸,占全球 10% 左右。
黃金歷史與貨幣屬性
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第一次對黃金有了認知,從此以后黃金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黃金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五個主要階段:在19世紀以前黃金產量非常低,白銀和黃金同時承擔了支付手段角色,實行黃金白銀雙本位;19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不斷被發現,黃金開采能力快速發展,黃金供給增加,世界主要國家實行金本位;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美國牽頭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就是與黃金掛鉤的美元本位;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美元信用受到沖擊,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和黃金脫鉤,197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通過《牙買加協議》確定黃金非貨幣化;1999年至今,黃金的貨幣屬性重新被國際市場所認可,黃金市場發展出了多樣化衍生品和融資工具。
黃金作為貨幣使用超2700年,《牙買加協議》后脫離美元體系,但仍是各國央行重要儲備資產。2024年全球各國央行共增加1044.6噸黃金儲備,連續15年凈購入黃金,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央行黃金儲備總量達3.62萬噸。黃金納入央行儲備資產有利于對沖主權貨幣資產信用風險和匯率風險,優化央行資產負債表,彰顯黃金作為官方儲備的貨幣屬性不斷增強。調查顯示,無違約風險和避險資產是央行愿意持有黃金的最重要兩個原因。根據IMF和世界黃金協會數據統計,截至2025年2月我國黃金儲備為2279.6噸,占外匯儲備 5.5% ,排名第七,美國黃金儲備為8133.5噸,占其外匯儲備的 74.9% ,排名第一。
黃金的商品屬性與金融屬性
黃金的商品屬性則主要體現在金飾需求和生產科技用金需求。首飾制品是黃金最早的用途,2023年全球金飾需求占黃金總需求的 47% ,2024年占比 44% 。中國、印度均是傳統的金飾消費大國,兩國市場主導了全球的黃金消費。中國經濟復蘇推動金飾需求回升,中國成為全球金飾市場的重要增長引擎。黃金的機械加工性能、導電性能優良,被廣泛用于電子設備、半導體器件、微型電路中作為導體材料。2023年,科技用金需求為297.8噸,2024年為326.1噸。雖然相對于其他領域的黃金需求,科技用金整體規模較小,但其用途廣泛,已被普遍應用于電子行業當中。
黃金的金融屬性主要體現在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三點,具體表現為黃金具有貨幣職能、支付清算、外匯儲備、投資融資等金融功能。首先黃金是一種價值儲存手段,是規避通貨膨脹風險的最佳選擇;其次黃金變現能力強。依據資金情況隨時人市和出市,具備變現性和靈活性;最后黃金的價格波動幅度通常小于股票等金融資產,黃金長期投資收益具有優勢。
國內外黃金市場
全球市場格局
世界各地的黃金交易市場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由于其獨特的經濟特征形成了較為完善、各具特色的交易方式和交易體系,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和參與。歐美黃金市場主要有三個。
倫敦市場
倫敦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黃金市場,其歷史達300年之久。1804年,英國成為世界黃金交易中心,于1919年建立了倫敦黃金市場,“倫敦金”價格被看作國際黃金市場價格的晴雨表。作為一個場外市場,它沒有固定集中交易場所。
長期以來,倫敦金定盤價曾經由五家國際知名的金融機構決定。近年來這種定價機制受到市場投資者的廣泛質疑,認為參與定價機構涉嫌操縱黃金價格,缺乏透明度。2015年3月,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將黃金定價權移交給洲際交易所(ICE)負責管理和發布,新的黃金定價機制被命名為LBMA黃金價格(LBMAGoldPrice)。目前由13家國際知名的金融機構擔任直接定價會員和做市商,1家機構擔任非直接定價會員。
紐約市場
美國黃金市場由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芝加哥國際商品交易所(IMM)、底特律、舊金山和水牛城共五家交易所構成。1994年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紐約金屬交易所(COMEX)合并,前者主要負責能源、鉑金和鈀金交易,包括黃金在內的其他金屬由COMEX負責。COMEX以黃金期貨交易為主。紐約黃金市場發展歷史很短,但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期貨市場。
與倫敦黃金市場不同,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實行的是標準化的場內黃金期貨和期權交易,黃金實物的實際交收占很少的比例。2024年,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期貨交易量為30.37萬噸(雙邊),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中排名第一,其黃金交易往往可以主導全球金價的走向。
蘇黎世市場
蘇黎世黃金市場是二戰后迅速發展起來的世界黃金市場。瑞士和南非簽訂過黃金優惠協議,南非 80% 的黃金銷售給瑞士。蘇黎世黃金市場沒有金價定盤制度,價格的產生主要依據交易日當天的供需情況,且價格漲跌無限制。
中國黃金市場特征
中國黃金市場從全面管制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主要經歷了四大階段:1949年至1982年非市場化的管制時期、1982年至2001年逐步取消管制時期、2002年至2014年黃金市場正式建立、2014年至今國際化探索階段。審視中國黃金市場的發展歷程,近年來,得益于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投資品種的多樣性顯著增加。同時,黃金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深化發展,進一步強化了黃金在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方面的作用。2016年,上海黃金交易所(以下簡稱“上金所”)正式上線全球首個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基準價格一“上海金”,顯著提升了中國黃金市場的定價權,從而吸引了國際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政策支持
2002年10月,為順應我國黃金市場化改革要求,上金所正式成立,這是中國黃金市場開放的重要標志之一。同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黃金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明確我國黃金交易施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該政策顯著推動了國內黃金產業集中,有效打擊了黃金“灰色”交易和走私,保障了國內黃金市場體制改革后的平穩過渡。黃金投資渠道和方式的多樣化使得黃金成為金融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黃金市場發展迅猛,逐步成為全球黃金交易的重要參與者,我國黃金市場與國際市場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也大幅提升。
產業鏈全覆蓋
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包括金融屬性的投融資鏈和商品屬性的產業鏈的黃金全生態鏈的國家。在我國,黃金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采礦、冶煉、生產、加工、消費以及進口,均居于世界首位。該產業鏈的總產值超過方億,涉及的從業人員數量超過300萬。上游眾多產金企業,中游發達的首飾加工產業,下游世界第一的龐天消費群體。
市場規模
黃金消費情況:2024年,我國黃金消費量達到985.31噸,較上一年度下降了 9.58% 。細分來看,黃金首飾消費量為532.02噸,同比下降了 24.69% ;金條及金幣的消費量為373.13噸,同比增長了 24.54% ;工業及其他用途的黃金消費量為80.16噸,同比下降了 4.12% 。
在黃金生產領域:2024年,全國成品金總產量達到534.106噸,較上一年度增長了 2.85% 。具體來看,國內原料生產的黃金量為377.242噸,同比增長了 0.56% ;而利用進口原料生產的黃金量為156.864噸,同比增長了 8.83% 。
黃金交易市場方面:在2024年,我國黃金市場的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實現了顯著增長。上金所全部黃金品種的累計成交量雙邊達到6.23萬噸,同比增長了 49.9% ,成交額雙邊達到34.6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 86.65% 。
國際互動案例
2014年9月18日,上金所全資子公司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黃金國際板”正式啟動。國際投資者可以利用離岸資金(包括人民幣、可兌換貨幣等)參與上金所所有以人民幣報價的黃金、白銀合約。2016年4月19日,上金所上線“上海金”集中定價交易。同年10月與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簽署了《上海金基準價授權使用協議》。2017年4月,“上海金”期貨合約在迪拜黃金和商品交易所(DGCX)正式上線。2019年10月14日,上金所與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合作推出以“上海金”為基準的衍生品,并掛牌“滬紐金”產品,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黃金市場國際化的進程。今年3月上金所完成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雙向授權合作續約。
黃金交易與投資策略
交易市場分類
經過逾百年的發展,全球黃金市場形成了豐富多元的產品體系,而以倫敦和紐約為代表的歐美市場憑借著先發優勢和多元化的產品體系成為全球黃金市場交易的主渠道,產生的基準價格和質量標準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產品定價和標準認證中。
現貨市場
黃金投資產品豐富,現貨市場包括現貨即期、遠期、掉期、延期等現貨衍生品合約,以及租借、質押等業務,其中即期、遠期、掉期為主流交易模式,約占總交易量的 80% 以上。我國的黃金現貨交易主要是通過上金所進行,2024年上金所黃金成交金額34.65萬億元,成交量6.23萬噸,上金所是全球最大的純實物現貨交易所。目前上金所有詢價市場、定價市場、競價市場、租借市場四大市場。
期貨市場
期貨市場包括期貨、期權、價差合約,僅2%的期貨交易為實物交割,大部分交易基于對沖。黃金期貨交易作為金融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杠桿、雙向交易機制、嚴格交割制度、價格波動頻繁且幅度大等特點,對投資者有一定要求。
我國的黃金期貨交易市場主要是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的黃金期貨合約、黃金期權合約等。2024年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權成交量為1731.73萬手,同比增長 84.61% ,全年黃金期權成交金額為724.14億元,同比增長 125.84% 。
ETF市場
黃金ETF,即黃金交易所交易基金。包括實物、期貨、合成復制模式,大部分合約為實物復制模式(即只跟蹤實物黃金及少量現金等標的)。截至2024年底,全球黃金ETF持倉量3218.8噸,同比減少6.8噸。盡管持倉量有所減少,但全球黃金ETF的管理資產總規模卻顯著增長,從2023年底的2144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底的2714億美元,增長了 26.60% 。SPDR是全球最大的黃金ETF,由世界黃金信托服務公司及道富環球顧問公司于2004年11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推出。2024年底SPDR的持倉量為872.52噸。
國內的黃金ETF與上金所場內黃金現貨產品掛鉤,每單位基金份額大約包含0.01克黃金,而最小交易單位為1手,即100份基金份額,因此每份基金份額大約含有1克黃金。2024年底,國內共有14只黃金ETF,總持倉規模114.73噸,同比增長86.66% 。2024年全年,中國黃金ETF需求激增,共流入約310億元,折合黃金55噸。黃金ETF管理總規模達710億元。
價格走勢研判
短期
2024年,在央行購金、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和市場避險情緒的聯動下,貴金屬的商品屬性、貨幣屬性和金融屬性齊顯,黃金市場迎來了近15年來最為強勁的表現,價格的飆升令人矚目。
長期
展望未來,黃金的長期投資價值將愈發顯著。一方面,央行增持黃金的趨勢有望持續,這主要歸因于美元信用的弱化和美國經濟衰退風險。與此同時,地緣風險的推升使得投資者更加傾向于配置避險資產,而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首選,其配置價值將進一步提升。在多重因素的推動下,長期看漲黃金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投資建議
實物黃金
實物黃金是常見的黃金投資品之一,如金條和金市。金條通常是由高純度的黃金制成,重量規格多樣。金幣則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例如世界五大投資金幣。
衍生品
黃金ETF作為一種投資工具,為投資者提供了參與黃金市場的便捷途徑,并催生了套利交易策略。當黃金ETF的市場價格與其所持有的黃金價值(即凈值)發生偏離時,套利者便有機會通過購買被低估的ETF份額并出售被高估的黃金,或反之,以實現無風險利潤。黃金ETF套利作為一種投資策略,既提供了獲利的可能性,也蘊含了一定的風險,投資者須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并對高杠桿風險保持警惕。
政策風險
近年來黃金價格大幅上漲,投資者對黃金的熱情有增無減。隨著更多的投機者涌入,黃金具有越來越多的金融屬性,而金價的商品屬性(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減弱。要警惕政策風險可能導致金價短期波動。
(焦瑾璞為中國金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責任編輯/周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