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像我們這些在山區縣的企業,想招個大學生比登天還難。高學歷人才不愿意來,來了也留不住。”黨委副書記鄭大定感慨道。如今,通過“政聘企用”政策,三環鍛造成功引進兩名碩士研究生,大大緩解了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
為呼應產業引才需求,破解企業引才難題,探索建立“政聘企用”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新機制,通過“事業留編、企業用人”方式,搭建企業與人才雙選平臺,幫助企業吸引、留住、用好人才,讓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人強勁動能。
政府引才企業用才
近年來,依托資源再生利用、汽車零部件、硅能源硅材料等七大主導產業,構建起堅實的工業基礎,迅速成長為全省工業強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34家。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逐漸加快,企業對新型人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但“高端人才引不進、技術骨干留不住”是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
“我們每年都組織企業到武漢的高校開宣講會、招聘會,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谷城地處鄂西北山區,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環境、個人發展空間等都與城市存在差距,要想引才留才,必須抓住人才的核心需求。
大膽創新,通過“政聘企用”方式,把事業單位招錄權與重點企業用人權有機統一,調用編制資源為重點產業輸送人才,依托重點產業培養高層次人才,組建“編制在政府、崗位在企業、發展在產業”的三維人才架構。
成立縣級人才儲備開發中心,統籌設立200名機動事業編制,組織轄區重點企業申報引才崗位計劃,根據企業需求篩選確定引才崗位。出臺《“政聘企用”引才工作實施辦法》,明確引進對象為國內普通高校或海外知名高校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雙一流”大學本科畢業生,根據實情設立“一事一議”彈性條款。引進人才可享受事業單位工資待遇,并按合同入企服務3年。
去年8月,專項引才公告一發布,就吸引了全國各地419名高層次人才報考。經過層層選拔,共有21人被錄取。如今,他們已分別進駐等13家重點企業,投身于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
雙重管理雙向奔赴
要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重要的是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政聘企用”模式為引進人才設置了職業“雙通道”,在3年培養期內,由縣人才儲備開發中心保障人才的各項待遇,接收企業負責日常工作安排、業績考核及工作保障。培養期滿后,根據考核結果及引進人才個人意愿,人才既可以留在企業,也可以到事業單位工作,既保障人才的身份和待遇,又賦予企業充分的用人自主權。
為促進人才盡快成長,采取“雙師帶徒”幫帶制度,為每位引進人才配備政、企雙重導師,即政府選派專員擔任“政策導師”,企業遴選技術骨干擔任“實踐導師”,形成人才引育留用閉環管理。
“縣委、縣政府幫我們把人才引進來,我們也有責任、有信心把人才留住。”湖北原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興地說。去年引進的人才尚俊賢來到企業后,他們第一時間為尚俊賢制定了培養方案與成長路線,安排技術總監擔任他的實踐導師,每月開展技術指導。
“在一線車間工作,不僅能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還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尚俊賢說。短短半年,他從一個只有理論知識的職場新人成長為熟悉生產全流程的技術多面手,他還自發為磨損設備設計匹配的離心棒圖紙,并聯系到低價供貨商,為企業生產降本增效。
為了給引進人才創造溫暖、安心的工作環境,縣委組織部、人社局、科經局定期聯系人才談心談話,通過平時考核、年度考核和培養期滿考核加強動態跟蹤管理,并鼓勵企業在工作、生活、崗位、待遇等方面為人才創造更好的條件,力爭3年將人才培養為項目中堅力量和企業骨干,讓人才大膽選擇企業、留在企業。
“把人才留住了,才說明成功了。”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企業都很珍惜引進的人才,縣委、縣政府也會為育才、留才表現較好的企業進一步提供人才、科創等方面的政策傾斜,以此鼓勵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
以才興產以產聚才
走進三環鍛造熱處理車間,新進工程師韓淼鑫正在生產線上協助工人解決材料熱處理問題。韓淼鑫碩士畢業于武漢科技大學,主攻冶金工程方向。去年他通過“政聘企用”選拔,進入三環鍛造。企業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和韓淼鑫的專業方向,將他安排到熱處理車間的核心崗位上學習鍛煉。
“他來到公司后扎根生產一線,用專業知識為車間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鄭大定對韓淼鑫的工作表現給予高度評價。在車間工作半年來,韓淼鑫主動起草天然氣網帶爐燒嘴調試方案,助力車間節能減排、降本增效;他還針對棒材淬透性不足問題展開調研,找出固溶硼失效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用過硬的專業知識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國最大的中、重型汽車轉向節生產商,三環鍛造正搶抓節能降耗發展新機遇,投入大量研發資金,更新產線擴產能,搶占新能源乘用車大市場。在這場創新競賽中,人才正是企業最稀缺的資源。“現在公司生產線上急需大量專業人才,‘政聘企用’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鄭大定說。
去年選拔的人才中,有15名為機械、化工、材料、自動化等緊缺專業人才,他們來到企業后,積極參與技術改進、專利研發等工作,迅速成為創新的生力軍,助力企業突破轉型難題。企業也為人才量身定制培養方案,讓人才在實戰中鍛煉成長。“政聘企用”模式精準匹配特色產業的用人需求,解決產業發展的實際問題,形成“以才興產、以產聚才”的良性循環。
為進一步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拿出7000多萬元“真金白銀”激勵實體經濟發展、表彰優秀企業家,組建院士專家工作站22家,從高校引進17名專家擔任企業“科技副總”,真正讓人才紅利轉化為生產力。
目前,全縣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家,國家級綠色工廠8家,98家企業獲批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入選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人才引進要不拘一格,要從產業和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產業升級靠人才先行,引進的人才也要樹立‘把論文寫在車間里’的理念,才能取得新成效,推動大發展,實現新跨越。”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歐陽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