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協同性不足,存在“孤立化”“脫節化”的問題;適應性欠缺,黨務工作者難以契合數字黨建實際需求;保障性不強,數字黨建的安全性、隱私性建設面臨較大難度;融合性不足,面臨“斷層化”“表面化”挑戰等。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正深刻改變著社會各個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表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并要求“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高校作為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其基層黨建工作在新時代背景下也亟待借助數字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將數字化技術融入黨建工作,不僅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進高校基層黨建改革創新、提升黨建工作效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
本文通過分析數字技術在高校基層黨建中的應用現狀與挑戰,深入探討數字賦能高校基層黨建的重要意義及實現路徑,提出創新性的策略與建議,旨在為推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提升黨建工作效率與質量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助力實現高校“一融雙高”目標,促進黨建與教育事業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發展。
實現路徑
(一)實現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集成化
加大智慧黨建資金投人。高校應設立專項經費,保障黨建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平臺運維的資金需求。完善硬件設施,如服務器、網絡設備等,確保黨建平臺的穩定運行。同時,開發功能完備、操作便捷的黨建軟件系統,涵蓋黨員信息管理、組織生活管理、黨費收繳管理、黨建宣傳等多個模塊,實現黨建工作的數字化、智能化操作。
加強智慧黨建資源整合。整合校內信息化資源,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黨建數字化平臺與其他校園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與協同運行。建立黨建大數據匯聚共享平臺,統籌協調各院系、各部門之間的黨建數據共享,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與共享共用。
通過數據分析挖掘技術,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潛在信息,為黨建工作的科學決策提供精準依據,實現黨建工作的精準化、個性化開展。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可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學習和分析,自動識別數據中的關鍵信息和潛在模式,為黨建工作的決策提供更加智能科學的輔助支持,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效率。
(二)推進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化
拓寬人才選拔與引進渠道。建立完善的黨建數字化人才選拔機制,從校內選拔有信息技術背景的黨務工作者,鼓勵黨務工作者學習大數據分析、軟件操作等相關知識技能,同時面向社會引進既懂黨務又擅長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鼓勵計算機、信息管理等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投身高校黨建數字化工作,提高運用數字技術開展黨建工作的水平。
加強人才培訓與激勵。定期組織黨建數字化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技術骨干進行授課,提升現有黨務工作者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與黨建業務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對在黨建數字化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與團隊給予物質獎勵與精神表彰,激發人才的工作積極性與創新性。在培訓內容中,應增加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黨務工作者能夠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在黨建工作中的應用方法,如利用智能輔助工具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數據分析和預測等,從而更好地適應數字黨建的發展需求。
(三)筑牢數字黨建安全隱私防護屏障
健全數字賦能黨建制度規范體系。包括數據管理制度、信息安全制度、平臺運行維護制度等。明確數據采集、存儲、使用、共享等環節的操作流程與責任主體,確保數據的合法合規使用。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建設,定期開展安全檢查與風險評估,及時發現并解決安全隱患問題。同時,完善平臺運行維護機制,明確各部門在平臺建設與管理中的職責分工,保障黨建數字化平臺的安全、穩定運行,為數字賦能高校基層黨建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構建全方位數據安全防護體系。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防火墻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等,對黨建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使用等全過程進行安全防護,防止數據泄露與惡意攻擊。建立數據備份與恢復機制,定期進行數據備份與安全演練,確保在數據安全事件發生時能夠快速恢復數據,保障黨建工作的連續性。同時,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建設,明確數據訪問權限與操作規范,防正內部人員違規操作導致的數據泄露。人工智能技術可用于增強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如通過智能監測和分析網絡流量,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和潛在的安全威脅,自動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提高數據安全防護的智能化水平和響應速度。
(四)打造數字黨建素養文化融合生態
構建黨員數字素養分層提升體系。建立差異化數字素養培養制度,包括制定覆蓋青年黨員、離退休黨員等群體的階梯式培訓方案,通過“理論講授 + 場景模擬”的混合教學模式,開設智能設備操作、黨建平臺應用、網絡輿情辨識等實務課程,設計線上闖關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黨員行為數據和偏好信息的分析,實現黨建文化內容的智能推薦和精準傳播,使黨建文化更貼近黨員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增強黨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促進黨建文化在數字時代的有效傳承和發展。考核與線下實操認證雙軌評價機制,重點破解老年黨員“觸網焦慮”、基層黨員“工具盲區”等問題,形成“需求診斷一精準施訓一動態評估”閉環管理體系。
創新數字黨建文化融合培育機制。實施黨建文化數字化再造工程,構建“紅色基因 + 數字表達”的內容生產體系,促進傳統黨建文化與數字文化的有機融合。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復原黨史重大場景,開發互動式黨建文化數字藏品,創建校園黨建元宇宙空間,讓“三會一課”實現從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延伸。建立數字文化傳播矩陣,通過算法推薦精準推送定制化黨建內容,打造“沉浸體驗一社交互動一價值傳導”的新型文化育人生態,破解傳統教育模式與青年黨員認知習慣的錯位問題。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黨員行為數據和偏好信息的分析,實現黨建文化內容的智能推薦和精準傳播,使黨建文化更貼近黨員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增強黨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促進黨建文化在數字時代的有效傳承和發展。
數字賦能高校基層黨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推動高校黨建與教育事業深度融合、提升黨建工作質量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現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集成化、推進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化、筑牢數字黨建安全隱私防護屏障以及鍛造數字黨建素養文化融合生態多方面的努力,能夠有效實現數字賦能高校基層黨建的目標,促進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發展與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4年度黨建理論研究項目資助(DJYJ2024004)、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在華留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研究”(22G027)結項成果】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