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央大力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各項減負措施落地生效、變化明顯,廣大干部得以卸下包袱、輕裝上陣。然而,當前部分基層干部卻深陷“自我加壓”的泥沼。有些地方,上級要求下屬單位報送簡要的電子材料,但基層單位仍會按“往常慣例”,報送詳細材料以示“重視”。有的基層單位為防范日后的突擊檢查,對一些非必要工作也會手抄記錄,為工作“留痕”…如何讓基層干部放下思想包袱,提升干事創業的安全感?

“微話題”欄目參與方式:掃碼關注黨員生活微信公眾號(微信ID:黨員生活),點擊下方“熱文”-“微話題”,即可參與最新一期“微話題”征集活動。一經選用,稿費從優。


轉變慣性思維
扭轉思想誤區
“非必要工作手抄留痕”的行為,本質上是對“何為重視”的認知錯位,同時也存在“多留痕、多保險”的慣性思維。亟須從思想層面扭轉這種誤區。首先,要破除認知偏差。加強政績觀教育,引導基層干部摒棄唯材料、唯臺賬的慣性思維,使其明白多做不等于做好。其次,要提供情緒價值。對基層工作既要指出問題,也要及時表達認可,讓基層干部感受到來自上級部門的信任,提升干事創業的安全感。最后,要營造良好氛圍。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定期發布為實干者撐腰的典型案例,讓基層干部放下思想包袱。 (鶴峰 王謝尚)
克服“怕”的心理
有些基層干部習慣“自我加壓”“內卷”不止,關鍵在于一個“怕”字。一怕難過關。日常不做好臺賬留痕,關鍵時刻難以“交賬”。二怕不滿意。有的上級部門要材料只需電子版,有的卻要求“小紅頭 + 公章”,為了不惹麻煩,一視同仁都按“高標準”上報。要甩掉這類“包袱”,一要下好“學”的功夫,學深悟透黨中央關于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戰略部署。二要做好“實”的文章,堅持務本務實、細致精致地干工作,發揚“工匠精神”,做到優質高效,方能經得起各方面的檢驗。 (襄陽 郭濤)
勇做減負“主動者”
基層干部應勇做減負“主動者”。工作中,要主動鉆研政策文件,精準把握任務要求,不盲目加碼、不隨意延伸。面對過往不合時宜的“慣例”,要敢于突破,不被陳舊模式束縛手腳,以更靈活高效的方式推進工作。同時,積極參與業務培訓,主動與同行交流工作經驗,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把有限精力聚焦到真正重要的工作任務上。當基層干部都能主動作為,以更高效的姿態履職,就能在卸下思想包袱的同時,切實提升工作質效,為基層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應城 吳岳川)
明晰權責邊界
用制度為基層松綁
建立科學容錯機制
基層干部“自我加壓”的根源在于權責不明、問責泛化。有些地方,上級雖精簡要求,基層仍層層加碼,源于部分干部的“避責思維”—過度留痕實為應對潛在追責的“自保策略”。破題關鍵有三,一是考核導向轉“實”,以群眾滿意度替代材料厚度,推行“無痕考核”,明確“非必要不手抄、不補檔”;二是權責清單“雙清”,厘清崗位職責與問責邊界,建立“過失分級”容錯機制,讓干部敢為“必要之事”;三是技術減負增效,推廣政務數據共享平臺,杜絕重復填報,讓電子化減負真正落地。輕裝上陣需卸下“思想枷鎖”,重在構建“容錯敢為”的制度安全感。 (應城李游)
破除“自我加壓”
部分干部陷入“自我加壓”的怪圈,其根源在于思想包袱過重和考核機制不夠科學。要破除“自我加壓”現象,讓基層干部真正減負,必須優化考核導向,以實績考核替代“痕跡管理”,杜絕“材料論英雄”,強化容錯機制,明確權責邊界,讓基層干部敢于簡化流程、聚焦實效。另一方面,上級部門需帶頭示范,避免任務“層層加碼”,用信任替代過度檢查。同時,干部自身也要轉變觀念,認識到“減負不減責”,將有限的精力從應付形式轉向服務群眾。 (大悟 田禎福)
減負須與明晰權責邊界同步推進
通過梳理單位、崗位職責權限,制定“負面清單”,嚴禁要求非必要留痕材料,同時配套“正面清單”,明確不同場景下材料報送的格式、字數等剛性標準。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細化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創新探索等各類容錯情形,讓干部對“安全邊界”心中有數,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建立誣告陷害正名查核機制,對惡意舉報、造謠中傷的行為快查快辦,及時為干部公開澄清正名。消除干部的后顧之憂,讓“卸下包袱”成為可持續的治理新常態。
減負要重長效
避免基層工作事事留痕換取“護身符”,就要清醒回歸服務群眾本位,秉持長期主義,以深度減負打基礎、利長遠,方能讓基層“輕裝快跑”。督考聯動出真招。變單兵作戰為協同聯動,建立“一次檢查、多方認賬”機制,以標準統一、材料共享,化解“秋后算賬”焦慮。統籌協調破壁壘。克服“部門主義”,構建跨部門目標統籌、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機制,推行“一表通填”工作模式,讓基層只跑一次。考核激勵樹導向。實行“多考合一”,明確考核實施主體掌握數據信息,剛性兌現考核結果,讓有為者有位、形式主義者丟位。
(隨州曾都 陳勝)
破除層層加壓“三難”
破解這一困局,要破“動力虛化”難題,將考核標尺從“做了什么”轉向“改變了什么”,建立以群眾獲得感、發展實效性為導向的評價體系,讓干部在“為何而干”中重拾內生動力。要破“責任甩鍋”難題。“上面千把錘,下面一根釘”的壓力傳導模式容易導致責任層層“甩鍋”,唯有建立清晰的容錯邊界,明確“哪些錯能容”“怎么容”,才能讓干部從“怕追責”轉向“敢扛責”。要破“活力不足”難題,通過建立“一人一檔”實績檔案、設立專項獎勵、傾斜晉升通道、完善關懷保障等制度設計,讓干部看見“付出的價值”,感受“組織的溫度”,方能點燃“越干越想干”的持久熱情。 (蘄春鄧棟華)
(赤壁 陳望梅)
以“斷舍離”三策精準發力
實現輕裝上陣,需以“斷舍離”三策精準發力,讓干部從“疲于應付”轉向“心系民生”。要斷“文山會海”,擠出實干空間。嚴格執行會議審批和“總量控制”,倡導“短實新”文風,以務實工作舉措引政策“活水”至田間地頭。要舍“責多權少”,破除留痕枷鎖。進一步制定優化基層“三張清單”,明確基層職責范疇,減輕基層負擔。要優化考核方式,整合多頭考核,將“痕跡”留存于群眾口碑而非材料堆疊。要離“激勵缺失”,激活內生動力。要堅決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對改革探索中的失誤予以容錯免責,為擔當者撐腰。
(保康郭人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