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業務主管,2023年7月起任恩施市龍鳳鎮古場壩村駐村第一書記。
2023年7月,我來到了恩施市龍鳳鎮古場壩村開始了駐村工作。初來古場壩村,我被這里的村容村貌深深吸引:縱貫南北的干凈瀝青馬路、沿線整潔有序的多肉花圃、土家族特有的彎檐翹角木質門樓。所有這一切都顯示著這個村在治理上取得的成就,也預示著我必須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來面對即將開展的駐村工作。
“腳上沾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我看來,只有開展充分的調研,對村情、民情有足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發言權。駐村伊始,我和隊員們拿出搞研究的勁頭,翻山越嶺、走訪入戶。三個月的時間里我們遍訪了全村900多戶村民。情況搞熟了,和村民的距離就漸漸拉近了。“李書記,有一段山邊公路沒有安全設施,娃娃們上學不安全”“村里什么時候能有運動器材?”當村民們和你真正建立信任了,要解決的問題就出現了。
兩年間,我們重點解決該村山路沿線群眾出行不便的問題,對該村700余米山間道路進行了修繕并加裝護欄,使道路周邊200余名村民出行更加安全便利。另外,我們還協調省體育局資金為該村安裝了8套露天運動器材。“我們就是這么張口一說,沒想到李書記裝進了心里,落到了實處”“我們的器材絲毫不比城里的差。”每當茶余飯后、華燈初上,這里便成了村里婦女和孩子們鍛煉身體的好去處。

我時常對工作隊員們說,共產黨員一要講“認真”,二要講“立信”,對群眾作出的承諾,就要想方設法完成。通過修路安健身器材,一群戴著眼鏡、長相斯文的外來干部開始慢慢走進群眾心里,成了群眾心目中的“知心人”。
如何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同時,注重科技賦能,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是我們一直放在心上的問題。為破解古場壩村產業空心的問題,我們組織村“兩委”多次進行項目研討,逐步將工作的突破口聚焦在該村的“百畝甜柿”上。
從柿子樹的修剪、病蟲害防治,到鮮果采摘和銷售,駐村工作隊始終戰斗在一線。起初,由于堅持不打農藥,部分柿子沾染葉斑病,品相欠佳,幾萬斤柿子面臨滯銷。我們發揮中國科學院工作隊的專長,請來果樹專家探索綠色防病方法,請來釀酒專家反復實驗釀酒配方,最終釀造出口感好、出酒高的甜柿酒,當年就為村里創造18萬元的收益。我們還支持村里利用酒糟加工成雞飼料,雞糞還林施肥的方式發展果禽生態循環種養產業,飼養的千羽林下“走地雞”當年又為村里帶來近13萬元的收益。同時,我們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以對親人的態度對待投資商,最終吸引了一位廣東投資商在古場壩村成立公司。當年該公司投資種植的高山蔬菜、藤茶銷售總額超過人民幣130萬元,為當地村民帶來勞務收入超30萬元。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荷包鼓了,大家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村民們感慨:“李書記懂技術、工作隊跑銷路,對村子里的事比自家孩子還上心!”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眼下的古場壩村生機勃發。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征程上,我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們將切實做好黨和人民需要的真專家,把“論文”寫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