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等教育賦能英國曼徹斯特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研究

2025-08-24 00:00:00朱艷韓雪
關鍵詞:曼徹斯特工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9.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0692(2025)03-0087-10

20世紀以來,受資源枯竭、科學技術變革及國際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的老工業基地相繼出現衰退現象,紛紛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和社會發展模式更新的現實挑戰。在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高等教育被賦予重要的戰略地位。各國政府均認識到,通過高等教育的集聚效應、創新驅動和人才培養,可以有效促進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曼徹斯特(Manchester)既是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化城市,也是英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其發展歷經從繁榮到衰落再到繁榮的過程。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曼徹斯特地區依托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ofManchester)、曼徹斯特城市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索爾福德大學(UniversityofSalford)等高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資源優勢,通過研發新興技術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加速新興產業和初創企業的形成與發展,助推曼徹斯特地區的產業結構成功轉變為以服務業為核心的多元產業發展新格局。雖然國情不同,但世界各國老工業基地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都面臨著與曼徹斯特類似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乏力、創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共性問題。因此,本研究以英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主線,結合曼徹斯特城市發展史的重要節點,將曼徹斯特工業基地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并系統梳理高等教育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此探尋曼徹斯特工業基地成功轉型的寶貴經驗,從而為世界各國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提供經驗借鑒

一、曼徹斯特高等教育產生與工業基地初創(19世紀20—40年代)

在工業革命開始前,曼徹斯特就已成為英國重要的以棉紡織產業為主的手工小鎮。進入工業革命時期,紡紗機和蒸汽機的出現極大提升了棉紡織產業的生產效率,大規模的棉紡織廠在曼徹斯特建立。由此,曼徹斯特工業基地不斷發展壯大。隨著工業革命進程的推進,曼徹斯特工業基地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能夠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但是,此時英國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機構只有牛津大學(Univer-sityofOxford)和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兩所古典高校,其始終恪守中世紀高校保守的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目標,重視宗教神學、人文主義的教育,而忽視對于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因此,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工業革命進程相脫離,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至19世紀20年代,面對經濟快速發展對于掌握簡單機械知識的高效率、高素質勞動者的迫切需求,以實用性和結果為核心的英國功利主義教育觀逐漸形成。功利主義教育觀主張,教育的目的是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調擴大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圍使更多人受益。這種具有實用色彩的教育觀受到英國民眾的高度關注,高等教育界也隨之展開了要求變革與維護傳統兩種不同觀點的第一次辯論,并直接促成了1828年倫敦大學(UniversityofLondon)的誕生,由此拉開了英國新大學運動的序幕,開啟了英國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進程。

在此背景下,曼徹斯特地區的商人、知識分子認識到,只有提升勞動者的科學素養才能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進而提高工廠的經濟效益并推動工業發展。因此,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滿足工業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曼徹斯特地區開始建立高校。1824年,面向工人階級的曼徹斯特機械學院(Ma-nchesterMechanics'Institution)正式成立。該學院旨在讓工人掌握簡單的基本科學原理,盡管其并未提供系統的高等教育課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工人學會了簡單的操作工廠機器的方法,保障了工廠的有序運行,推動了曼徹斯特地區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并為后來曼徹斯特大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1]。與此同時,倫敦大學根據當地工業發展需求開設了自然科學課程,為區域經濟繁榮發展注人了新的活力,進一步激發了曼徹斯特地區中產階級創辦高等教育的熱情。1846年,曼徹斯特棉紡織業制造商約翰·歐文斯(JohnOwens)去世后留下10萬英鎊,用于創辦新型城市學院以傳播實用科學知識,由此促成了19世紀50年代曼徹斯特地區第一所高校的建立。

這一階段,雖然曼徹斯特地區的高等教育體系尚未正式確立,但在功利主義教育觀的推動下,曼徹斯特地區的商人、知識分子已經意識到自然科學教育對于推動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為其后該地區高等教育體系的正式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高等教育的“實用性”滿足工業基地的現實需求(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

19世紀50年代,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束,世界各國紛紛掌握了棉紡織生產技術,曼徹斯特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逐漸被其他城市超越。于是,曼徹斯特工業基地開啟了第一次產業結構轉變,即由傳統的棉紡織產業轉向棉紡織機械制造,并隨之發展出棉產品深加工、化學、機械工程、電氣工業等制造業[2],由此開啟曼徹斯特工業基地的穩步發展階段。高素質、懂技術的人才是加速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工業基地順利轉型的重要基礎。這一時期,為繼續維持經濟統治地位,英國掀起了創辦城市學院運動的高潮,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也因此得以發展。在功利主義教育觀的指導下,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高度注重課程及科研活動的實用性。這種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活動,既提升了產業工人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也改善了產業工人結構,滿足了曼徹斯特工業基地多元制造業結構發展的需求,為工業基地的穩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以實用為導向設置課程提升產業工人素質

人才培養是高校最基本、最核心的職能,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則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獲取,進而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和社會的整體人才結構。自19世紀50年代起,以倫敦大學的世俗主義原則和功利主義精神為基本理念的一大批新式高校在英國各大重要城市興起[3]。例如,1851年,曼徹斯特地區根據約翰·歐文斯的遺囑成立了英國第一所城市學院—一曼徹斯特歐文斯學院(OwensCollege)。在倫敦大學世俗主義原則和功利主義精神的影響下,歐文斯學院的課程體系除了遵循傳統大學模式外,還開設了與地區工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實用課程。同時,德國科研導向的教育模式促進德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并為德國工業快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和理論支持的客觀事實,促使歐文斯學院更加強調課程的實用性,通過開設數學、機械、化學等課程,培養地區工業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1857年,歐文斯學院聘請亨利·羅斯科(H-enryRoscoe)擔任化學教授,開展關于化學的科學研究,并使學生接受初級工程師、機械師及其他實用科技工作人員的訓練4。課程實用性的增強及學費的降低,使參加歐文斯學院夜校的學生數量從1861年的238人增加到19世紀70年代末的900余人[4]。曼徹斯特地區工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從而為當地棉紡織廠及機械制造工廠注入了“懂技術\"的勞動者,保障了曼徹斯特地區工業的順利發展。這也使得曼徹斯特自19世紀70年代起成為英國最大的化工產品制造中心,成功拉動曼徹斯特地區的經濟增長[5]97。

19世紀80年代,英國大學推廣運動的興起增加了普通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密切了高等教育與社會的聯系,在提升工人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曼徹斯特地區的城市學院也積極參與到大學推廣運動之中,通過開設講座課程、夜校等方式,為中下層民眾及婦女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樣既促進了城市學院的順利發展,又提升了曼徹斯特地區高素質人才的比例。例如,1866一1879年,歐文斯學院化學教授亨利·羅斯科在曼徹斯特舉辦了十一個系列的“面向人民的科學\"講座,以提升工匠的受教育水平,激發工匠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6]。其講座主題涵蓋內容廣泛,包含工業發展所需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讓具有不同背景的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高等教育知識

隨著大學推廣運動的不斷深入,工匠及學生在學習掌握科學技術后能夠進入企業工作,并獲得更高的職位和薪資報酬,提升了整個曼徹斯特地區勞動力市場的素質。據統計,1880—1889年,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科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的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 33.4% ;1890—1899年,物理和化學學科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的人數分別占畢業生總數的 48.3% 和 37.3%[5]101 號高校向工業界輸入“懂技術”人才數量的不斷提升,成功帶動了曼徹斯特地區機械制造技術的改進升級,促使工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化學、商業和機械工程等行業隨之發展,工業產品類型也逐漸實現多樣化。至19世紀末,特拉福德公園(TraffordPark)的建立及曼徹斯特大運河的正式投入使用,進一步擴大了曼徹斯特進出口貿易的渠道,提升了曼徹斯特地區的經濟效益。1913年,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布料出口總量超過70億碼,占該行業總產量的 80% ,世界上 65% 的棉布都來源于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工廠,曼徹斯特也因此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地區之-[7]。

(二)以實用為導向開展科研,保障工業基地穩定發展

科學研究是推動工業基地順利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作為知識生產的重要場所,其科學研究活動對于促進知識增長和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既嚴重影響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使英國意識到高等教育對于戰爭中工業發展的重要性。為趕超德國的軍事技術優勢,這一時期英國幾乎所有的大學和學院紛紛發揮科學研究的優勢作用,加強與工業界的合作,使英國在炸藥、致命性毒氣武器、防毒氣設備等軍需材料的研究與制造方面縮小了與德國的差距。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曼徹斯特地區的棉紡織工廠被大量毀壞,地區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狀態。為維持自身發展及滿足戰時英國對于軍用設備的迫切需求,曼徹斯特工業基地將發展方向迅速轉向軍需生產。例如,曼徹斯特大學憑借其在化學領域擁有豐富的研究經驗,積極開展有關軍火工業的探索。1915年8月,曼徹斯特大學在地區實驗基地開始測試烈性炸藥,對炸藥化學工業產品的制造生產發揮推動作用[5]221。又如,在材料研發方面,曼徹斯特理工學院(ManchesterFacultyof Technology)憑借在紡織品領域擁有的卓越科研基礎,助推英國成功研發亟需的降落傘、攔阻氣球、偽裝服等軍用設備[5]345。在充分發揮科研優勢的情況下,高校與工業基地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這一時期,曼徹斯特地區高校的科研成果滿足了戰時軍需用品的需求,曼徹斯特地區的工程、石油、化學等產品貿易增加,曼徹斯特工業基地得以順利發展。同時,高校的技術和經驗也在戰后被用于民用領域,推動了英國經濟的復蘇和工業的發展。

相較于前一階段曼徹斯特工業基地以紡織業為單一支柱的產業格局來說,這一階段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實用主義課程和科學研究成果,曼徹斯特工業基地實現了從傳統的棉紡織產業向棉紡織機械制造的轉變,并將化學、機械、電氣等制造業擴充到產業體系之中,推動其持續發展。

三、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為產業轉型蓄能(20世紀60—70年代)

20世紀60—70年代,曼徹斯特工業基地處于嚴重的衰退時期:全球競爭的加劇和新技術的涌現對當地的制造業構成了巨大沖擊;政府的城市規劃項目導致傳統工業區的拆除,進一步削弱了工業基礎;20世紀70年代初的通貨膨脹和石油危機,更是導致大量企業破產。與此同時,英國正處于從傳統制造業向技術導向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英國政府頒布《羅賓斯報告》(RobbinsReport),對此后20年的高等教育發展進行了規劃,旨在提高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英國高等教育正式進入了大眾化發展時期。在《羅賓斯報告》的影響下,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積極擴充學科并與產業界加強合作,為20世紀80年代曼徹斯特工業基地的成功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高校學科的擴容,為轉型期儲備適配人才

高校根據工業和市場的需求變化對學科與課程進行擴充,以培養新興專業人才,對英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科技、工程、管理等領域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英國亟需擴大高等教育規模。1963年,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頒布的《羅賓斯報告》明確提出,挖掘現有高校潛力[8J55,推動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具體來說,英國政府挖掘高校的潛力主要表現在優化高校的資源配置,鼓勵高校擴展課程和學科的設置,以及提升高校的招生規模等方面,培養滿足國家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英國的政治和經濟精英逐漸認識到,培養專業管理人員及研究新興商業和管理領域的必要性。由此,1963年發布的《弗蘭克斯報告》(FranksReport)建議在曼徹斯特和倫敦建立兩所商學院,并與現有大學開展合作。在此背景下,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結合工業發展的時代趨勢,積極擴展課程和學科設置。例如,曼徹斯特大學的前身一一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UniversityofMan-chester),在1965年正式成立了商學院,隨后又開設了會計與金融學院,培養高層次金融人才;1977年,曼徹斯特大學開設工程制造與管理新課程,通過工程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現代語言學院四所學院,培養既具有管理能力又擁有語言知識的新技術人才[9]186-187。除了商業管理領域外,隨著20世紀60年代全球范圍內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曼徹斯特大學基于在計算機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經驗,于1964年正式成立了計算機科學系,并于1965年10月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可見,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把握工業發展對于新興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為20世紀80年代曼徹斯特工業基地的順利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產學研協同的深化,為轉型期打造科技支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經濟的重建和發展需求進一步推動了高校與產業界的聯系。《羅賓斯報告》提出:加強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在大學、國家研究機構和產業界之間進行人員交流,加強部分時間制的教學工作;同時,將現有的10所高級技術學院升格為正規大學,并納入大學撥款委員會,它們享受大學的地位與待遇,有權授予初級和高級學位[8J56。例如,索爾福德大學的組成學院一—皇家技術學院(T-heRoyalTechnicalCollege),最初就是為了滿足曼徹斯特地區對技術教育的需求而建立的。1958年,皇家技術學院分設為皇家先進技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dvanced Technology)和皮爾帕克技術學院(Peel Park Technical College)。在《羅賓斯報告》的影響下,1967年,皇家先進技術學院獲得皇家特許狀升格為新大學,更名為索爾福德大學,其角色定位為通過教學和研究促進教育和知識的發展,并服務于商業和職業,以造福整個社會[10]。基于此,索爾福德大學積極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交流,服務地區工商業發展。1969年,索爾福德大學在政府資助下成立了商業服務有限公司,以協調與工業界的聯系,其中包括更好地協調畢業生安置和以提高大學收入為目標的行業主導課程。它逐漸成為英國最大與最成功的大學咨詢和技術轉讓公司之一,充分展示了科學與工業的成功合作[11]。同時,該公司也引領了20世紀80 年代后曼徹斯特大學附設的知識轉移技術公司的成功創立,為加速科研成果順利轉化奠定基礎。

這一階段,在全球競爭、國家經濟轉型及傳統工業區拆除的多重因素影響下,曼徹斯特工業基地處于嚴重衰落時期。而《羅賓斯報告》的頒布既使英國正式進人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也推動了曼徹斯特地區高校課程與學科的擴展,并深化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為20世紀80年代曼徹斯特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奠定了重要基礎。

四、高等教育的“市場化\"推動產業多元繁榮(20世紀80—90年代)

20世紀80—90年代,曼徹斯特工業基地正式進入轉型升級階段。為實現經濟繁榮,曼徹斯特地方政府決定調整制造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大力發展服務產業,使其產業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特點,在客觀上促進曼徹斯特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在20世紀60—70年代高等教育擴充發展,以及20世紀8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深化的鋪墊下,這一時期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積極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交流,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加速科研成果順利轉化,服務于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到20世紀90年代末,曼徹斯特地區產業結構成功轉變為以服務業為核心,曼徹斯特的形象也從一個衰落的工業城市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后工業”城市[12]1

(一)專業調整的市場化,精準滿足產業結 構轉型需求

在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高校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轉型之間的相互協調愈發重要。高校為經濟社會發展所培養的高素質人才,是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20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削減了高等教育經費,通過頒布相關激勵政策將高校推向市場,迫使高校尋找其他資金來源,密切與工商業發展之間的聯系[13]。例如,1985年頒布的《20世紀9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綠皮書(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intothe1990s)提出,高等教育要與工商業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交流,促使高校自主擴大資金來源的渠道,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1987年發布的《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戰》白皮書(Higher Education:Meeting the Challenge)指出,改革的目標是高等教育必須更有效地為經濟發展服務,與工商業建立更密切的聯系,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14]86

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為保障自身辦學的順利進行,主動適應當地產業結構向服務業轉變的方向,積極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交流,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以滿足市場對于商業服務人才的迫切需求。金融服務業是曼徹斯特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而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等教育。曼徹斯特大學憑借其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商學院,不斷開發新的管理與教學方法,擴展商科課程,增設理學碩士學位,豐富金融人才的培養方式和內容,為20世紀80年代曼徹斯特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金融人才。索爾福德大學在商業運營與控制、航空工程、地理、理學等學士學位課程中引入“三明治\"式課程,通過“理論—實踐—理論\"交替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滿足產業結構轉變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在這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可以在曼徹斯特內城的企業、曼徹斯特機場及曼徹斯特運河周邊地區進行實踐活動,深人了解企業的實際運行機制,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之中,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學校也能根據企業提出的建議和要求,優化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為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養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15]。高校的人才培養與曼徹斯特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對接,適應了曼徹斯特地區以商務辦公為主的轉型發展方向,促進了商務服務產業、區域零售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和航空服務業等行業的迅速發展,加速了曼徹斯特地區產業結構向服務業轉型的進程

(二)產學研模式的多元化,加速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經濟增長極

高校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是推動區域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開展產學研合作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途徑。20世紀70年代起,英國政府希望通過發揮高校的智力密集優勢,鼓勵高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將科學研究與市場發展方向相對接,構建多元產學研合作模式使英國經濟重新復蘇。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在政府的推動下,通過參與構建曼徹斯特科學園(ManchesterSciencePark)模式、企業孵化器模式、技術轉移模式等多元產學研合作模式,推進高校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1.曼徹斯特科學園模式

科學園是指以研究型高校為核心,由政府、高校、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并聯合創辦的新型組織模式,借助高校擁有的人才和科研資源保障科學園內科技研發的順利運行。科學園的發展在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研發新興技術、促進地區轉型升級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984年,曼徹斯特地區正式建立了曼徹斯特科學園。該科學園由曼徹斯特市議會、曼徹斯特地區的三所高校和五家私營公司聯合創辦,通過為研發高新技術的公司提供人駐和增值服務,激發高校和企業的創新活力[16]。高校對科學園內的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生物技術等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通過為企業提供高水平的科研人員、信息資料及先進的實驗設施,加速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在企業的參與下順利轉化,進而為企業乃至地區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高校作為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地,在企業的允許下,可參加科學園內的企業會議,了解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并調整課程設置及將科研任務更多轉向應用型研究,從而為企業發展培養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在曼徹斯特地區高校的參與下,科學園內建立了眾多公司,并吸引其他公司遷入科學園,形成產業集聚區,加速高校科研成果的順利轉化,為區域經濟增長和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先進技術資源公司(Advanced Technology Resources C-orporation)的歐洲分公司、紡織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Textile Computer Systems Ltd.)、城市與區域工業發展中心(CURID)等企業搬入科學園內,促進了科技創新和技術交流,并為曼徹斯特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9]186-187。高校自主成立的衍生公司也與企業開展互動合作,共同推動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一項調查顯示,43% 的園內企業與高校有著密切聯系,其中34% 源自高校創辦的衍生公司,順利推動了曼徹斯特科學園區創新企業的成立,并為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奠定基礎[16]。

2.企業孵化器模式

企業孵化器模式是指高校與企業通過設立孵化器或創新中心,為初創項目和初創企業提供從技術開發到市場推廣的全方位支持。20世紀90年代,曼徹斯特把握新興產業發展方向,著力打造生物技術產業集群,促使其與醫療器械、藥物開發、數字健康等產業相互關聯,激勵產業協同創新發展,共同服務于曼徹斯特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1999年,曼徹斯特大學憑借擁有生物醫學研究方面的先進資源,積極響應地區產業發展規劃,參與構建為生物技術初創公司服務的曼徹斯特創新有限公司(ManchesterInnovationLtd.)。該公司自視為第一個“生物中心孵化園”,能夠使企業家和組織能夠在受保護的環境下發展創意[17]42。曼徹斯特大學充分發揮人才、科技、信息等資源優勢,為早期的曼徹斯特創新有限公司提供技術設備與人才支持。在兩年半的時間里,該公司已經成為八家初創生物技術公司的家園,并為曼徹斯特地區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18]。高等教育加速了曼徹斯特地區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完善了當地的產業結構,并助力英格蘭西北部生物技術集群的快速形成。

3.技術轉移模式

技術轉移模式是指高校或研究機構將開發的科研成果通過轉讓或許可的方式提供給企業,企業支付相應的費用以合理使用高校的技術或知識產權。高校自主創立技術轉移公司是促進技術轉移的有效途徑之一。20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經費的縮減迫使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加強與工商業界之間的聯系,通過成立技術轉移公司出售知識產權,獲得經濟收入以保障高校的順利辦學,并帶動當地企業及地區經濟的發展。例如,1981年,曼徹斯特大學成立了Vuman有限公司,代表本校擔任知識產權承包商,通過研究咨詢服務為工商業界提供產品商業化服務;1989年,曼徹斯特理工大學(UniversityofManchester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成立了UMIST風險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同Vuman有限公司類似,關注高校發明和衍生產品的商業化,并使高校和企業共同受益[1]。

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種模式外,高校還通過與多方主體共同合作的形式,加速科研成果的創新及其市場化進程。例如,曼徹斯特城市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University)利用其自主創立的曼徹斯特遠程信息處理和就業研究所(ManchesterInstitute for Telematicsand Em-ploymentResearch),與曼徹斯特市議會及Pop-tel有限公司進行合作,成功打造曼徹斯特本地ICT網絡,致力于服務曼徹斯特地區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曼徹斯特城市大學與政府合作,成功打造曼徹斯特技術管理中心(ManchesterTech-nologyManagementCentre)和曼徹斯特多媒體網絡中心(ManchesterMultimediaCentreand Netw-ork),為曼徹斯特地區的創意公司提供商業信息咨詢服務,并為小型創新公司提供多媒體技術設備支持[19]。高等教育培養的高素質數字信息技術人才及提供的有效技術咨詢服務,使曼徹斯特地區的數字信息產業得以快速發展,為21世紀曼徹斯特地區的數字創意產業及媒體產業集群的形成奠定基礎。

在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的影響下,曼徹斯特地區的高等教育將人才培養精準對接產業結構轉型的發展方向,并探索構建多元產學研合作模式,為當地經濟發展打造了新的經濟增長極。因此,曼徹斯特工業基地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功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多元產業結構。

五、高等教育稟賦優勢賦能“知識之都\"崛起(21世紀至今)

進入21世紀的曼徹斯特工業基地成功實現再度繁榮。曼徹斯特利用其高校集中的優勢及豐富的文化和休閑設施,推動多元產業結構的穩步發展。例如,2009年8月出臺的《共同繁榮:大曼徹斯特戰略》(Prosperity forAll:TheGr-eaterManchesterStrategy)提出,通過提高城市地區的高技能人才比例、積極加強與國際的合作交流、發展低碳經濟等策略,發展以知識為主導的新經濟形態,推進金融、新媒體、創意、零售等服務業的繁榮發展,使曼徹斯特成為創意、文化、體育和世界級知識基礎商業開發的代名詞[20]。在高等教育的集聚效應及科技策源功能的有效作用下,曼徹斯特形成了健康、媒體、文化和體育產業、零售、高科技制造業、金融服務等產業集群,由此成為歐洲第二大創意、數字和媒體中心,以及重要的“知識之都\"[17]36

(一)發揮高校集聚效應,打造人才與產業集聚新高地

高校作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社會軸心機構,在吸引產業區域集聚方面擁有先天優勢[21]。高校集聚可以整合集聚區域內高等教育資源、科研機構及企業,實現知識共享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教育與科研效率,形成產業集群優勢,為地區發展積累充足的人力資本,進而保障地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004年,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和曼徹斯特理工大學合并為曼徹斯特大學。合并后,曼徹斯特大學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并與世界知名高校、醫療機構、工程技術公司和衍生企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使其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曼徹斯特牛津路走廊也形成了以曼徹斯特大學和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為核心的高等教育集聚區,區域內同時擁有地區政府、初創和全球企業、文化遺產,以及一個企業振興園區和五家專科醫院,由此形成了生物醫學、精準醫療、數字健康等產業集群。同時,高等教育集聚區內的高新技術產業為高校提供了實踐基地和科研合作機會,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為曼徹斯特地區產業發展儲備了高素質人才資源,并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除此之外,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和索爾福德大學積極參與英國頒布的“學位學徒制\"計劃,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學位學徒項目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和職業素養,進一步吸引更多渴望通過學習提高職業競爭力的學生前往學習并留在當地就業。

(二)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構建區域創新型主導產業

創新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高等教育作為創新的源泉,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與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柱。隨著德國工業革命4.0的提出,英國政府、企業開始重視與推動數字化和智能制造的發展。英國中央政府也制定相關工業戰略推動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以確保英國在全球制造業中居于領先地位。2014年6月,時任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Osborne)議員在曼徹斯特的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發表講話,呼呼建立“北方振興計劃”,加強北方城鎮之間的發展聯系,打造北部城市發展集群,通過利用高新技術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將知識創新與產業發展密切結合,推動北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2]。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自創立以來,開展的科學研究多以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為導向,因其擁有雄厚的科研基礎對曼徹斯特地區新興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例如,曼徹斯特大學通過其雄厚的科研基礎,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這一新型材料,使曼徹斯特大學在全球材料科學中占據領先地位,并帶動了曼徹斯特地區石墨烯相關企業的創立和發展。為迎接工業革命4.0的挑戰及迎合地區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曼徹斯特大學建立的國家石墨烯研究所和石墨烯工程創新中心,都以與工業界加強合作為核心,創建了石墨烯生態系統、健康科學中心等以地區為基礎的研發集群,幫助相關公司開發和利用石墨烯及其他二維材料顯著特性的新技術、產品與工藝,進而推動曼徹斯特地區新型材料、醫學、工程等相關產業向創新型發展方向轉變,鞏固了曼徹斯特乃至英國在先進材料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23]。索爾福德大學的創新研究中心為有關材料、機器人、工程等企業提供設備支持和信息咨詢服務,其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于汽車、航空航天制造、空間探索、糧食生產、衛生與社會保健之中,推動曼徹斯特地區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和綠色環保方向轉型。

這一階段,曼徹斯特地區延續20世紀80一90年代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繼續推進其多元產業結構的穩步發展。依托高等教育集聚區的輻射作用及科技策源功能的充分發揮,曼徹斯特地區逐步構建起涵蓋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商貿服務等多元產業結構體系,既使曼徹斯特老工業基地再度繁榮,也使曼徹斯特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之都”。

六、英國高等教育賦能曼徹斯特工業基地轉型的經驗

高等教育作為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對于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當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響應時代發展的號召。曼徹斯特作為世界第一座工業化城市及英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其發展的歷史過程歷經繁榮到衰落再到繁榮。其高等教育秉持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推進曼徹斯特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助推曼徹斯特發展為集生物醫療、先進材料、科技金融等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國際化大都市,并為世界各國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提供借鑒。

第一,高校學科設置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精準對接,為產業轉型儲備人力資本。從曼徹斯特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經驗來看,掌握科學知識的高素質勞動人口是曼徹斯特工業基地成功轉型的關鍵因素。在不同發展階段,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根據當時國家政策及工業發展的方向動態調整、擴充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提高了曼徹斯特地區各產業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規模。例如,20世紀80年代,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以產業調整為導向,積極擴充發展金融、航空、商業等學科,培育相關專業人才,進而推動曼徹斯特商務服務業、金融服務業、航空服務業等行業的迅速發展,加速了曼徹斯特產業結構向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進程。

第二,高校與工商業界合作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加速科研成果順利轉移轉化。科技創新是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的重要力量。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兼具“基礎研究的應用性”與“應用研究的基礎性”的雙重屬性,產業需求驅動型基礎研究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科研成果[24]。在政府制定相關鼓勵高校與工商業界建立合作關系政策的引領下,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積極與政府、企業等主體建立了緊密多元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使高校的科研成果精準對接產業多元轉型的現實需求,促進曼徹斯特地區加速構建多元產業結構的發展模式。同時,曼徹斯特地區的高校以科研優勢為基礎,積極創立以區域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科研創新研究所,并將其作為研發新興技術的平臺,成功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曼徹斯特地區的支柱型產業。此外,企業也積極為曼徹斯特地區高校的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及就業崗位,并參與高校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調整,構建起“科研創新一成果轉化一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環體系,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第三,高校與城市構建互動的良好合作機制,推動二者共興共榮。一方面,高校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發揮高校稟賦優勢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在曼徹斯特老工業基地發展的歷程中,當地高校始終將服務地方發展作為使命之一,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充分運用科研優勢引領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城市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來承接高等教育集聚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進而推動高校和城市的共生共榮。曼徹斯特地區通過打造牛津路走廊吸引相關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有效承接高等教育集聚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進而形成了“科研——轉化—應用\"的完整鏈條,實現了高等教育與城市發展的共興共榮。同時,在高等教育資源和眾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共同作用下,大量海內外優秀人才選擇留在曼徹斯特地區發展,為曼徹斯特地區可持續發展儲備了大量人力資本,進一步加速形成了面向地區發展的新興技術產業集群,提升了曼徹斯特地區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Song JW.When Science Met People Through Education: the Mechanics’Institute Move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Britain[J].Journal of the Korea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2012(3): 541-554.

[2]曹晟,唐子來.英國傳統工業城市的轉型:曼徹斯特的經驗[J].國際城市規劃,2013(6):25-35.

[3]鄧云清.倫敦大學與英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3):48-51.

[4]Les C,Robertson AB.Community access to Owens Colege,Manchester:a neglected aspectof university history[J].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1998(1): 125-152.

[5]Sanderson M.The universities and British industry: 185O—197o[M].London: Routledge,2018.

[6]RileyD.The ManchesterScienceLectures forthe people,c.1866-79[J].Buletin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2003 (1): 127-145.

[7]Saul S B.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in Britain to 1917[J].Business History,1968(1): 22-43.

[8]易紅郡.戰后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Pullan BS,Abendstern M.A Historyof the UniversityofManchester, 1973-9o[M].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4.

[10]Rose M,Decter M,Robinson S,etal.Opportunities,contradictions andatitudes:The evolutionofunversitybusi ness engagement since 196o[J].Business History,2013(2): 259-279.

[11]Lawson C.Puting the Region First: Knowledge Transferat Universities in Greater ManchesterJ].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4(1): 303-325.

[12]O'Connor J, Gu X. Developing a creative cluster in a post-industrial City: CIDSand Manchester[M].London: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2013.

[13]GradyR,Prat J.The UK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call for stronger link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and industry [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0(2): 205-211.

[14]呂達,周滿生.當代外國教育改革著名文獻(英國卷):第1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Lynn N,Taylor JE.Personal andbusinessskills development: aproject-based approachat the Universityof Salford[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3(2): 137-150.

[16]Harper JC,Georghiou L.Foresight in innovation policy: Shared visions fora science park and business-university links in a city region[J].Technology Analysis amp;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5(2): 147-160.

[17]WestwoodA,Nathan M.Manchester:Ideopolis? Developinga Knowledge Capital[M].London: WorkFoundation,2002.

[18]Smith M. Innovation in Manchester[J].Nature biotechnology,20O2(6): 24-26.

[19]Fourkas V.Urbancyberspace policyinitiatives inManchester,UK,1989—1999[J].Knowledge,Technology amp;Policy,2005(1): 86-111.

[20]Manchester CityCouncil.Prosperity for Al: TheGreaterManchesterStrategyEB/OL].(2009-08-01)[2024-12-04]. https://www.manchester.gov.uk/downloads/download/5729/greater_manchester_strategy_2009.

[21]馬東影,張其輝.新加坡高等教育賦能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24(4):52-63.

[22]Lee N. Powerhouse of cards? Understanding the\"northern powerhouse\"[J].Regional Studies,2O17(3): 478-489.

[23]The Universityof Manchester.Grapheneasaregional-global innovationmodel[EB/OL].(2O23-03-17)[2024-12- 20].https://log.policy.manchester.ac.uk/sci-tech/2023/O3/graphene-as-a-regional-global-innovation-model/.

[24]魯世林.我國高校的科研轉化力水平及國際比較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11):49-56.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Enabling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nchester Industrial Base in theUK

Zhu Yan,Han Xu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

Abstract:Since the 2Oth century,industrial ba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have experienced declines one after another. Countries have taken relev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moth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bases and make industrial bases regain new vitality. Manchester,as the world's first industrialized city,has also experienced a processfrom prosperityto decline and then to prosperity. Bycomb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of Manchester's industrial base,itis found that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n ireplaceable role in it.That is,higher education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qualityof industrial workersbyadjusting courses and subject setings,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ydeepen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and promotes thedevelopment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by giving full playto the source function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experience of higher educationfacilitating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nchester industrial base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for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industrial base; Manchester

猜你喜歡
曼徹斯特工業轉型
長時段·大空間·多視角
中青旅聯科服務2025工業互聯網大會
國際公關(2025年11期)2025-08-26 00:00:00
觸摸工業脈搏 點燃少年匠心
人民周刊(2025年13期)2025-08-06 00:00:00
文旅融合視角下我國工業文化傳承發展路徑研究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灃芝轉型記
穩健轉型
南風窗(2004年15期)2004-04-29 00:00:00
7月份工業經濟運行良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日韩性网站|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97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区一区|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第一页亚洲|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色悠久久久| 在线欧美日韩|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91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福利在线一区|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成人国产小视频|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欧美精品二区| 欧美一区国产| 亚洲三级成人|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天天综合网色|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夜夜拍夜夜爽|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欧美激情网址|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精品国产91爱|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午夜网站|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理论片一区| 国产色婷婷|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