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0692(2025)03-0079-08
一、問題的提出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1]。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概括而言,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3]。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內核,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抓手。目前,已有學者從數字經濟發展、構建開放型制度、產學研合作及金融集聚等視角[4出發,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框架與生成路徑進行深人探討,但對新質生產力中創新要素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作用的研究較少。當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創新擴散傳播網絡不暢、科技人力資源結構性失調、創新組織模式滯后等問題[7-9],一定程度阻礙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時效,為新質生產力賦能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科技成果作為準公共產品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市場競爭意愿不足、參與不強。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通過培育拔尖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場域,為新質生產力聚力托底。但現有研究主要針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生成邏輯進行基本理論探討,或是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對策做出解釋,較少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解釋框架及創新路徑。因此,本研究在描述高校科技成果賦能新質生產力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構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框架,并提出行動方案。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狀與問題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背景下,賦能新質生產力逐漸成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發展的首要目標。聚焦大數據與新技術的研發創新以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科學布控人力資源結構體系為新興產業提供新動能,以及構建創新組織模式以攻克技術壁壘并布局未來產業,成為實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然而,隨著國家各項支持政策的出臺及科創資金的不斷投入,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高資金投入、低成果轉化的現實情況,為新質生產力賦能有限,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創新主體理念錯位
馬克思認為,各個勞動者作業的集合與集體協同作業的結果有本質的區別,協同合作不僅可以提升個體勞動生產效率,而且創造了“新”的生產力[10]378。對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來說更是如此,需要實現教育鏈、產業鏈的有效銜接,即通過高校創新人才的培育及知識成果的擴散實現以產帶教,使人才、資金、技術與信息等創新理念與資源在高校、政府、企業三元創新主體內共享共用,形成三元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但是,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意識明顯滯后,與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效產教融合趨勢相背離;高校滯后的管理理念與新質生產力要求樹立中國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產生張力,主體協同創新的傳播效果較差。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版圖,以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成為科技成果轉化中最活躍的因素,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的密集活躍時期。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要求高校創造性地運用科技創新帶動產業鏈繁榮。然而,部分“高校傳統教育‘知識中心論'的劣勢逐漸顯露,規則與自由的矛盾日益突出\"11],高校培養的人才與新時期產業發展方向未能完全相應。由于創新主體理念錯位與“非標準化\"拔尖創新人才的缺失,高校無法為傳統產業轉型提供實質性支持[12],造成傳統要素投入的邊際效益在不斷遞減,傳統產業轉型困難。
從世界主要教育強國的發展歷程看,教育量化指標增長的背后是教育強國通過多元開放的文化信息交流,創造出適合本國國情的教育新理念,形成現代化國家發展必需的新質生產力[13]。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建設需要克服傳統理念束縛,鼓勵高校與企業在教育側和產業側共同發力,以全面協調創新教育資源,產生多元主體協同的內生動力,形成跨門類、跨區域協同的知識溢出效應,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14]
(二)新質人才動力不足
在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如何自主培養出引領高新技術領域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從而提高新興產業發展整體效能,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及促進科技成果在產業鏈條的實際應用,將成為當前高校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鼓勵拔尖創新人才投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工作,是科創工作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源泉,高校通過不斷更新教育教學體系,優化創新人才隊伍,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人才儲備,發揮高素質人才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點作用,成為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占發展制高點的核心力量[15]。然而,當前我國尚未構建針對高校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的組織協調機制,拔尖創新人才對高校科創生態缺乏身份認同和創新動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與新質產業發展相脫節,無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進步,由此產生高校科技成果供給與新興市場需求的現實矛盾。
高校由于分類管理、評價體制機制不健全,造成科創人才成果轉化的動力不足,從而陷入集體行動的困境[16]2,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企業需求脫節,無法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創新人力資源支持,導致新興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新生代“獨角獸\"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先鋒,需要充分發揮拔尖創新人才隊伍的集聚效應,探索產業發展前沿,打造顛覆性的創新成果,提前為新興產業布局托底。然而,當前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方面的貢獻不足,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人才梯隊主要來自高校、企業及社會場域,各梯隊在“經濟人假設”的影響下可能會漠視權力與規則,出現規避成本風險且高度理性的同質化行動。例如,在缺乏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的同一組織模式下,高校教師作為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主要承擔者,由于缺少科研項自經費的足夠支持,以及出于對科技成果現實轉化周期過長、轉化實操困難等多重理性因素的考量,將精力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發表論文等方面,以完成教學科研工作任務,達到評職稱的要求,卻缺乏參與科創項目研發的動力,忽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目標。
(三)科創組織模式滯后
未來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內容,不僅可以引領前沿技術創新、搶占科技制高點,還可以蓄能行業增長引擎、持續催生綠色生產動能。為了契合未來產業發展新模式,統籌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所涉及的多個部門,高校需要構建穩定、開放的組織結構。目前,高校缺乏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生態系統,阻礙了技術轉移與產業升級的步伐,難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首先,高校缺乏鼓勵科創人才投身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激勵機制和以實踐為導向的評價體系。一項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十分漫長,不僅需要前期反復試驗,還需要不斷調試、試點、修正,并通過與企業對接實現規模化生產推廣,最終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由此可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給予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更多的物質獎勵與精神支持。但是,在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高校大多缺乏相應經費,科創人員實際到賬經費很少,這對于科創人員的精神激勵明顯不足。其次,由于高校缺乏新興產業導向的組織模式,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在進行科創研究時,多集中在理論研究層面,與未來產業發展需求不完全相符,難以預測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最后,高校由于內部缺乏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綠色溝通渠道,造成不同創新主體溝通不暢,創新成果擴散速度慢。由于組織成員之間缺乏關于科技創新、產業變革的溝通交流,造成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在攻克共性科研難題方面效率低下,參與性不強,不利于形成鼓勵開放、穩定、創新及包容失敗的組織文化。
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解釋框架
創新擴散理論作為經典的傳播理論,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更易擴散的創新傳播渠道。基于創新擴散理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邏輯關系,主要體現在新理念、新動能與新模式: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新理念,即形成由高校、政府與企業三元主體構建的創新擴散社會網絡,創新成果在創新支持者(政府)創新代理人(高校)創新需求者(企業)三元主體之間傳播與擴散,通過信息的及時傳播減少知識生產到應用的差異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即要通過建立決策過程中人際關系傳播渠道克服集體行動的困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新模式,即基于新理念的灌輸、新動能的流通,使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在多產業鏈條中融通,建立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新模式,促進新質生產要素在實現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聚焦新興產業增長引擎,以及科學預測未來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中不斷融通[17],成為鑄造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內核,助力新質生產力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方面多重發展(見圖1)。
(一)新理念:構建三元創新擴散網絡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創新理念,即構建三元創新擴散網絡。三元創新擴散網絡就是通過數字化渠道開展多方理論博弈的動態化交流擴散過程,不同主體基于多元化個體需求參與頭腦風暴,并構建以高校(創新代理人)創新成果為主導、政企協同擴散的高效能社會傳播網絡。創設三元主體擴散網絡平臺,是針對創新需求者(企業)的產業發展實況與行業需求格局進行前瞻性思考和戰略性預測的創新結果,期望通過信息動態交互,發揮圈層性聚集優勢,實現創新生產要素在主體間的動態傳播,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的創新愿景。

三元創新擴散網絡是由高校牽頭、政府與企業協同合作的創新共同體,知識創新要素在三者發展的不同階段廣泛傳播擴散,三者間形成既存在剛性制約、又具有潛在合作的伙伴關系。三元創新擴散網絡充分發揮三元主體自主性與內生性,引領科技行業產業鏈發展的高動力和高質量,挖掘先進生產力質態的高效能。其中,高校(創新代理人)基于高素質人才和資源聚集優勢及優越穩定的基礎研究條件,能夠探索和發現未來發展趨勢,經由三元創新擴散網絡平臺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不拘泥于傳統科技邊界的知識創新成果,并進行投資決策。政府(創新支持者)通過三元擴散網絡平臺宣傳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政策,促進多元知識創新理念在主體間交匯碰撞,不僅在創新傳播過程中實現了社會再學習、再創新,同時為政府布局未來產業發展與擴大創新視野提供了新視角。企業(創新需求者)作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和直接承擔者,通過三元創新擴散網絡平臺及時傳達市場動向,打通傳統空間壁壘,及時調整產業實際應用方向,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具體轉化;同時,企業緊抓前沿產業發展勢頭,把握投資機遇,時刻準備培育新興產業,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新動力。這種剛性的創新擴散網絡結構,能夠使三元主體間依托網絡結構進行物質與信息的動態交換,實現相互依存、彼此融通的共贏局面。
(二)新動能:新質人才的擴散流通
只有建立一支極具向心力的創新人才隊伍,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經濟與科技競爭中搶占高地。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新模式,即新質人才在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及布局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領域中擴散流通。
在高度理性的經濟人假設背景下,基于科創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強的現實狀況,有關部門應當建立高效的人際關系溝通渠道,促進創新資源在三元主體間充分擴散,憑借創新高效的行動聯合體營造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擴散的創新環境,根據新質人才在成果轉化決策過程中的流通擴散,實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終極目標。此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培育更多能夠引領、承擔國家科技創新的戰略型拔尖人才,在構建人際關系溝通專項渠道的基礎上,使其成為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職業化助手,發揮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關鍵少數人才”的中介作用。具體而言,高校科技成果擴散的最顯著問題就是多元主體存在水平差異。例如,高校(創新代理人)的科技創新水平高于企業(創新需求者),認知與技能水平差異阻礙創新成果傳播。因此,有關部門在搭建綠色溝通渠道時,應鼓勵眾多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投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領域,憑借高校人際關系擴散渠道,打造一支具有相當教育背景與技能水平的職業化助手隊伍,作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新質人才中介。充分發揮創新人才的個體專長優勢,促進彼此之間高度合作、密切聯合,實現新質生產要素的動態傳遞,平衡創新代理人與創新需求者間的水平差異,從而形成以高校(創新代理人)為主體的三元高效的行動聯合體。
(三)新模式:創新成果的擴散轉化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新模式,即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憑借以高校為創新代理人的創新主體、以人際關系為核心的傳播渠道,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組織生態系統,建立推動創新成果在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實踐應用模式。新模式通過完善“高精尖\"的知識理論創造,預測未來產業的應用場景,以市場為導向建設理論與實踐轉化所需的孵化器與創新平臺,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建立高質量的一體化成果轉化機制。
近年來,高校在國家和有關部委的支持與鼓勵下不僅承擔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重任,同時通過提升自身創新能力致力于科技成果轉化研究,旨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產教融合提升社會生產能力,促進創新成果的實際轉化與應用,為新質生產力賦能。從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征可以看出,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升級,關鍵在于技術手段的攻破和核心技術在產業鏈條的擴散。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主要表現為建立有助于技術手段擴散的綠色高效運轉的組織實踐模式。基于科技創新理論與方法手段革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要求科創人員從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出發,對科創項目進行實地試驗調研,根據實地勘測結果調整科技創新理論與方法,以實現創新成果的擴散與實操,最終形成行之有效的技術轉化機制,以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產業、科學布控未來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作,在對高校考察調研與各項會議中,多次提出要攻克“卡脖子\"技術,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18]。攻克技術難題不僅要關注高校進行科技創新的理論與方法,更要關注科技成果轉化成效與產出。因此,針對新質產業發展趨勢,高校要建立科創成果賦能新質生產力擴散網絡的動態追蹤機制,不斷調整創新鏈條,以實現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目標,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行動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19]高校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主體,應積極發揮其在推進科技創新、增強自主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時代大潮,以及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困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應遵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規律,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新興產業的培育及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新動能。本研究結合上述對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系統分析,提出以下三點對策建議。
(一)聚合數字產業集群,展現創新領跑優勢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表現為數字化生產力,數字化生產力要求將數字作為基本生產要素,將數字化生產力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新生動力,提高高校科研創新的數字化水平,助力高校科創事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下,要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入融合、實現數字技術與數據要素優勢互補,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優勢成為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集約化生產力作為新質生產力對高校科創事業提出的新要求,促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在注重知識理論創新的同時關注生產投入,實現舊設備革新,推動傳統機器體系自動化、智能化創新,幫助傳統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具有新科技革命的主導性、新產業賦能的前瞻性、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性等方面[20]。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舉措就是搭建數字產業集群,發揮科技信息資源集群優勢,打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數字化發展水平。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進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首先,高校要確定數字產業共享的平臺定位,在新質生產力產業篩選機制的支持下,應明確企業的顧客導向,以便為新質產業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在政府的關注下,高校應當確保數字化平臺的安全與合規,通過完善平臺的安全防護措施,確保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和服務安全;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營造良好的高校創新成果轉化生態氛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其次,高校要構建多元化數據資源庫,整合高校的科技成果、科研團隊、實驗設施、專利技術等資源,構建一個全面、系統的數據庫,方便科研人員檢索和獲取新質產業發展的相關信息資源;政府應統籌協調多部門跨地區交流與協作,通過數字合作交流平臺,實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區域融合一體化發展,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根據新質產業行業反饋和新質市場需求,高校要不斷改進數字化功能,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高校還要打造線上交流與合作平臺,為參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多元主體提供一個可以實時互動、討論和合作的空間,營造有利于主體間頭腦風暴與創新思維進發的有效空間,促進產學研各方的緊密合作。最后,高校應通過數據共享平臺推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聯合企業為新質產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專利申請、技術轉移等一站式服務;強化科創項目的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走向新興市場,為新質生產力賦能。
(二)聚集國際資源優勢,培育拔尖創新人才
高校所具有的創新高地優勢,既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資源聚集場域,也為培養高新技術人才提供高質量育人資源。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勢必會吸引人才資源,促進世界一流創新高地的形成,進而產生競爭優勢。高校作為創新高地可以充分發揮一流人才中心的優勢,以及充分發揮人才的創新能力與資源帶來的集聚效應,增強發展新動能;同時,依托新質生產力發展,集中精力加強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科技成果轉化賦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關鍵要依賴\"人\"的創造力和行動力,而高素質的“人”的培養則需要通過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來實現。此外,新質生產力的價值底蘊在于生產要素的再分配與勞動力再生產來加速科技創新,二者均強調人力資本的重要性。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形成創新人才培育機制,發揮拔尖創新人才優勢,孕育新興產業的發展。首先,高校要做好新質人才的培育工作,高度關注拔尖創新人才的智力創造,通過建立產學研共同體為拔尖創新人才營造優質創新平臺;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發揮積極作用,為高校和企業牽線搭橋,聯合開展產學研活動,促進新質人才間的溝通交流。其次,高校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協同機制,助力創新人才共享科研資源,共同開展技術創新和產業研發。在組織機制與相關體系的支持下,高校與企業需要分別通過SWOT分析,探討針對高校培育科研創新人才模式的優勢劣勢,發揮三元主體合作合力,使高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時,高校應強化創新觀念引導,鼓勵面向科創市場進行科研項目立項,不僅要強化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意識,還要從源頭提高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現大量重復、低質量或缺乏轉化價值的成果。高校還應幫助科研人員在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方面下功夫,通過多學科集成攻關,在支撐引領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相適切的人才培養模式。最后,高校應通過預測新質產業市場狀況,引進相關國際頂尖學者參與高校科創成果轉化,打破高校內部高度理性的同質化組織生態系統,激發高校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科創動力。高校在適應新質生產力所需求的產業發展趨勢背景下,引進新興國際教育資源,與國際知名高校開展聯合培養、拔尖教師培訓等項目,提高高校教師科研創新與教育教學水平。高校應通過創新型產業鏈與人才鏈的協同推進,創新配置拔尖人力資源結構,打造具備國際創新視野的高素質拔尖人才隊伍,實現新質人才培養與新興產業發展銜接,建立世界人才創新高地。
(三)聚合協同創新要素,構建協同治理模式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高校需要積極轉換科研觀察視角,轉變科技成果轉化固有觀念,實現組織改組重構,建立開放型學習型組織,推動組織健康高效運行
首先,新質生產力要求高校科研工作必須更新組織理念,縮短科研成員之間交流和聯系的時間與空間,組織模式應由科層制向扁平化轉變,促進成果轉化,形成以高校為核心的創新影響力機制。多元主體間必要的科研溝通與交流,是達成共同成果目標與理念的重要方式。高校通過扁平化組織結構,建立多層次、一體化產學研協同治理模式,明確組織規則與不同主體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權利與職責;搭建與企業間的成果實時共享渠道,實現高校科創事業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雙向驅動,把高校打造成開放性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助力傳統產業升級。其次,高校領導者應當營造優質創新組織氛圍,幫助所有的科研參與者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對新生事物保持更加開放和積極主動的態度,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應達成一種共識,形成一種共生文化,實現每個參與主體的全面發展。高校組織創新個體的成長發展,可以激發組織創新成員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形成有利于成果轉化的包容性組織文化。最后,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時代大潮,高校作為教育領域中科技創新的重要場域擔負著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重大使命,應充分發揮創新高地優勢、承擔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任,搭建科學合理的、有利于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和組織結構,并與社會高度合作,共同為行業產業鏈發展賦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新質生產力二者均強調整合創新資源,促進創新成果在協同主體間傳播,推動科技產業鏈升級。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充分認識建立開放型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性,積極應對組織變革過程中的挑戰,探索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校組織模式,為高校科創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既是信息化、智能化生產條件下衍生的新形式,也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還是契合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質生產力。其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以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孕育新興技術產業鏈,以及為未來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新視野。為了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當從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容入手,建立創新性成果轉化機制。高校應“走出去”,深入企業實地考察,真實感受成果轉化的市場環境,增強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發揮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潛力。展望未來,高校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組織結構仍然任重道遠,是未來新質生產力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4-07-18)[2024-10-20]https://ww.gov.cn/ 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3409.htm.
[2]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3-06(1).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4]張森,溫軍.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一個分析框架[J].當代經濟管理,2024(7):1-9.
[5]戴翔,劉長鵬,成鵬東.制度型開放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理論與實證[J].財貿研究,2024(5):1-15.
[6]任宇新,吳艷,伍喆.金融集聚、產學研合作與新質生產力[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4(3):27-34.
[7」徐明波,荀淵.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定位、職能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對比分析[J].高教探索,2021(11):34-42.
[8]賈雷坡,張志旻,唐隆華.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2022(2):309-315.
[9]張金福,李哲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癥結及其化解邏輯[J].科技管理研究,2022(22):103-109.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項賢明.“后工業時代\"的教育大變局[N].中國教育報,2022-03-24(9).
[12]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108-117.
[1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教育強國建設的世界經驗與中國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108-117.
[14]姚羽希.產教融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機理、現實挑戰與提升路徑[J].職業教育研究,2025(1):14-20.
[15]郭大光.成就與預警: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23(4):8-18.
[16]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17]南京日報評論員.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新活力[N].南京日報,2024-03-16(A1).
[18]鐘貞山,王希金.新時代科技自立自強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要論述研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0-19.
[1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0]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37-148.
Innovative Framework and Path of Enabl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rough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Cheng Xinxin, Ren Su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To achievethe goal of empower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thetransform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 inuniversities,there isstillroomfor improvement in aspects such as the innovation concept of universities,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for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ifusion,in viewof theactu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mpower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such as the misalignment of innovation subject concepts,insuffcient motivation of new talents,and lagging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models,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for the empower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s constructed. It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innovation concept of establishing a tripartite innovation diffusion network among universities,the government,and enterprises, highlighting the newdriving force of universities in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and ultimately forming a new practical model for the empower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university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transformation.Onthis basis,the proposed paths for empower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clude: aggregating digital industrial clusters to demonstrate leading innovation advantages; aggregating international resource advantages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aggrega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lements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riple innovation diffusion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