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應對新型軍士人才培養對高階能力的需求,破解當前軍隊院校電類基礎課程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學員問題解決能力培養不足等困境,文章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構建了一種以問題鏈為驅動的“理—仿—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以真實工程問題為牽引,通過精心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導學員經歷線上自主筑基、線下解題應用、研究創新的“三分遞進”學習過程。其核心機制在于利用問題鏈將理論學習、仿真實驗和實踐制作有機整合,并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手段提供支撐。實踐表明,該模式有效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自主性,深化了其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顯著提升了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本研究為軍士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范式革新提供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方案。
關鍵詞:教學改革;電類基礎課程;問題鏈驅動;“理—仿—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21-0166-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0 引言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和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軍隊院校應當推進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突出課程教學的“四性一度”,不斷提升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士人才培養質效,適應未來無人化、智能化戰場。電類基礎課程作為軍士職業技術教育的崗位支撐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和服務支撐的作用,其教學質量對學員后續專業技能培養至關重要。然而,當前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多以教員課堂講授為主,缺少有效互動,學員對于電路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偏重于公式機械記憶,缺乏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無法建立與專業課程的內在聯系,使得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發展受限。課程思政缺乏時代感,停留在淺表化的層面,對于電路理論中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認識不夠,難以提升學員的工程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能力,影響軍士人才培養的質量,更難以滿足未來新型崗位任職需求。
為破解上述困境,學界與業界已進行了諸多教學模式的探索。混合式教學打破時空限制,為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1];問題驅動教學(PBL) 強調以問題為中心,激發探究式學習[2];理實一體化則致力于彌合理論與實踐的鴻溝[3]。然而,現有研究往往孤立地應用這些模式,較少有研究將三者有機融合,并探索出一條以問題鏈作為核心驅動力,系統整合線上線下、理論仿真與實踐制作的完整教學路徑。
鑒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種問題鏈驅動下“理—仿—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旨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新型軍士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本文將詳細闡述該模式的內涵、設計框架,并以電工技術課程為例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展示,以期構建軍士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教學新范式。
1 模式構建與教學設計
1.1 模式的理論內涵與核心要素
問題鏈驅動下“理—仿—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基于建構主義理論[4],通過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和手段,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為牽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注重在理論與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融理論學習、仿真實驗、實踐制作為一體。問題鏈驅動并不是孤立問題的簡單相加,而是基于真實工程應用場景設計、具有邏輯關聯和難度遞進的系列問題,貫穿教學全過程[5]?!袄怼笔腔A,“仿”是橋梁,“實”是目標,在問題鏈驅動下螺旋上升、形成一體[6]?;旌鲜绞侵妇€上自主學習先導知識與自測,線下完成電路理論探究與實踐制作,為“理—仿—實”提供時空支持。該教學模式著力于打破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局面,構建全方位、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促進學員知識的內化吸收,突出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1.2 模式的宏觀框架:“三分遞進”
為進一步提升電類基礎課程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教學由知識傳授向能力生成轉變,牽引傳統課堂教學向混合式教學發展,打造“高階性、實戰化”課堂,實施以“自主筑基—解題應用—研究創新”三個1/3為典型特征的“三分遞進”課程改革。以問題鏈貫穿“三分遞進”三階段,實施“理—仿—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聚焦自主學習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等高階能力培養,構建問題鏈驅動下“理—仿—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整體框圖(見圖1) 。
圖1" 教學模式整體框圖
“自主筑基”階段需要將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連接,將線上與線下混合式學習融合,將計劃安排與自主安排結合,逐步實現自主、靈活、個性化學習。通過數據收集,全面準確地記錄學員的學習情況,并提供精準的判斷和反饋。學員系統地完成課程知識體系的學習,初步構建完整的理論知識框架,能夠清晰掌握課程的核心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關系,為后續深入學習和知識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解題應用”階段的學習需要學員具備必要的先導知識,通過案例牽引、問題驅動,采用“理—仿—實”一體化教學,引導學員通過仿真實驗、實物電路搭建等方式對電路原理進行剖析,鼓勵學員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員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探究電路本質并融入相關思政,升華價值觀培養。
“研究創新”階段的課題式項目,聚焦真實作戰環境中的裝備作戰運用難題,通過“真題真做”的實踐研究,重構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與職業能力生成路徑。以部隊實踐的問題矩陣替代傳統教材的知識單元,用問題創新解決過程取代標準化的技能訓練,最終培育出既能解決復雜技術問題,又具有持續發展潛力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1.3 教學設計示例:電工技術之“疊加定理”
電工技術作為電類基礎課程之一,對于學員掌握電路基礎知識、具備分析和應用基本電路的能力、形成創新性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以模塊一“艦艇指示燈電路連接與測試”——實踐活動三“復雜電路測試與分析(二) ”為示例,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具體課程教學設計過程見表1。
課前1/3——“自主筑基”:設置科學明確的教學內容,利用雨課堂平臺推送學習資料與測試題目,通過開展線上自學,學員自主學習電路及相關定理的概念,掌握電路的搭建和數據測試方法,形成數據測量、分析與總結的能力。授課教員要充分利用平臺加強對學員的監督管理,收集學員測試情況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動態調整授課內容及方法。
課中1/3——“解題應用”:案例牽引,問題驅動——神舟飛船在發射時,需要實時采集飛行姿態和速度等信息,控制箭體的運行軌跡,確保將飛船精確送入預定軌道。從信號控制的角度看,采集的信號和調整的信號都是連續的模擬信號,而核心控制器接收和發送的是數字信號,數模信號需要實時精確轉換。以信號處理中的數模轉換復雜電路求解為例,構建電路模型(見圖2) ,當輸入的數字信號不同,三個開關狀態不同,輸出電流I隨之改變,從而可以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
引導探究,研機析“理”——問題1(引入與分解) :面對復雜電路,當輸入的數字信號為111時,三個開關均撥向電源,求2R支路的電流I如何簡化?
提出任務:如何避免求解方程組,使復雜的求解過程簡化?結合電子系統結構和信號處理的一般過程,給出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的概念,滲透“數字電路”中數模轉換器的原理與功能,拓寬學員視野,為后續“數字電路”學習做鋪墊,體現“電類課程一體化”。
觀察用支路電流法求得的電流結果,發現電流I由三項相加而成,每項都和電路中的三個電源相關,且成正比。啟發學員思考:是否可分析每個電源單獨作用在電路時,對電流I的貢獻?由于數模轉換器電路含有多個電源且與多個電阻交織聯結,結構較為復雜,因此選用一個典型的含多電源電路,探究每個獨立源與電路中電流、電壓的關系。
“實”驗驗證,歸納內涵——問題2(驗證與歸納) :I兩項中的每一項與電路存在什么關系?猜想是否成立?
通過搭建實物電路,驗證每一個源項單獨作用時在該支路得到的電流,發現三個獨立源共同作用時的電流I等于它們分別單獨作用時電流之和[7]。結合實驗過程,組織學員歸納疊加定理的內涵——疊加思想。
“仿”真測試,拓展應用——問題3(泛化與應用) :前述電路為三個獨立源作用的情況,如果有更多獨立源存在于電路中,結論是否具有普適性?
學員分組利用Multisim(Multisim是NI公司開發的電路仿真軟件)仿真工具分析存在更多獨立源的電路,通過仿真測試發現,先分解再求和的結論依然成立[8]。回歸案例問題,求解數模轉換器電路,總結解題步驟。各小組依次闡述應用疊加定理能夠簡化電路分析的根本原因[9],即分解后的單電源電路中,除一個獨立源外,其他部分均為電阻元件的串、并聯,利用等效可大大簡化電路分析[10]。
思政設計,情感升華——通過對數模轉換器電路的分析過程發現,當含有多個電源時,電路復雜度較高,學員分析能力有限。電路的復雜程度與學員的分析能力構成矛盾,復雜性是主要矛盾。應用“疊加定理”將復雜電路分解為若干簡單電路后,學員分析能力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優勢?!胺侄沃钡乃枷氩粌H適用于直流電路,也適用于后續“電路分析基礎”中的動態電路分析。甚至在學習和工作遇到困境時,也可采用“疊加”思想,將復雜困難的工作進行分解,逐一攻克。在教學過程中,將電路激勵源“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方法融入課程思政[11],激發學員學習動力,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學員綜合素質,筑牢課程思政育人。
課后1/3——“研究創新”:圍繞項目目標,利用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設計軟件,完成數模轉換器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設計、電路制作、測試驗證等工作[12],并對項目成果進行評估與總結。旨在培養學員的設計開發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3 結論
本文針對軍隊院校電類基礎課程的教學挑戰,成功構建并實踐了一種以問題鏈為核心驅動的“理—仿—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表明,該模式通過“三分遞進”的宏觀設計,將理論學習、仿真驗證與實踐操作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深度融合,有效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在于,明確了“問題鏈”在整合“理—仿—實”與“線上線下”中的核心樞紐作用,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系統性框架。實踐貢獻在于提供了一套針對軍校電類基礎課程、可操作、可復制的教學設計方案,對培養軍士學員的高階思維與實戰化問題解決能力具有顯著成效。
當然,目前的實踐主要集中于電工技術課程,其在其他課程中的普適性有待進一步驗證。此外,高質量問題鏈的設計對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未來研究可聚焦于:1) 構建跨課程、體系化的問題鏈資源庫;2) 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個性化問題推送與學習路徑規劃;3) 建立與該模式相匹配、貫穿全程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吳杰,馬馳.基于PBL模式的Vue.js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14):146-149.
[2] 李旅軍.基于OBE理念的面向對象分析與UML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32):145-149.
[3] 何芳,嵇斗,王曉蓓.“電路” 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23,45(2):25-28.
[4] 趙搏欣,趙曉林,馮國強,等.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光電成像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25(4):147-150.
[5] 張金玲.基于問題驅動的Python語言教學實踐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2(1):98-100.
[6] 湯艷坤,楊坤,丁長虹.理仿實一體教學模式下“功率放大電路” 一課的教學設計[J].電子測試,2020(9):127-128,48.
[7] 韓素敏,謝東壘,張偉.疊加定理實驗教學研究[J].實驗室科學,2022,25(5):103-106.
[8] 張原園,李龍,楊珺菲.基于Multisim仿真在電路分析基礎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科技風,2024(22):43-45.
[9] 王連起,呂燕.受控源在疊加定理應用中的處理方法[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3(3):54-58.
[10] 宋卓琛,孟繁杰.基于疊加定理的電路平均功率計算分析[J].電子技術,2023,52(8):12-13.
[11] 馬銘遙,賴紀東,黃海宏,等.“電力電子技術” 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 的方法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21,43(5):20-23.
[12] 向春艷,陳雪嬌,薛喜紅,等.基于EDA仿真軟件Multisim在全加器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現代信息科技,2024,8(17):1-4.
【通聯編輯:唐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