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古建筑作為鄉村文化遺產的核心載體,其修繕過程中面臨旅游商業開發功能改造壓力、游客增多導致的結構損耗、現代審美沖擊傳統風貌、開發進度壓縮修繕工藝等多重挑戰,原真性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在旅游開發中維持古建筑的原真性,成為傳承鄉村歷史文脈、提升旅游獨特競爭力的關鍵問題。文章概述鄉村旅游開發對古建筑修繕的影響,提出鄉村旅游開發中古建筑修繕的原真性維持策略,旨在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古建筑原真性維持提供理論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鄉村旅游開發;古建筑修繕;原真性
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文旅融合發展的雙輪驅動下,鄉村旅游已成為激活鄉村經濟、傳承鄉土文化的主要途徑(見圖)。古建筑作為承載鄉村歷史記憶的實體見證,其所蘊藏的建筑風格、工藝技藝和文化標識,不僅是吸引游客的關鍵要素,也是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的基石。然而,旅游開發過程中過度商業化導致的功能失衡、游客劇增引發的結構損毀、現代審美影響下的風貌變異,正威脅著古建筑修復的原真性。如何在旅游業的發展浪潮中守護古建筑的精髓,實現傳統肌理與現代生活的和諧共生,已成為當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亟須解決的實際問題。
一、鄉村旅游開發對古建筑修繕的影響
1.旅游商業開發帶來的功能改造壓力
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商業化操作,通常要求古建筑承擔餐飲、住宿及展示等新型職能,這一轉變與古建筑原本的居住、祭祀和生產等傳統用途相悖。以傳統民宅為例,其木質構造本不適宜承受高密度的游客流量,一旦改造為民宿便需增設消防通道、水電系統等現代化設施,由此引發墻體開裂、梁柱移動等結構性變化。某些地區為了營造“網紅景點”,不惜將祠堂、戲臺等公共建筑改建成咖啡廳或紀念品店,此舉不僅導致具有歷史價值的藻井、屏風等元素被拆毀,還破壞建筑的整體空間感。盡管此類改造能滿足旅游服務的需求,卻使古建筑的文化本質漸行漸遠,陷入“側重商業利益而忽視原真性”的開發陷阱。
2.游客增多造成的建筑結構損耗
隨著鄉村旅游熱度攀升,大量游客涌入給古建筑的物理承壓帶來巨大挑戰。古建筑以天然材料構建,如夯土墻、木構架、陶瓦頂,其耐用性相對有限,難以適應現代旅游高峰期成百上千人頻繁踩踏與接觸的狀況。以某古村落為例,頻繁踩踏的青石板巷道表面紋理逐漸磨損,部分石板甚至出現裂痕。木質回廊的護欄因游客倚靠拍照,榫卯結構發生松動,構成潛在的安全威脅。游客攜帶的相機、背包等擦碰墻面彩繪和雕刻裝飾,而呼吸產生的濕氣及溫差變化又加速木質部件的霉腐與蟲害,導致建筑實體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害。
3.現代審美趨勢對傳統風貌的沖擊
旅游開發過程中過分追求“視覺經濟”效果,往往會導致古建筑修復工作偏離正軌,陷入盲目求新求亮的誤區,這種做法背離傳統建筑美學的基本原則。某些開發者為滿足部分民眾的審美需求,采用鮮艷的化學涂料涂覆古建筑原有的青磚灰瓦、土黃色夯土墻面,或是增加LED燈帶、霓虹招牌等現代化裝飾,此舉嚴重破壞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之間原有的和諧古樸氛圍。舉例來說,某個水鄉古鎮在修復沿河民居時,將傳統的黛瓦粉墻改造成色彩斑斕的“馬卡龍”色系,并配以歐式的雕花門窗,結果使整條街區失去江南水鄉特有的淡雅風情。這種改造嘗試以現代設計語言重構傳統建筑元素,最終呈現一種“傳統外觀與現代審美混搭”的風格,從而弱化了古建筑所承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價值。
二、鄉村旅游開發中古建筑修繕原真性維持的必要性
1.保護文化遺產的本質需求
鄉村中的古建筑作為文化遺產的實體表現,承載著地域的歷史軌跡、民俗智慧與社會變遷的記憶,每一座古建筑的構造、材質和工藝都蘊藏著特定時期的文化密碼。以明清時期的磚木四合院為例,其獨特的抬梁式結構、精巧的青磚灰瓦制作技術以及脊獸上的紋飾符號,都體現了傳統建筑技藝的科學邏輯與禮制文化的象征意義。在修復過程中如使用現代材料或簡化工藝手法,將導致不可復制的文化信息缺失,使古建筑失去靈魂,變成缺乏內涵的“贗品”。
2.提升旅游獨特競爭力的關鍵
在當前鄉村旅游市場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古建筑的原真性成為其吸引游客的關鍵優勢。現代旅客對于深度文化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他們渴望在未經修飾的古老建筑中感受歷史的痕跡。以云南麗江的納西族古民居為例,其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庭院布局、手工雕琢的青石小徑以及保留傳統東巴彩繪的門窗,共同構筑了與標準化旅游景點截然不同的獨特魅力[1]。相反,如果將古建筑改造成采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假古董街”,或者使用鮮艷的油漆覆蓋原有的斑駁墻面,鄉村旅游將面臨失去靈魂的風險,進而陷入千篇一律的境地。古建筑的原真性越強,越能賦予鄉村旅游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形成別具一格的競爭優勢,從而促使旅游產業從簡單的觀光模式轉向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實現產業升級。
3.保留歷史完整信息的需要
古建筑的原真性包含“實體原始性”與“非實體原始性”雙重維度,二者共同編織歷史信息的全面線索。在實體層面,建筑本身的材料老化跡象和修復演變中的技藝積累,比如不同年代的墻面層疊、構件修復印記等,都是記錄鄉村演化軌跡的“活史冊”;在非物質層面,古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共生狀態,如依山而建的窯洞、臨水而筑的吊腳樓及其所蘊含的民俗活動,如節日慶典、傳統婚俗等,共同塑造了豐富的歷史圖景[2]。若在修復過程中將其“煥然一新”,抹去這些痕跡,或是斷絕建筑與周邊環境的傳統聯系,將會造成歷史信息的缺失。以福建土樓的修復為例,如果移除圍繞土樓的傳統農耕格局,改建成停車場或商業區域,就會破壞“建筑—田園—宗族”三位一體的歷史敘述,使古建筑成為孤立的展示物。
4.維系當地居民文化認同的基礎
古建筑在鄉村社會中扮演著身份認同的物質基礎角色,其原始狀態的保持直接影響到社區文化自信心的維系[3]。對于世代在此居住的村民而言,古建筑不僅是實體的空間載體,更承載著家族的記憶與社群的情感紐帶,是精神家園的象征。以徽州古村落中的祠堂為例,其不僅是家族祭祀的場所,也是記錄先祖功勛、傳承族規家訓的文化殿堂,維系著村民對“根”與“源”的集體記憶。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若隨意篡改古建筑的外觀與用途,比如將祠堂改造為網紅咖啡廳,將會割裂居民與歷史的情感聯系,導致文化認同的喪失。相反,通過進行原真性的修復與維護,保留建筑原有的功能,比如繼續舉辦祭祀儀式、保持民居的灶間布局,能夠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感受到文化血脈的連貫,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并激發其主動參與保護行動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保護—認同—再保護”的良性循環。
三、鄉村旅游開發中古建筑修繕原真性維持的策略
1.建立“價值評估—分級保護”的分類修繕機制
在鄉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古建筑的價值呈現明顯的多樣性,因此構建一套科學的價值評估體系成為精準修復的基礎。應集結文物保護專家、旅游規劃師和當地社區成員,從歷史文化的深度、建筑設計的藝術性和社會經濟的影響等多個維度,對古建筑進行量化的價值評估,以此明確其保護的優先級。通過這一評估,可以將古建筑區分為具有高度歷史意義的核心保護對象、承載特定地域特色的重要保留建筑,以及適合進行適度改造的一般性建筑,從而為后續的修復策略提供決策依據[4]。根據評估成果實施分層次的保護策略,并針對不同級別的古建筑采取差異化的修復方法。對于核心保護建筑,必須嚴格遵守最小干預原則,僅對必要的部分進行修復,確保每一步操作都有詳細記錄,包括使用的工藝和技術,以保證古建筑的原始狀態得以完整保留。對于重要保留建筑,雖允許對內部設施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旅游服務的需求,但主體結構和傳統風貌應得到尊重和維護。對于一般性建筑,則可以在保持外觀的基礎上體現傳統風格的同時,適度融入現代設計元素,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同時避免過度商業化對建筑原始特征的破壞。
2.推行“原材料+原工藝”的最小干預修復原則
古建筑原始風貌得以保全的關鍵,在于對原有材料的恰當應用。在修復過程中,首選與原建筑材質相匹配或相似的傳統建材,包括青磚、灰瓦、木材等。針對當地難以獲取的特殊材料,應深入探索其歷史背景,利用傳統技藝加工替代品,以確保新材料在物理特性和外觀上與原建筑保持高度一致。舉例而言,在修復傳統木質構造建筑時,應選用當地生長的同種木材,經自然風干和防蟲處理后投入使用,以防止材質差異造成建筑風格的不協調。保持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應用是維護古建筑原真性的核心所在[5],為此應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工匠參與修復工作,嚴格遵循傳統工藝流程,如磚雕、木雕、石雕等藝術手法,以及古建筑的基本處理、墻體砌筑、屋頂鋪設等傳統技法。修復過程中,要特別留意保留原建筑的獨特工藝痕跡,如手工砌筑的縫隙、傳統榫卯結構的連接方式等,避免以現代機械化工藝取代傳統手工技藝。通過實施“材料+工藝”的最小干預修復策略,既在視覺上復原古建筑的歷史風采,又內在地延續并傳承傳統工藝的精髓,確保修復后的古建筑不僅外在形似,內在也蘊含深厚的文化價值。
3.構建“傳統功能—現代體驗”的兼容性利用模式
在鄉村文化旅游開發中,古建筑的使用須在傳統元素與現代理念之間尋找契合點。首先,應保留古建筑的傳統用途,使之成為當地居民的居住地、宗教儀式場所或社區公共活動中心,以此保持其原有的生活韻味與文化生態。可將具有歷史價值的祠堂繼續用作家族祭祀與傳統文化傳承之地,讓訪客在游覽過程中親身體驗傳統民俗文化的連貫性。其次,根據旅游市場需求,對古建筑進行適度的現代化改造,構建兼具現代體驗的旅游景點。在不損害建筑原始風貌的前提下,部分古建筑可轉型為主題民宿、傳統工藝工作室或文化展示館,集成現代旅游服務與互動項目[6]。改造傳統住宅為特色民宿時,在維持其外觀傳統風格與室內布局特色的同時,增設現代化的洗浴設備與智能化服務系統,使游客既能沉浸于傳統居住文化,又能享受到現代生活的便捷。通過融合傳統功能與現代體驗,既滿足旅游開發的需要,又確保古建筑原真性的完整度,避免單一功能或過度現代化導致的文化遺失風險。
4.完善“政府監管—社區參與”的長效維護體系
政府在古建筑修復與持久保養中擔當關鍵角色,負責制定與推行相關法規政策,明確各機構的監管任務,全程監督修復項目,確保修復行動遵循原真性原則。應建立古建筑維護的資金籌措與應用機制,利用財政支持與吸引社會資本,為古建筑的長遠維護提供財務支撐。此外,須嚴格管理旅游開發企業,規范其運營行為,避免因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古建筑受損。社區成員作為古建筑的直接受益者與看護人,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是長效維護體系的核心。通過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升社區成員對古建筑保護價值的認知,強化其保護意識與責任。應建立社區參與平臺,鼓勵成員參與古建筑修復規劃、日常維護及旅游服務,使其在保護與利用中獲益。比如組建古建筑保護團體,負責日常的檢查與維護,向游客提供民俗文化解說服務,實現保護與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通過政府監督與社區參與的緊密合作,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古建筑保護長效機制,確保原真性策略得以持續有效執行。
四、結語
在鄉村旅游開發與古建筑保護的博弈中,原真性維持并非對歷史場景的機械封存,而是通過科學的修繕機制、審慎的修復原則、兼容的利用模式與多元的維護體系,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橋梁。唯有將古建筑置于鄉村文化生態的整體脈絡中,尊重其物質本體的歷史信息與非物質內涵的活態傳承,才能讓修繕后的古建筑既承載歲月沉淀的厚重質感,又煥發出適應現代旅游需求的生命力,最終實現文化遺產保護、旅游產業發展與社區認同強化的多元共贏。
參考文獻:
[1]吳秀暢.明清古建筑的修繕保護與開發路徑探討[J].收藏,2024(06):76-78.
[2]黃國興,鄒利坤,高峰,等.以南潯古鎮舊宅為例淺析古建筑修繕及保護[J].住宅與房地產,2024(06):56-59.
[3]張志華.古建筑修繕過程中數字化記錄的作用和意義——以崇善寺大悲殿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02):32-35.
[4]趙江源.探索古建筑修繕中文物保護的優化路徑[J].中國民族博覽,2023(16):63-65.
[5]劉安平.原址修復古建筑修繕綜合施工技術研究[J].四川建材,2022,48(06):120-121.
[6]陳國哲.淺論文物建筑修繕的原真性——以海陽縣儒學宮修繕復原工程為例[J].客家文博,2019(03):16-21.
作者簡介:
晉朝鋒(1982—),男,漢族,山西陽城人。大學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古建筑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