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哪怕地處北國“冰城”,也難避炎熱。
一個燥熱的周末,我盯著風扇那仿佛不知疲倦的扇葉出了神,莫名想到雍正皇帝發明的需人工操作的“拉繩式風扇”,再對比如今的智能風扇、空調等,不禁感嘆科技發展得如此之快。
這讓我回憶起一本買了很久但一直沒翻開的書——《文明的積淀:中國古代科技》。有了它的陪伴,周末很快過去,它好像一把古樸的黃銅鑰匙,打開了一扇中國古代科技的大門,使我得到了沐浴古人智慧之光的機會。
某些時刻,我們重溫兒時的電影、動畫,類似“故地重游”,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無獨有偶,這本書中所講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天文歷法等方面的知識,我在學生時代就有所涉獵,但當時可能是為了考試,抑或被其他更有趣的東西吸引,所以對它們只有機械記憶,并沒有太深刻的體會。
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孫小淳將古人憑借天文觀測制定精準的歷法、憑借指南針拉開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發明造紙術與印刷術來助力文化傳播等,講得簡單透徹。這讓我仿佛置身古代世界,以“第三視角”看著勤奮、踏實、聰慧的古人將科學的力量融入一項項科技中,化作諸葛亮的“東風”,吹得人文、農業、軍事、航海等“百花齊放”。
這些偉大的科技背后,是古人無法量化的時間與心血,他們憑借靈活而持續的創造力、容納外來文明的廣闊胸懷,積聚了幾千年的深厚底蘊。同時,我們也有了一批名垂千古的科學家。不迷信權威的張衡、嚴謹求精的祖沖之、注重知行合一的賈思勰、博學多才的沈括、尋山訪水的徐霞客、被譽為“中西科學交流第一人”的徐光啟……他們以鍥而不舍的科學家精神,共同化作一只無形的“手”,不僅書寫了我國古代科技的燦爛篇章,還將中華文明一次又一次推向更高峰。
兩個炎熱的夏日,我遨游書海,與古人進行了一場“跨時空”對話,感受他們對世界的好奇與敬畏、對知識的渴望與追尋、對創新的堅持與付出。這些寶貴的精神品質正是我國古代科技經久不衰、歷久彌堅的根源,更是現在我們要學習、傳承的“無形珍寶”。
科技絕不是現代社會的專屬,早在我國古代,它便以各種形態出現,并發揮了各種各樣的作用。如今,我們應該倍加珍惜、重視、傳承這些古代科技,讓它們在現代社會煥發活力,生生不息。
作者單位:哈爾濱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