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戰略導向下,落實“綠色轉型戰略”是破解河南省經濟穩定增長與碳排放矛盾的關鍵路徑。本研究在界定“雙碳”目標、碳排放水平等核心概念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河南省碳排放現狀、行業結構特征以及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應對挑戰的對策:開展全局性頂層設計,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強化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碳減排,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升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與參與度等,為河南省制定碳減排政策及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支持。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碳排放;綠色低碳
一、“雙碳”目標的內涵及重要性
(一)“雙碳”目標的內涵
“雙碳”即碳達峰與碳中和。2020年9月,我國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碳達峰是指在某一特定時間點,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峰值后逐步下降,意味著經濟增長與碳排放實現“脫鉤”,即經濟增長不再依賴高碳排放,而是借助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等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1]。碳中和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團體或個人精確核算自身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途徑,將全經濟領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完全抵消,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2]。碳中和不僅關注碳排放量減少,更強調通過碳匯、碳抵消等措施達成碳排放與碳抵消的動態平衡,這是實現全球氣候穩定的最終目標。
(二)“雙碳”目標的重要性
“雙碳”目標對全球氣候和經濟轉型意義重大。必須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否則將引發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實現“雙碳”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舉措,通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全球氣候環境,維護地球生態系統平衡與穩定,突破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雙碳”目標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力,也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強大動力。
二、河南省碳排放現狀
(一)河南省和主要城市碳排放水平
為準確了解目前河南省的碳排放總量和主要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本研究通過查閱河南省各類能源消費量,采用碳排放系數法測算了2016—2022年河南省和11個城市的碳排放量[3]。其中所需的能源消費數據均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年鑒,各類能源碳排放系數、折算標準煤系數均參考《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4]。如表1所示,2016—2022年,河南省和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平頂山市、新鄉市、焦作市、許昌市、三門峽市、商丘市的碳排放量基本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安陽市及鶴壁市的碳排放量均呈現出一種整體下降的趨勢。截至2022年,平頂山市和洛陽市的碳排放量居全省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在5000萬噸以上,開封市的碳排放量相對較低。
(二)河南省碳排放行業結構特征
為進一步了解河南省不同行業的碳排放水平,本研究選取了工業企業中7個行業,采用碳排放系數法測算了這7個行業的碳排放量,經過計算得到各個行業的碳排放數據。
如表2所示,2016—2022年,河南省工業企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的碳排放量呈現先遞減后遞增的趨勢,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碳排放量基本呈現遞減趨勢,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呈現先遞增后遞減的趨勢,2018年前呈遞增趨勢,2019年后逐漸遞減。其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的碳排放量位居首位,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13677萬噸,遠遠高于其他行業的碳排放量,2019年和2020年碳排放量下降,之后又大幅度提升,其次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碳排放量,在河南省碳排放總量中也占有較大比重,碳排放量最低的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農副食品加工業。
三、河南省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的挑戰
(一)能源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河南省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煤炭在能源總消費量中占比較高。盡管全省煤炭總消費量占能源總消費量的比重持續下降,但截至2022年,仍高達62.7%,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7%。近年來,河南省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一定進展,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有所增加,然而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仍較低。2023年,河南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僅為18%,火電仍占據主導地位。新能源開發利用不足,導致河南省難以快速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能源結構調整進程緩慢。
(二)高耗能產業比重較大
河南省高耗能產業在經濟中占比較大,鋼鐵制造、化工等高耗能產業主要依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生產過程中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如表2所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作為高耗能產業,其碳排放量僅次于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以及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位居第三。高耗能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使得河南省碳排放總量難以快速降低,不利于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三)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技術創新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因素,河南省在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存在短板,嚴重制約了碳中和進程。研發投入不足是首要問題,2023年河南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2.0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資金短缺導致許多低碳技術研發項目難以開展或推進,限制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在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領域,由于研發投入有限,河南省在技術研發進度和應用規模上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和國內部分發達地區。
此外,受科研環境、薪酬待遇等因素影響,許多優秀低碳技術人才更傾向于選擇發達地區,高端創新人才短缺使得河南低碳技術研發人才隊伍相對薄弱,技術創新的速度和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四、河南省加速實現碳中和的對策建議
(一)開展全局性頂層設計
構建全面系統的碳中和規劃體系,明確各部門在碳中和工作中的職責分工,制定詳細目標與時間表,將碳中和目標細化至各地區、行業和企業。強化政策的連貫性與一致性,避免政策沖突與重復。同時,充分考慮河南省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制定差異化、個性化戰略部署,確保碳中和工作在全省有序推進。
(二)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
以綠色低碳型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培育扶持力度,提高其在工業經濟中的占比。同步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工藝,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存量產能,降低單位產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一定時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同期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構建綠色低碳現代化產業體系。
目前,河南省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5]?,F階段,河南省應充分利用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投資與技術研發力度,逐步實現從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轉變。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輸送能力,推動能源結構深度轉型。
(三)加強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碳減排
根據河南省碳排放水平測算結果,從地區排放情況看,平頂山市和洛陽市碳排放量較高,其次是安陽市和商丘市,大部分地區碳排放水平在下降后于2022年又開始上升;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行業排放情況看,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碳排放量較高,在河南省碳排放總量中占比較大。因此,要重點加強對平頂山、洛陽等重點地區的碳排放強度控制,防止碳排放區域差異擴大。推動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加大對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力度,提高其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合理規劃能源生產和消費布局,協調節能降碳總要求與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關系,保障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政府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加大對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手段,可顯著降低碳排放水平。在能源領域,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加快光伏、風電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推動新能源領域發展,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向綠色低碳和清潔能源轉型,直接減少碳排放量。綠色技術創新還能有效控制脫碳成本,為二氧化碳的利用、捕集和封存技術研發與大規模應用提供技術支撐,降低城市碳排放量。
五、結語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河南省實現碳中和目標既面臨挑戰,也蘊含機遇。通過對碳排放現狀及行業結構特征的分析,可明確能源結構不合理、高耗能產業比重較大等問題是河南省實現碳中和的主要障礙。然而,若河南省能把握綠色低碳發展機遇,積極開展全局性頂層設計,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強化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碳減排,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并提升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與參與度,將逐步化解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矛盾,走出具有河南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郭永芹.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河南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2(02):28-33.
[2]章誠,鄭玉潔,凌紅.中國的“雙碳”目標與實踐:形成邏輯、現實挑戰、社會風險及推進進路[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6):78-87.
[3]馬明娟,李強,周文瑞.碳中和視域下黃河流域碳生態補償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12):5-11+21.
[4]孫貴艷,王勝.基于LMDI模型的重慶直轄以來的能源消費碳排放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7):30-36.
[5]張卓群,張濤,馮冬發.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區域差異、動態演進及收斂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4):67-87.
〔基金項目:河南省新一輪重點學科應用經濟學建設點項目;河南省2023年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建設資助項目;2025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NO:252400410398)〕
(作者簡介:安書偉,鄭州西亞斯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