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也著重強調,各地各校需加強學校閱讀指導隊伍建設,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其中。這些政策的出臺,不僅催生了兒童閱讀指導師這一職業,更推動其不斷發展壯大。這一新興職業承載著引導兒童構建閱讀思維、激發閱讀興趣的重要使命,其專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兒童閱讀教育的成效。與此同時,AI技術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態,為教育教學的創新實踐帶來無限可能。探索AI技術與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的深度融合路徑,不僅是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更是推動兒童閱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基本情況
兒童閱讀指導師是在國家教育戰略與全民閱讀政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專業化職業,其核心職能是通過科學方法引導兒童閱讀能力發展,推動教育公平與全民閱讀體系建設。
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機構。目前,組織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的機構較為多元。一是官方認證體系,如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培訓中心、國家圖書館等。二是高校體系,如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福建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華東師范大學等。三是地方教育體系,如福建省教育廳、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等。四是商業服務體系,如書果星球等。五是公益平臺,如擔當者行動·橡果書院、心和公益基金會、愛閱公益基金會等。六是行業協會與研究機構,如中國教育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創新研究所等。
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的課程內容及對象。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的課程內容通常包括兒童心理發展、閱讀理論與策略、實踐教學能力三方面的課程模塊,構成理論模塊 + 實踐模塊的課程結構。招生對象覆蓋范圍較廣,包括園長、幼師、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家長以及圖書館員、繪本館員、閱讀推廣人等相關人員,準入門檻普遍較低。
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對于提升兒童閱讀質量至關重要,然而當前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課程設置、課程質量、教學模式、地域資源分布以及行業生態等多種因素影響培訓效果。
課程質量不一,認證主體不統一。目前,參與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的發證機構眾多,各機構課程設置及主講教師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統一權威的能力評估標準,考核重理論考核輕實踐考核,多數機構以“課程考勤 + 結課考試(試卷/論文)”作為考核標準(如某機構證書獲取條件為“完成課程 + 論文合格”),缺乏對實際閱讀指導能力的動態評估,比如,未考察學員閱讀活動設計能力、應對學生閱讀困惑的能力等。無法真實評估學員的閱讀指導能力,從而也導致市場對證書的認可度不一。
標準化課程無法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同一課程學員涵蓋圖書館員、教師、家長等多元群體,但課程內容卻沒有進行區分。例如,某機構初級班課程仍包含復雜的閱讀心理學理論,導致零基礎學員理解困難,而有經驗的教師則認為內容重復。
線上線下培訓失衡,理論與實踐脫節。線下培訓雖包含理論與實踐,但受限于成本,集中在短周期內高強度授課,學員難以消化;線上培訓以教師講授理論為主,且多為錄播視頻,缺乏實操指導,學員“學完不會用”,學員作業提交后需等待人工批改,無法實時獲取針對教學語言、肢體表達等細節的反饋。
行業生態不完善,造成“落地難”。北上廣深等城市集聚優質培訓資源,而農村地區相關平臺及課程相對較少。此外,除在職教師可在學校場景應用所學知識外,其他學員如社區閱讀推廣人、繪本館從業者等普遍反映“培訓后找不到實踐平臺”。
AI技術助力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的實施路徑
AI技術在培訓領域已經有了很成熟的應用,在助力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中,可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多方面問題。
學習環節:構建個性化學習路徑。動態需求診斷與內容生成,學員輸入職業背景(如“幼兒園教師”“社區閱讀志愿者”)、學習經歷(如“教育學本科”“閱讀推廣3年經驗”)、能力目標(如“掌握兒童分級閱讀策略”“提升親子閱讀活動設計能力”)等多維度數據,機器學習算法基于學員輸入數據與知識圖譜,生成個性化能力報告,并從課程庫中自動匹配推薦組合課程,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
沉浸式實踐場景,虛擬仿真實操與智能反饋相結合。兒童閱讀指導師培訓也屬于職業技能培訓,離不開實操訓練。利用智能模擬仿真技術搭建3D虛擬教學場景,如幼兒園教室、社區閱讀角、家庭客廳等。學員可以在虛擬場景中選擇不同身份,設計閱讀活動方案并進行模擬授課。模擬過程中,可以通過攝像頭捕捉學員的肢體語言(如手勢頻率、走位路線、表情管理等),結合預設的“優質教學行為特征庫”,實時生成肢體表現力評分及改進建議;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同步解析學員的講解內容;通過語義分析判斷語言邏輯性、術語準確性,并結合情感計算技術評估語調抑揚頓挫對內容理解的促進效果。
評估環節:多模態技術實現多維精準評估。一是理論知識智能測評。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首先對閱讀指導師知識體系進行深度解析,在生成試題時,針對選擇題,通過干擾項生成算法分析其與正確選項的語義相似度(如“兒童閱讀障礙干預策略”知識點的干擾項需與正確策略共享2—3個關鍵詞但邏輯矛盾),確保選項具備高迷惑性;針對簡答題,語義匹配模型將學員答案與參考答案進行多維度對比,不僅匹配關鍵詞,還評估邏輯結構、案例應用等,最終生成包含知識點掌握度、表達完整性的綜合得分。
二是實踐能力多模態評估。在模擬教學或真實課堂錄像中,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追蹤學員的肢體動作,識別“是否有效運用指示性手勢引導視線”“站立位置是否遮擋屏幕關鍵信息”等教學行為指標,結合動作頻率、持續時間等數據生成“課堂掌控力”維度評分。
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將授課語音轉化為文本,同步分析語速(如“是否保持每分鐘200一250字的兒童適宜語速”)、停頓節奏(如“每講解30秒是否有1次自然停頓便于聽眾消化”),結合情感分析模型判斷語氣是否與內容匹配。
對于學員提交的教學案例,多模態融合技術首先通過圖像識別提取課堂場景中的關鍵元素(如“是否使用可視化板書輔助理解”“學生互動頻次”),語音識別解析師生對話內容,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提取問題解決思路(如“如何處理學生對繪本角色的質疑”),最終與云端存儲的萬余個優秀案例進行語義匹配,生成“案例處理成熟度”評估報告。
專業發展社區:打造AI驅動的兒童閱讀指導專業社區。一是構建用戶畫像,智能匹配。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兒童閱讀指導師的個人資料進行深度分析,如教學經驗(“5年幼兒園閱讀教學經驗”)、擅長領域(“繪本創意拓展”“幼小銜接閱讀指導”)、教學風格(“互動式教學”“故事引導式教學”)等,構建指導師的個性化畫像。同時,對繪本館、圖書館等合作機構的需求信息,如活動類型(“親子繪本劇表演”“兒童科普閱讀講座”)、目標受眾年齡(“3—6歲”“7—10歲”)、場地規模等進行解析,形成機構需求畫像。
基于機器學習算法,對指導師畫像和機構需求畫像進行匹配分析。為繪本館、圖書館等機構精準推薦合適的兒童閱讀指導師。例如,當某繪本館計劃舉辦一場面向5一7歲兒童的“環保主題繪本閱讀活動”時,系統會優先推薦具有豐富繪本教學經驗、擅長環保主題繪本解讀且教學風格活潑互動的指導師;同時,也會為指導師精準推送符合其專業能力和興趣的活動組織機會,提高雙方的匹配度和合作成功率。
二是社區研討和資源共享。兒童閱讀指導師可以在社區進行研討和資源共享。知識圖譜技術輔助研討,當指導師提出一個問題或觀點時,系統會基于知識圖譜自動關聯相關的資料、案例、研究成果等信息,為討論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和參考依據。比如,在討論“如何選擇適合中班幼兒的繪本”時,系統會關聯出關于中班幼兒閱讀特點、相關繪本推薦列表以及其他指導師的成功經驗分享等,幫助指導師全面了解該問題,提升研討的質量和效果。
指導師也可以在社區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會對這些資源進行自動分類和標簽標注,如按照年齡階段、繪本類型、教學方法等維度進行分類。智能推薦系統則根據指導師的畫像和瀏覽歷史,將這些資源精準推送給有需求的用戶,促進資源的高效共享和利用。如一位新入職的指導師正在籌備一場針對小班幼兒的閱讀活動,系統會自動為其推薦相關的活動方案和教學資源。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策劃編輯,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少年兒童分級閱讀標準研制與應用實驗室項目組成員
參考文獻
[1]劉洋.AI賦能教師培訓:教育意蘊及實踐向度[J].電化教育研究,2021(1).
[2]孫欣.基于AI賦能和智慧教學的數學建模培訓新模式[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23,41(5).
[3]劉瑞玲.基于AI技術的新疆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J].人才資源開發,2019(11).
[4]吳穎.AI助教環境下的教師在線培訓交互設計研究—以《大數據與學習分析》課程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3.
[5]潘天君,歐陽忠明.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作與職業培訓:發展趨勢與應對思考——基于《工作與職業培訓的未來》及“云勞動”的解讀[.遠程教育雜志,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