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級時,我在一個城鄉(xiāng)接合部的高中當了一個月的實習老師。身為書呆子和“社恐患者”,這份工作讓我備感挫折。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然而,我不得不承認,正是自己浪費的時間,致使我今天面對這樣的局面。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我想回到大一。那時我剛考進中文系,對文字敏感,對閱讀和寫作著迷。那年冬天,我結識了上海戲劇學院電視編導系的幾個朋友,聽他們聊我沒有聽說過的藝術家和理論,聊各種匪夷所思的生活可能,聊或青澀或宏大的夢想,我忽然意識到:原來,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不僅停留在紙面上,還能轉化成影像被人觀看的世界,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那時我應該做的是退學,重新參加高考,爭取重來一回的可能性,但我糾結了一個星期,放棄了,我實在太害怕失敗了。于是幾年后,我去做了實習老師。
我?guī)У倪@個班,按照歷年的數(shù)據(jù)推算,頂多四分之一的人能考入過得去的大學。這些學生或許幾年后就會和我一樣,發(fā)現(xiàn)前途茫茫,感受綿長而現(xiàn)實的絕望。
實習快結束時,我請學生們寫下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答案極其豐富:數(shù)學家、航天員、流行歌手、演員、畫家……要做畫家的學生寫道:我要考進中央美院,第一年考不進,就考第二年、第三年……并不出類拔萃的他們,面對未來,原來這樣充滿元氣和斗志。
是他們的答案,讓我從沮喪中走了出來。人生的可能性的確遠非此時此地而已,我才22歲,一切都還來得及。
我堅持閱讀、寫作、拉片、聽講座、參加編劇比賽。花了很長時間,我寫了一些被讀者認可的小說,出了書,賣出若干影視改編權,擔任了幾部電視劇、網劇的編劇。寫出來不過區(qū)區(qū)幾十個字,做的時候卻坎坷重重。別人在大學階段就應該解決的很多技巧性問題,半路出家的我,是在實踐中以最笨的方式才慢慢摸索出來的。
如果大一的時候,我就退學去重考編劇專業(yè),會不會走得更順利?很難說。本科階段大量閱讀的經典、做過的文學評論訓練,讓我的劇本寫作堅持了從文學出發(fā),這正是我和有些編劇拉開差距的原因。而工作經歷也拓展了我的寫作范疇,在寫到校園生活時,我可以很輕易地調動起擔任老師的那段回憶。
生活中有太多無法一望而知因果關系的事情。讓每分每秒都有價值,原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奢望,就算機器人也需要充電和系統(tǒng)升級。在人生的旅程中,如果能有敏銳的判斷力和強硬的執(zhí)行力,做到只走直線,當然是好事,但那些岔路未必就沒有價值。凡走過必有痕跡,你以為浪費的時間,一樣能給你帶來經歷、感受與人際關系,這些都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幫助你。
你需要做的,是盡早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能夠為之付出什么。如果你想要的生活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那就要對曾經的浪費保持羞恥感,允許自己偶爾軟弱,但永遠都要記得站起來重新開始。
面對已經無法改變的過去,找找里面有沒有什么可以幫助你的,在此基礎上,認真去做點什么,去“留下”;如果沒有,那就嘆口氣,承認自己浪費了這段時光,告別它們,與自己和解,這是你能給自己的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