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物吞吐量連續16年穩居世界第一的港口——寧波舟山港,似乎永遠都是這么繁忙:紅色的橋吊手臂來回舞動,集裝箱卡車穿梭往來,巨型貨輪有序停靠,周而復始,晝夜運轉不停。
這是35歲的橋吊導師吳起飛工作14年的地方。2025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吳起飛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新時代青年先鋒。
從“小吳”到“吳師傅”
吳起飛進入寧波舟山港的第一份工作,是開龍門吊。他每天需要爬上20多米高的駕駛室,坐在三四平方米的空間里,一待就是12個小時。“吃喝拉撒全在上面。”他說,一到飯點,送飯師傅會用對講機發通知,司機們便從駕駛室扔下去一根繩子,把飯盒吊上來,下次送飯再放下去。
那時正是智能手機快速發展的年代,吳起飛把大家玩手機游戲的時間用在看操作規程、理論知識上,加上在學校學的自動化專業基礎,參加比武時他總能在理論部分拿到高分。而在實操層面,書本便顯得無力。吳起飛除了自己勤加練習,還總去看老師傅們操作,想從中發現各種“竅門”。
操作龍門吊裝卸貨物,需要把吊具的4個旋鎖精準地插入集裝箱上的鎖孔。起吊、移動、精調、落箱4個動作,師傅們每天重復數百次。吳起飛就一邊觀察,一邊琢磨,逐漸發現自己和老師傅們操作上的差別——自己總按部就班、直上直下地去拉吊臂,忽略了不同機械間是需要聯動的。比如抓箱時該怎么操作,才能做出一個小拋物線去配合移動的小車,節省機械制動的時間和頻率?怎么控制易晃動的鋼絲繩?怎么利用接觸器械彈開、閉合的聲響快速操作?
“開機械,更多的是一個熟能生巧、練成肌肉記憶的過程。”用心琢磨、反復訓練,令吳起飛進步飛速。2013年9月,集裝箱吞吐量增長,公司決定從龍門吊選出4名師傅去開橋吊,吳起飛便是其中之一。
橋吊是港區作業最核心的設備,橋吊作業能力決定著一個碼頭的吞吐能力。從20多米高的龍門吊到50米高的橋吊,操作難度也驟然加大。高度改變的同時,作業場所也從固定的堆場變成碼頭上位置、大小均不同的漂動船舶,操作從相對靜態變成動態,這些讓他一時間無法適應。
“在50米的高空,鋼絲繩會受到風力影響左右搖晃,操作吊具去抓集裝箱,這就不僅要靠眼力了,更多的是一種經驗。”吳起飛說。休息時間,他就去觀摩其他司機的操作,用手機將對方操作的過程錄下來,如何起穩、停準、控速,一步步順應手感,默默練習,逐漸琢磨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操作手法。2014年,他參加公司內部的技術比武,一舉奪冠。
“比武之后回到班組,大家都開始叫我吳師傅了。”從“小吳”到“吳師傅”,同事們稱呼上的轉變給了吳起飛很大的信心,他的技術水平也變得越來越穩定。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16年,吳起飛在浙江省橋吊技術比武中奪得第一名,成為50米高空中最年輕的高級技師之一——一般學徒成長至此需要20年,而他只用了5年。
從“常規”到“遠控”
從2016年開始,為適應技術發展新趨勢,公司決定推進數字化改革,采購了兩臺遠控設備進行調試改造。吳起飛和37名青年骨干組建起“智慧梅東青年工坊”,從零開始探索遠控橋吊操作技術,結合從業以來的橋吊操作經驗,和團隊共同研究遠控作業,成功將50米高空的操作室搬到了地面的室內操作室,開啟了海港發展過程中從傳統工藝向遠控技術的轉變。
新事物的出現,都會經歷從不被接受到被接受的過程。在剛開始的兩年,習慣傳統作業方式的司機們都無法接受走出駕駛室,到三四公里外的辦公室里通過幾塊顯示屏觀察、用電腦操控橋吊這些“大家伙”。
“當時覺得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吳起飛回憶,在傳統碼頭轉型升級之初,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比如攝像頭該怎么裝、裝在什么位置,都需要慢慢調試。而摸索提效的過程,必然會影響司機們每天吊箱子的數量,“大家都寧愿上去干常規,也不愿意干遠控。”
經歷了每個攝像頭位置多達數百次的調整,整臺橋吊19個攝像頭調試完畢,遠控橋吊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有了很大提升。
如何讓大家信服?“我們要給師傅們證明,讓人家心服口服。”經過一次常規司機和遠控司機共同作業的比賽,大家發現遠控司機的作業效率基本與傳統操作的司機持平,而疲勞程度卻大大降低,安全性也得到極大的保障。“常規操作只是靠人的肉眼去看,而遠控作業有19雙‘眼睛’,可以多方位看到作業環境。”他說。
自此之后,司機們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都想學遠控。“傳統司機在上面干活確實很辛苦。”“上面”是指橋吊50米高的駕駛室。傳統司機在操作橋吊時,需要長時間低頭彎腰,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幾乎是所有老司機的通病,而如今,大家只需要坐在寬敞明亮的遠控操作室就能完成工作。
“但現在對司機的要求會更高一點。”吳起飛說,“大家都不僅是操作工人了,還是半個技術員。”與此同時,傳統操作過程中,橋吊如果發生故障,需要通知工程技術部排查,現在所有故障都可以通過數據反映,大大提高了維修保養的效率。“所以我們現在的司機不僅要懂技術、會操作,還要懂數據、會分析。”
這難不倒這個人員平均年齡27.8歲的橋吊班。如今,梅山港區50臺橋吊已有36臺可實現遠程操控,175臺龍門吊有115臺可實現一對多的控制。此外,港區內無人駕駛的智能集卡、橋吊下的智能理貨操作,都成為這個傳統碼頭向世界一流智慧碼頭轉型升級成功案例的注腳。
面對未來,隨著港口智能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傳統橋吊司機終會有“消失”的一天,而這并不會讓這名老司機傷感。“我們產業工人遇到了一個好的時代。”吳起飛說,“你看老碼頭的一些老師傅,他們很多人其實真的干不動了。適應了遠程操控之后,大家的工作狀態就會完全不一樣。而且這項技術上手也快,我們培訓傳統司機需要8個月,而現在培訓遠控司機,只要兩個月就可以獨立上崗。他們可以一直干到退休。”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