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需推動服務業發展精準對接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增進民生福祉的核心需求,通過優化發展環境、創新政策供給,引導支持服務業加速提質擴容、優化結構布局、完善功能體系。以增加有效供給為抓手,全面提升服務效率與品質,統籌增強產業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夯實服務業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力。
激活服務業消費潛能是實
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服務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循環,一頭系著百姓生活品質,既是民生福祉改善提升的重要支撐,也是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方向,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內生動力。擴大服務消費,兼具重大現實意義與長遠戰略價值。
服務消費是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杠桿。通過“需求端牽引”機制,服務消費既推動服務業實現規模擴張與質量躍升,又促進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其跨界滲透特性打破了傳統產業的邊界壁壘,推動農業、工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催生“服務+”新業態,牽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顯著提升全產業鏈的附加值與競爭力。同時,居民對品質服務的需求升級(如高端醫療、智慧教育、數字文旅等),推動服務消費從“基礎滿足型”向“體驗增值型”轉變,倒逼服務業加速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型,實現內部結構高端化迭代。
服務消費構建就業與人力資本的正向循環。服務業作為我國就業的“蓄水池”,2024年末全國就業人員達73439萬人,其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48.8%,近5年占比持續攀升,穩居吸納就業“主力軍”地位。同時,服務業也是靈活就業的“主戰場”,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催生了外賣騎手、家政小時工、在線教師等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勞動者可依據自身時間與技能靈活選擇,適配“兼職、副業、階段性就業”等多元需求。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超2億人,其中90%集中在服務業,成為緩解就業壓力的“彈性空間”。就業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服務消費創造的就業崗位為勞動者帶來可支配收入,而收入增長直接提升其在教育、培訓、健康等“人力資本投資型服務”上的支付能力,形成“就業—收入—投資”的良性循環。
服務消費是擴大內需戰略的關鍵切入點。服務消費產業鏈帶動效應顯著,是內需擴張的“乘數引擎”。它并非孤立的終端消費,而是串聯起“生產—流通—服務”全鏈條,通過“一點帶動多點”的乘數效應激活上下游產業需求,形成內需擴張的“漣漪效應”。同時,服務消費兼具剛性需求與升級需求的雙重特點,是穩定內需的基本盤:醫療、養老、教育等“生存型服務”具有剛性,受經濟周期影響小;文旅、體育、健康、數字服務等“發展型服務”隨收入增長加速升級。這種“剛性+升級”的雙重屬性,能在經濟波動中穩定內需底盤,緩沖商品消費(如耐用品)周期性下滑對內需的沖擊。
服務消費是共同富裕的加速器。餐飲、零售、家政、物流等服務消費領域對技能要求低、崗位供給穩定,是低收入群體的“就業主陣地”。其多元化發展能創造海量“低門檻、高吸納”的就業崗位,精準對接農村轉移勞動力、低技能勞動者、殘疾人等低收入群體的就業需求,通過“就業增收”直接縮小收入差距。新興服務消費還催生出“靈活增收”渠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下的直播帶貨、社區團購、農村電商等服務消費,為低收入群體提供“時間靈活、地點自由”的增收機會,打破傳統就業對學歷、體力的限制,讓弱勢群體也能公平參與收入分配。
服務消費是競爭國際新賽道的必由之路。全球服務消費新賽道的競爭,本質是“規則制定權”的較量。我國通過釋放服務消費潛能形成的“市場規模+產業生態”優勢,能增強在服務貿易規則、技術標準、文化認同上的話語權,打破歐美主導的傳統格局。擴大服務消費潛能,本質是“以超大規模市場培育產業競爭力、以產業升級爭奪規則話語權、以雙循環聯動拓展全球影響力”,這一路徑不僅能推動我國在數字服務、文化服務等領域實現“換道超車”,更能為全球服務經濟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助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戰略主動。
全面看待激發我國服務消
費潛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數字技術深度滲透、下沉市場加速激活、綠色消費理念廣泛普及,服務消費正在“量的擴容”與“質的提升”中實現更高質量增長,逐步成為經濟內生動力的核心引擎。
服務消費總量擴張空間巨大。2024年,中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1.3萬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45.1%,較2023年提高0.6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60%-70%的占比相比,仍有15-25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從總量看,我國14億多人口基數為服務消費提供“剛性支撐”,4億多全球規模最大、成長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體,支撐我國連續10余年穩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國際經驗顯示,人均GDP達到1.5萬美元左右時,消費結構將加快從商品消費主導向服務消費主導轉變。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3萬美元,服務消費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教育、醫療、文旅、養老等服務需求持續釋放。
服務消費內涵向“品質化、多元化”升級。服務消費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催生大量新興細分市場,形成多層次需求矩陣。在品質化延伸方面,教育、醫療、養老等基礎服務從“標準化供給”轉向“精細化、個性化”,推動高端體檢、抗衰老醫美、心理咨詢、精品民宿等細分領域快速增長。綠色消費趨勢凸顯,需求端對低碳服務的付費意愿增強,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租賃、生態旅游、二手物品回收服務等受到青睞;供給端加速轉型,餐飲行業推廣“小份菜”、外賣平臺提供“無需餐具”選項、銀行推出“低碳信用卡”,形成“綠色服務供給-消費”的良性循環,開辟可持續消費新空間。
數字技術重塑服務消費市場格局。數字技術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打破時空限制,創造海量新業態、新模式。“線上+線下”融合成為主流,餐飲外賣、線上家政、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線上服務已融入日常生活,AI算法通過智能派單、定制化課程推薦等精準匹配供需,提升服務效率與體驗。VR/AR技術重塑文旅場景(如數字孿生復原歷史遺跡)、AI導覽與智能伴游滿足實時互動需求,使服務消費從“線下單一體驗”轉向“線上線下聯動”。共享服務(共享單車、民宿、技能共享)讓閑置資源轉化為消費價值,體驗式服務(沉浸式戲劇、元宇宙展會)通過“參與感”吸引消費者,例如“旅游+劇本殺”“博物館+沉浸劇場”等新業態,借助技術賦能增強文化體驗參與感,吸引年輕群體高頻消費。
服務消費下沉推動“全域增長”。服務消費的下沉與區域均衡化,將激活農村與欠發達地區市場潛力。農村服務消費“補短板”空間巨大,縣域與鄉村市場線上服務滲透率顯著提升,縣域直播電商、農村電商服務站的普及,實現農產品上行與城市服務下沉雙向貫通,家政、維修等生活服務在縣域的可及性提升,推動農村服務消費從“短缺”向“多元”轉變;鄉村旅游結合農事體驗、民俗文化(如鄉村民宿+非遺手工課),吸引城市居民短途消費;農業生產性服務(無人機植保、智能農機租賃)專業化,既提升農業效率,也創造服務消費新需求。區域特色服務形成“錯位競爭”,東部地區聚焦金融科技、國際會展等高端服務,中西部地區依托生態、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服務,形成“東有高端、西有特色”的服務消費地圖,避免同質化競爭。
服務消費擴張面臨挑戰。盡管潛力巨大,我國服務消費進一步擴張仍面臨多重制約:從供給端看,服務質量與多樣性不足,存在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模式在三四線城市普及度較低;從需求端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抑制服務消費意愿,醫療、養老等支出壓力大導致預防性儲蓄高企;從市場環境看,醫療、教育等部分服務業仍受政策限制,市場化程度不足,行業標準不統一,消費者維權難度較大。
加快激活服務業消費潛能的重點舉措
豐富服務品類、提升服務品質。服務消費潛能釋放的核心是有好服務可消費,需針對多層次需求增加有效供給。一是擴容普惠性服務供給,聚焦教育、醫療、養老等剛性領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補貼運營等方式降低中低收入群體消費門檻,推動城鄉服務均等化,完善縣域商業體系和農村服務網絡。二是推動傳統服務升級,激活品質需求,推進餐飲、住宿、文旅等傳統服務提質增效,兼顧標準化與個性化,建立服務質量標準體系,鼓勵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三是培育新興服務賽道,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強化科技賦能,洞察不同消費群體的情感需求,更好滿足多樣化、品質化服務需求。
夯實需求基礎、增強消費能力。聚焦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數字經濟等領域開發更多崗位,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加快金融創新,推廣“中低風險+低門檻”理財工具,提高縣域居民理財滲透率。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探索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和土地資源。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勞動者從低技能崗位向技能型崗位轉型,實現“就業增收”。對低收入群體實施精準幫扶,確保基本收入穩定;培育“新中產”群體,支持技術工人、科研人員、小微企業主等通過技能提升、創新創業增收。擴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覆蓋面,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減輕失能老人家庭的護理負擔。
完善消費環境、降低消費門檻。升級服務消費基礎設施,完善“15分鐘生活圈”,在城市社區配套菜市場、便利店、社區食堂、健身點等基礎服務設施,在農村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讓居民“步行可達”享受基本服務。建設一批智慧商圈、綠色商場、沉浸式劇場等,支持5G、物聯網技術覆蓋服務業場景,降低消費的時間與精力成本。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支持即時零售、直播電商等模式發展,擴大服務消費的“時空邊界”。完善跨境服務消費通道,優化免稅店政策,支持跨境電商進口優質服務。加大消費新場景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力度,推進服務消費“同城化”;支持連鎖超市、品牌藥店下沉農村,發展鄉村旅游、農產品直播等服務。
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消費場景。構建數字資產創新生態,通過政策確權、產業孵化、資本賦能推動技術研發與場景融合。借助空間數字化改造構建“云-邊-端”協同的智慧商業體,重塑空間價值。創新城市品牌營銷,打造官方數字消費IP矩陣,依托智能匹配平臺構建全域服務圖譜。創新商業模式,通過全鏈路數據采集、智能分析與動態響應,打破傳統服務業的“盲人摸象”困境,實現供需高效銜接。挖掘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與消費的結合點,推動技術向規模應用轉化,豐富新技術與消費場景融合的實踐,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市場活力。推進要素市場化,完善服務領域價格機制,推動數據、人才等要素向服務業流動。打破服務業“玻璃門”“旋轉門”,允許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形成“多元競爭”格局。強化標準引領與品牌建設,加快完善服務業各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鼓勵企業建立高于國標的內控標準,大力支持服務品牌建設。培育成熟消費理念并提升社會保障,加強消費教育,引導消費者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提升居民消費信心和能力。創新監管模式,對新興服務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監管精準度和效率。
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