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小事”,也是守護綠水青山的“民生大事”。近年來,河南省南召縣通過推進精細化管理、資源化處置,實現村莊“顏值”提升、垃圾“變廢為寶”,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答卷。
為實現垃圾收處的高效運作,南召縣堅持“四化協同”(精細化、專業化、市場化、智能化?協同推進),打造全鏈條管理模式。在系統化布局方面,取消村內垃圾集中堆放點和垃圾池,統籌投資1億元建設15座農村垃圾中轉站、14座分揀中心,配置各類收處設備。同時,投入1451.8萬元,按照統一標準為各村配齊垃圾分類設施,平均每個鄉鎮投入約103.7萬元、每村約4.8萬元,確保設施完善。
南召縣住建局工作人員尚柯說:“通過市場化運行,政府購買服務招標第三方公司負責運營服務。第三方公司以鄉鎮為單位成立項目部,配備專業人員,負責垃圾分類的各項工作。屬地鄉鎮政府對其進行績效考核,考評結果與服務管理費用掛鉤,保證服務質量。”
南召縣通過宣傳教育和激勵措施,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營造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打造垃圾分類示范戶、示范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工作開展。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推進,農村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民們享受到了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如今,南召縣農村垃圾分類覆蓋率已達到100%,村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滿意度達到了98%,實現了環境和民生的雙贏。
在資源化利用上,南召縣創新開發半地上半地下結構的第三代堆肥池,利用陽光對可腐爛垃圾進行堆肥處理。1噸可腐爛垃圾經處理后可產生0.3噸氮磷鉀含量較高的有機肥,免費供給農戶為玉蘭、辛夷、月季等苗木花卉施肥,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對于可回收垃圾,在每村設定一個可回收垃圾暫存點,提供掃碼上門預約回收服務;村民也可將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就近送至暫存點銷售或兌換物品,提高了參與積極性。不可腐爛垃圾由專業車輛運至中轉站,壓縮后送往垃圾焚燒發電廠;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由資源回收車送至鄉鎮分揀中心暫存,再由下游企業或有資質單位處理,實現垃圾處置全程不落地,達到了專業化處理的目標。
走進南召農村,干凈整潔的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綻放。河道里河水清澈,魚兒歡快游動。村莊廣場上,孩子們嬉笑玩耍,老人們悠閑聊天……一幅和諧美好的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垃圾分類不僅改善了農村環境,還促進了鄉村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了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