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作畫,飛針走線,把礦坑廢墟修復為荷塘花海……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村民在家門口端穩了農文旅融合的“金飯碗”。
巨野縣位于魯西南大平原,是菏澤東部的璀璨明珠,文化底蘊深厚,享有“中國農民繪畫之鄉”“中國工筆畫之鄉”“中國麒麟之鄉”“中國雜技之鄉”“中國武術之鄉”“中國戲曲之鄉”等稱號。
從歷史文脈到產業創新,從生態修復到共建共享,巨野縣以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生動詮釋了縣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堅持文化傳承、產業振興、生態修復和民生改善協同發展,巨野縣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益探索。”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巨野縣委書記楚德勤說。
農家畫室里,農民執筆凝神,工筆牡丹在宣紙上漸次綻放。
千年古縣,書畫興盛。從20世紀70年代起,巨野縣書畫產業從繪制彩蛋、屏風起步,逐漸發展壯大。在巨野,上到古稀老人,下到垂髫孩童,拿起筆都能畫牡丹。
時至今日,巨野縣的工筆牡丹畫已集國花、國畫、國禮于一身,作為代表山東文化走向世界的載體,《花開盛世》《錦繡春光》等巨野工筆畫作品頻頻亮相國家重大活動。
從田野巷陌到國際峰會,巨野走出了一條以畫致富的道路。
“巨野年創作作品超150萬幅,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巨野書畫產業綜合產值達45億元,直接帶動2萬余人就業。”談及書畫產業的發展,楚德勤介紹說。
為放大“畫鄉”的品牌效應,巨野縣設立專項發展資金,編制《書畫產業發展規劃》,支持畫師培育、畫院建設和市場拓展。
在培育書畫人才方面,巨野縣成立了工筆牡丹畫協會、中國工筆牡丹畫產業研究院,設立博士工作站、創意設計中心和產業發展學院。
作為千年古縣,巨野縣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了獨特的文旅優勢。楚德勤介紹,巨野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74處,其中國家級4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1項,魯西南鼓吹樂、巨野縣“麒麟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巨野博物館館藏文物1.3萬余件。
依托豐富的文旅資源,巨野縣積極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
驅車從巨野縣城出發,向東南方向行駛20多公里,就到了金山文化旅游區。站在金山上俯瞰,山環水抱、苗木蔥蘢,古樸的石頭寨錯落有致,游樂設施點綴其間,游客絡繹不絕。
10年前,這里曾是菏澤市最大的山石開采基地。當時,數百家采石廠、碎石廠和石灰窯晝夜機器轟鳴,塵土遮蔽天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5年,巨野縣委、縣政府果斷“封山禁采”,關停采石企業,對礦山進行治理。以采煤塌陷地治理為突破口,巨野縣通過 “生態治理+產業開發”雙輪驅動,實現了從“生態傷疤”到“綠色引擎”的華麗轉身。現在,金山景區已獲評國家4A級景區。
如今,“山水畫卷、水上樂園、溫泉康養、冰雪游樂、石寨探幽”已成為巨野旅游的金字招牌。
巨野縣堅持將生態修復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和金山文化旅游區類似,龍美生態園是“點廢成金”的典范。經過修復治理,2萬多畝采煤塌陷區成為一處生態公園。
作為昔日的“生態傷疤”,龍美生態園如今已變成了綠樹成蔭、花果飄香、鳥類云集的生態樂園,還榮獲“中國最美礦山”等稱號。下一步,圍繞“以水興旅、生態賦能”,巨野計劃將龍美生態園打造成集研學、休閑、康養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
“生態修復不是負擔,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楚德勤說。巨野目前擁有國家4A級景區一處(金山景區),國家3A級景區5處,年接待游客超過220萬人次。
巨野縣深挖鄉土潛力,堅持“一村一景點,一園一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如今,這里已涌現出中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模范村、省級精品文旅名鎮等一批閃耀的示范點。
如何讓村民持續地享受發展紅利?
在楚德勤看來,要保障村民持續受益,核心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在推動農文旅融合、帶動村民致富上,巨野縣探索出一條“村合作社”的特色路徑。
例如,巨野縣核桃園鎮前王莊村成立旅游發展合作社,村民入股成為社員,而不再是旁觀者。
“大家齊心,按規劃建起了特色展覽館、手工作坊、古韻民宿。”楚德勤說,村民們直接參與到餐飲、民宿、工藝品制作等旅游業態經營中,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院子里增收”。
在巨野縣董官屯鎮舒王莊村,依托櫻桃種植優勢成立合作社,大力發展精品采摘游。昔日的農業村成功轉型為熱門觀光地,村民收入水漲船高,“年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效益遠超傳統種植。”
通過農文旅的深度融合,巨野縣正實實在在地將“旅游紅利”裝進村民口袋。談及“村合作社”模式的優勢,楚德勤總結說:“它讓村民變‘看客’為‘主角’,變‘輸血’為‘造血’。村民穩定增收與村集體經濟壯大相互促進,形成了可持續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