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之際,廣東省正以“水”為筆,繪就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廣東省委、省政府2021年召開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大會,印發實施《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打造綠色水經濟新業態”。廣東成為全國首個在省級層面部署綠色水經濟發展的省份。
什么是綠色水經濟?
廣東省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水利廳副廳長陳仁著對記者說,綠色水經濟是圍繞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及水域岸線空間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而開展的各類經濟活動的總和。
“綠色水經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而逐步形成的水經濟新形態,包括傳統水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水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高等特點。”陳仁著說。
如今,廣東省通過政策引領、業態創新、文旅融合,正在讓江河成為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一場因水而興的產業變革,正在廣東各地蓬勃興起。
2022年以來,廣東省政府連續4年將發展水經濟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 6月,廣東省河長制辦公室部署開展了為期一年半的“10+2”(10個省級試點項目+佛山、江門兩市全域試點)省級試點工作。2025年5月,《廣東省河湖長制條例》正式施行,明確優化水經濟項目審批程序,強化要素保障,支持綠色水經濟發展。同年7月,全國首個省級水經濟社會組織—廣東省水經濟促進會成立,搭建了政企交流、行業協作、信息共享的平臺。
廣東省氣候宜人,擁有河流2.38萬條、長度10.3萬公里,7500多座水庫,8300多座規模以上水閘。
“廣東河網密度居全國前列,發展綠色水經濟有天然優勢。”陳仁著表示,廣東省出臺的相關政策,重點支持水上運動、濱水休閑、生態旅游等八大業態,加強用地保障等政策支持。
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廣東省水經濟項目累計投資約120億元,各地還謀劃了總投資1000多億元的儲備項目。經評估,廣東省水經濟產業規模約1萬億元。
每天傍晚,江門市江順大橋下的“九點九集市”便燈火通明。
這個依托西江岸線打造的濱水夜市,匯聚了200多個攤位,僑鄉美食、文創手作與江風漁火相映成趣。“客流比預期翻了一番。”運營方負責人透露,項目通過“政府搭臺+企業運營”模式,盤活橋下閑置空間,帶動周邊消費增長。
江門市蓬江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副局長鐘文學介紹,蓬江區以協議租賃方式委托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下屬國企開展西江碧道運營管理工作。
具體來看,就是區屬國企每年以200萬元的租金,從蓬江區政府手里取得西江碧道蓬江段22.1公里的商業運營權,但具體運營業態需一事一議,而且要取得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同意。
鐘文學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蓬江區政府采用政府采購的方式將西江碧道蓬江段管理范圍內所有綠化、市政設施(市政路燈設備設施除外)日常管護及安全保障、秩序維護等工作委托上述區屬國資公司實施,區財政需要支付約500萬元/年的費用。
“有了上述200萬元的租金,二者相抵,即每年蓬江區財政需承擔的碧道運維費用就是300萬元。”鐘文學說,“這就是綠色水經濟最直接的體現。”
位于江門市鶴山市宅梧鎮的青年水庫,曾經的灌溉設施如今也變身“山水畫廊”。宅梧鎮鎮長李健介紹,鎮屬國資公司統籌到水庫及周邊林地后,通過公開招投標,由項目公司競得相關經營權。
這個被命名為源林生態樂園的項目,在2023年7月入選廣東省水經濟試點。該項目計劃投資22億元,主要以“生態修復+文旅融合”為核心。目前,項目已完成青年水庫環湖路及進出園區道路、景觀造林、堤岸噴草復綠固土、山嶺灌溉供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8億元,后續還將推進水上游樂、溫泉度假等設施設備建設,打造為“森林+湖泊+田園+溫泉”的自然度假夢想地。
“通過林木改造、水域治理及基建升級,青年水庫水質顯著提升,同步創造超500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鄉村旅游發展。作為社會資本主導的省級重點水經濟項目,其‘以河養河’模式,已經探索出生態價值轉化的路徑。”李健說。
在廣州市南沙區,水上運動基地項目以特許經營模式探索岸線資源有償使用,并延伸水上運動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鏈條……
8月15日,廣東省發布了《廣東省綠色水經濟發展》白皮書,全面梳理總結廣東推動綠色水經濟的發展背景、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發展成效及未來展望,旨在科學指導廣東各地以更大決心、更廣范圍、更加規范、更高效益推進綠色水經濟健康發展,讓“點水成金、綠色興粵”的發展之路行穩致遠、越走越寬。
作為綠色水經濟創新的領跑者,廣東的探索證明:保護好“水家底”,才能做活“水文章”。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這片因水而興的土地,正以生態為底色、產業為引擎,書寫著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