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城鄉融合、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間載體和主陣地,定量測度和比較分析其綠色發展效能,可以管窺綠色發展的中國路徑、中國方案。
不久前,絲路國際智庫組織專家設計編制了中國重要城市綠色發展效能評估指標體系,對重要城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綠色發展效能進行綜合測度,總結標桿城市經驗,為中國城市綠色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重要城市綠色發展效能評估指標體系選取的城市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不含臺灣省臺北市)、自治區首府城市、副省級城市,共計36個城市。
評估指標體系主要依據黨的二十大以來綠色發展相關法規政策的發展目標和約束性要求進行設定,參考了樣本城市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等公開資料有關數據,同時借鑒有關機構編制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而設計。
評估指標體系涵蓋了體現城市綠色發展效能的關鍵性指標,包含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空間格局構建、綠色低碳轉型、綠色國際合作、綠色發展榮譽和資質等5項一級指標,以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地表水I—III類水質斷面比例、“無廢城市”建設成效、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地方立法和標準制定等23項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使用的是樣本城市在相關領域的2024年數值。
經過科學評估,綠色發展效能指數在85分及以上的樣本城市包括深圳市、寧波市、福州市、北京市、杭州市、南寧市、廈門市、廣州市、貴陽市、重慶市、上海市。
這些綠色發展標桿城市長期堅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手抓,形成各具特色的質量引領、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比如,《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把環境優美納入廈門發展建設的總目標,提出“制定適合廈門市特點的環境保護規劃”,歷屆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不斷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廣州構筑“美麗廣州—美麗區縣—美麗單元—美麗細胞—美麗工程”的美麗廣州建設模式,將美麗廣州建設納入基層部門責任考核,打造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城市樣板成果展示平臺,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水花城”。
綠色發展標桿城市大都采用最嚴格制度和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比如,貴陽市出臺中國首部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組建中國首個環保法庭、環保審判庭,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固廢治理、農村環境整治”五大攻堅戰,構建“生態環境一本賬、環境管理一張圖、污染監督一張網”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重慶市各級各部門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九治”攻堅,并為每條河流量身定制“數字化管水一張圖”,構建水態勢一屏總覽、水污染聯動治理、水問題閉環處置、水任務協同管理的數字治水新格局,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
綠色發展標桿城市普遍構建綠色發展空間格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廈門市按照“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積極推進“海域、流域、全域”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南寧市因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造就四季常綠的自然景觀,被譽為“中國綠城”,通過編制森林康養專項發展規劃、完善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培育“森林+”融合業態、探索林業碳匯開發交易等舉措,完成南州林場、八尺江、清水河等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的基礎資料收集、預劃登記單元、發布通告、調查建庫、價值核算,加速推進生態價值向多元效益轉化。
此外,這些標桿城市通過綠色低碳轉型促高質量發展。北京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等優勢,建設氫能、新型儲能、合成生物等領域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中試驗證平臺,發展先進能源、合成生物、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氣候韌性和生態環保、綠色金融、新型綠色專業服務等戰略性基礎性綠色產業,構建國際新興綠色技術策源地、綠色創新要素匯聚地和綠色產業集聚區。
寧波努力探索“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美美與共”的新型工業化創新路徑,以兼并重組、整體騰退、搬遷入園、改造提升等方式接續整治“高耗低效”企業,發展“能源+產業+污染物處置”循環經濟,培育世界級綠色智造集群。杭州出臺《杭州市生態文明之都建設條例》《杭州市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辦法》《杭州市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藍皮書》等法規政策,建成全省首個城市級溫室氣體監測體系,連續3年“碳排放配額”足額履約率100%,發布龍井茶、徑山茶及全國首個瓶裝水的“碳標簽”。
不少標桿城市通過綠色國際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圳和香港簽署全面深化深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深圳灣(后海灣)濕地保育合作框架安排、深圳梧桐山—香港紅花嶺生態廊道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等,共同推進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解決跨境環境問題。上海港與漢堡港合作共建“綠色航運走廊”,旨在通過與技術裝備商、能源供應商、貨主方、碼頭和航運公司等利益相關方合作,共同加快海運業的去碳化進程,使停靠上海港和漢堡港的船舶盡早實現碳中和。
從2025年中國重要城市綠色發展效能指數看,部分樣本城市綠色發展依然處于環境遺留問題負重前行的關鍵攻堅期、碳達峰碳中和壓力疊加的破題窗口期、增進生態福祉的質效提升期、突破高質量發展瓶頸的變革攻堅期,加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面臨的周期性波動、結構性調整、根源性矛盾、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進一步推進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接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確保工業企業全面穩定達標排放,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污染綜合治理,繼續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接續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鎮和鄉村,實施“一河(湖)一策”,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強化溯源整治、截污控源和污水(泥)資源化利用,落實地表水與地下水協同防治,健全橫向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漁港“一港一策”污染防治,建設數據共享的涉海工程項目和海洋傾廢監督系統,實施海灣、河口、岸灘等區域塑料垃圾專項清理行動。依法依規將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處置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推廣綠色建材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產品,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網點與廢舊物資回收網點“兩網融合”,建設危險廢物環境監管“五全”體系。
二是進一步優化綠色發展空間格局。構建以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為導向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發展多中心、組團式的城市空間形態,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體化保護修復,持續實施山水工程,分類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以“陸海統籌+江海聯動+一灣(島)一策”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健全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和保護體系。推廣沙障治沙、光伏治沙、覆膜保水、灌木截稈等沙漠治理先進技術。創新自然資源權益交易、生態產品抵押貸款、生態保護補償、自然資源資產損害賠償、自然資源資產賬戶、綠色產品期貨期權等價值實現路徑。
三是進一步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將綠色理念和節約要求融入文明公約、企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經濟社會規則,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濃郁社會氛圍。引導中小企業執行綠色采購指南,將碳足跡要求納入公共部門采購,推動規上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推動地方政府、市場主體發放權益型綠色消費券、綠色積分,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以舊換新”綠色商品。同步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散煤替代和清潔能源發展,推進水風光一體化開發,加快微電網、虛擬電廠、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等智能電網建設。促進傳統產業普及推廣清潔生產技術裝備,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高效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碳排放管理等創新發展。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推動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
四是進一步推進高水平綠色國際合作。推動在友好城市合作中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引導市內社會組織、市場主體、智庫等參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綠色低碳專家網絡。積極承擔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項目,參與綠色發展主題的對話交流、創新大賽、項目路演等人文交流活動。支持本地科學家、企業家等參與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基地、“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項目合作。支持域內高校增加生態環境相關專業的留學生規模,幫助發展中國家高校培養綠色發展專業人才。
(作者劉洋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研究員,楊東平為絲路國際智庫副理事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