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考察,首站來到大興安嶺,實地察看邊境地區發展情況,看望慰問邊疆群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極大激發了干部群眾推動振興發展的熱情和干勁,大家為祖國增綠護林、守邊固邊、興邊富民的信心決心更加堅定。
全區干部群眾堅持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黑龍江期間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的政治忠誠和實干擔當,推動林區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大興安嶺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美麗中國和綠色龍江建設中負有重大使命責任。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保護得更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推動林區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突出抓好森林防滅火。堅持把森林防火作為林區頭等大事,深化地企協同、防撲一體、聯防聯控,建立完善聯合指揮、聯合包保等工作機制,統籌推進“五統一”標準化體系建設、跨區域協調聯動、聯合撲火演練等重點工作,加大森防感知平臺、三維雷電探測、無人機等新技術應用力度,搶抓機遇打造全國森林草原防滅火示范樣板,加快培育森林防滅火新質戰斗力,目前已連續7年實現“人為火不發生,雷擊火不過夜”,14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
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力度。圍繞守護森林、江河、湖泊、濕地、冰雪等原生態風貌,高質量完成年度森林撫育、森林可持續經營、退化林修復等任務,啟動實施呼瑪河流域等“雙重”工程項目,常態化開展保護林草資源“興安綠劍”“巡山清套”等行動,嚴厲打擊毀林開墾、獵捕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森林資源保持連續增長,野生動物物種及種群數量實現恢復性增長。
系統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果,創新實施“林長、河長、田長”聯動制度,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3%,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做法獲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如今的大興安嶺,青山為屏、綠水相伴,繪就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去年,大興安嶺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東北地區唯一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我們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堅持林下經濟和旅游業兩業并舉”重要指示作為試點探索的根本路徑,加快發展生態主導型產業,不斷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圍繞“用好種質資源、栽培撫育并重、龍頭帶動基地、標準賦能品牌”的思路,編制了生態產品目錄,形成了產品認證、產品追溯、品牌打造等一系列制度體系,全區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291萬畝,綠色食品和農產品加工企業81家,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數量346個,在北極村設立林下經濟產品展示展銷中心,40款產品入選龍江“九珍十八品”名錄,2024年林下經濟產值同比增長50.7%,中國野生藍莓之鄉、偃松之鄉、寒溫帶天然藥庫等特色名片更加閃亮。
著力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品質。按照“全域發展、四季皆旺”的目標,系統布局全區旅游發展,策劃推出“極地森林生態康養季”“極地森林冰雪嘉年華”系列活動,持續開展夏季避暑旅游、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動”,創新打造森林民宿大會等特色活動品牌,推出找北探源游等10條精品旅游線路和20個冰雪旅游必到必游地。同時,我們深入開展旅游“暖客行動”,全區新增賓館、民宿等400余家、床位超7000張,漠河市入選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拾葉知悠”民宿獲評國家甲級旅游民宿,2024年全區接待游客、旅游花費分別增長38.35%和64.58%,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正不斷轉化為美麗經濟。
統籌發展寒地測試、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充分發揮地域遼闊、冷資源富集優勢,差異化、標準化、錯位化發展寒地測試產業,舉辦首屆高寒高緯度地區低碳發展論壇暨極寒測試論壇,成立漠河市寒地測試服務中心,國檢光伏實證基地、長汽檢極寒測試基地投入使用,2024—2025年測試季入駐測試單位、測試裝備數量同比分別增長65.79%、51.85%。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風光資源,謀劃和新建一批風電項目,著力打造百萬級新能源基地,同時創辦新能源產業學院,當年開工建設、當年招生開班。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指引下,林區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子越走越寬,北國邊塞風光和冰雪資源正在為職工群眾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對大興安嶺而言,做好民生工作,不僅是改善人民生活,更是邊境地區留住人、守好邊的基礎。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的殷切囑托,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組織領導干部常態化蹲點進網格、徒步走城區,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努力讓林區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用心用情辦好惠民實事。堅持把更多資金、資源投入到民生領域,每年實施“十件民生實事”,推出學齡前兒童免費醫保、“兩癌”救助、婚姻消費補貼等惠民舉措,新建地區托育服務綜合指導中心,積極推進適老化改造,爭取省教育醫療援邊人才進駐興安、服務基層,新建漠河文旅學院、“石榴紅”鄉村振興學院,殯葬基本服務實現“零”收費,林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

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聚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全力推進富加鐵路、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呼瑪通用機場實現通航,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排水防澇、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部完成,邊遠林場用電難等問題得到解決。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適度超前、彌補欠賬,認真謀劃沿邊鐵路、國省道、機場等重點項目,努力讓群眾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心。

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堅持把安全穩定作為最基本的民生,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建立安全生產重復性問題專項整治機制,連續7年未發生重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常態化開展領導干部“三訪一包”工作,完成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并實體化運行,北極鎮“排調管”化解旅游糾紛工作法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林區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職工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升,興安人民由衷地感恩總書記、感謝黨中央。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是東北全面振興的根本保證”重要指示,以“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黨建品牌創建為引領,全面加強黨的各方面建設,為興安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突出思想政治引領。創建“興安黨建共同體”,充分凝聚黨政軍警企民各方力量,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合力抓好護邊、護林、防火、防汛等急難險重任務,把對黨忠誠落實到推動林區振興發展的具體行動中。大力弘揚大興安嶺人“拼搏、務實、創業、奉獻”的寶貴精神品質,深入開展“走出大山的興安人”“扎根興安的守護者”尋訪宣傳,精心組織“爭做新時代文明興安人”活動,廣泛營造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濃厚氛圍。
抓好基層打牢基礎。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按照“七類四化三融”的思路,抓實農村、城市、新興領域、機關、國企、中小學校、公立醫院等7個重點領域黨建,建立發展黨員規范化、黨員教育特色化、黨員管理精準化、黨員服務常態化等四化機制,推動黨建理念相融、中心工作相融、特色品牌相融,深入實施“富強美好”“護企暖新”等專項行動,統籌推動39個抵邊村建設發展,著力打造黨建領航“紅色邊境線”、生態保護“綠色邊境線”、產業富民“金色邊境線”,全區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93.7%,漠河市被中組部確定為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基層聯系點。
錘煉優良能力作風。連續4年狠抓能力作風建設,持續開展解放思想研討、大比武大練兵等活動,自覺錘煉“扎扎實實、踏踏實實、求真務實”優良作風,深化落實“四下基層”“難題集中會辦”等機制,出臺“三個區分開來”容錯糾錯免(減)責實施細則和常態化懲治誣告陷害工作指引,認真開展查處誣告陷害和澄清正名工作,制定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10條具體措施,引導全區廣大黨員干部提升干事創業的真本領和精氣神,以實干實績推動振興發展、造福林區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