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圍繞“假院士”阮少平的鬧劇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個毫無學術根基的商人,竟能通過偽造材料、虛構履歷等手段,頂著“中國科學院院士”頭銜招搖撞騙長達數年,直至媒體揭穿其真面目,這場荒誕的鬧劇才最終收場。
荒誕劇情的背后,折射出社會誠信體系與監管機制存在的漏洞。還應看到,身份打假不能僅靠媒體沖鋒,而要構建有效的機制,確保身份核查不再流于形式。
客觀而言,阮少平的行騙手段并不高明,行騙過程也并不難發現。中國科學院官網的院士名單查詢系統對所有人開放,只需幾分鐘,即可驗證真偽;其所宣稱的軍方背景、抗疫醫院任職等履歷,通過向相關部門核實或查閱公開資料,謊言便可不攻自破。
然而,如此漏洞百出的偽裝,卻能在多個重要場合、領域暢通無阻長達數年。究其根本,并非造假者高明,而是多重審核環節的失守:活動主辦方對院士頭銜盲目追捧,媒體未經核實便傳播渲染,行業協會對其會員資質的審查形同虛設。面對所謂的“權威專家”,連最基本的身份核驗都忽略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社會組織竟淪為造假者的“鍍金車間”。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多次將阮少平包裝成公益榜樣進行推廣,客觀上起到為其背書增信的作用。
社會信任的基石,經不起一個個虛假頭銜的侵蝕。當公眾屢屢發現自己所信賴的“權威”竟是精心偽裝的贗品,其對學術機構、行業組織乃至社會誠信體系的信心將遭受重創。這種信任危機,會敗壞社會風氣,會阻礙真正的學術交流、科技創新和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毫無疑問,阮少平偽造身份的行為本身已涉嫌違法,若查實其利用虛假身份牟取巨額非法利益,則可能構成詐騙等刑事犯罪,必須依法予以嚴懲。這起個案暴露出來的,是系統性、結構性的漏洞,涉事機構、相關主管部門都需要進行深刻反思。
“假院士”阮少平的鬧劇已落幕,但這起事件敲響的警鐘卻振聾發聵。身份造假不僅是個體誠信的缺失,更是對公共信任資源的掠奪和對社會運行秩序的破壞。阮少平身份造假事件的解決,不能止于對個人的追責,更需推動社會認知與制度設計的深層變革。
媒體在揭露真相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先鋒角色,但根除頑疾僅靠媒體遠遠不夠,必須依靠堅實可靠的制度性力量。唯有通過制度完善、法律嚴懲與價值重構,才能筑牢誠信防線,讓“假院士”無處遁形,讓“李鬼專家”無處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