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上的博物館到下午的彭祖書院,都是很新奇的體驗,我既體會到了文化的厚重,也認識到了中藥材的發展,這段研學之旅讓我獲益匪淺。”剛結束陜西省宜君縣研學之旅的李逸凡說。
夏日的宜君縣活力滿滿,彭祖藥谷消夏露營季正火熱進行,花溪谷美食盛宴與花海嘉年華同步開啟……
在研學教育的熱潮中,渭北高原上的山城宜君通過自然與人文的交織、政策與產業的聯動,精心打造每一堂“行走的課堂”。
宜君縣的研學基因,首先寫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宜君森林覆蓋率55.36%,平均海拔1395米,造就了它“盛夏無暑”的氣候。
宜君的人文底蘊,則如一條奔流千年的長河,滋養著每一位到訪者。在彭祖藥谷的養生文化廣場,一尊彭祖的雕像靜靜佇立,相傳這位上古養生始祖曾在此隱居修煉。當地老人常講,彭祖在宜君的深山里辨識出百余種草藥,開創了“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
戰國魏長城遺址則是另一處穿越時空的課堂。宜君戰國魏長城總長9594.5米,歷經2000年的風雨盤剝,現殘存2993.5米,共有6段城墻遺址、一處城址和9處烽火臺遺址。不同于秦磚漢瓦的堆砌,宜君戰國魏長城以當地黃土為骨、以木為架,在陡峭的山脊與開闊的塬面之間,勾勒出精妙弧線。
剪紙藝術是宜君人文的活態傳承。剪紙藝人王改銀正手把手教學生剪“藥王采藥”圖案。“你看這孫思邈的袍子,要用鋸齒紋表現層次感,手里的藥鋤得剪得有弧度才像真的。”剪刀在紅紙上翻飛,不一會兒,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便初具雛形。學生們一邊模仿,一邊聽王改銀講述孫思邈在宜君懸壺濟世的故事,傳統文化就在這傳承中悄然生根。
在宜君縣委、縣政府的規劃藍圖上,研學產業被視為串聯生態、文化、經濟的鏈條。“不是簡單地建幾個景點,而是要打造‘全域研學’的生態體系。”宜君縣君樂谷研學教育負責人郭粉向記者介紹。
宜君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研學產業發展,充分挖掘本地特有優勢,通過用足現有資源,將自然景觀、人文景點、特色產業等巧妙融入研學項目。
在政策扶持下,宜君縣整合各方力量,構建起完整的研學產業鏈。宜君將中醫藥產業作為首位產業大力發展,形成了以“彭祖藥谷”為中心,涵蓋種植、加工、研發、康養等環節的全產業鏈閉環,并在此基礎上,打造出一系列中醫藥研學課程與基地,讓學生能全方位了解中醫藥產業。這種依托地方優勢產業打造研學項目的模式,既推動了產業發展,又豐富了研學內容,實現了雙贏,是宜君研學的一大特色。

夏日的清晨,宜君縣彭祖藥谷的藥田里,一群身著研學服的學生正圍在藥農身邊,小心翼翼地采摘黃芩的嫩葉。“原來這就是《本草綱目》里記載的‘黃芩’,難怪爺爺總說它能清熱燥濕!”來自陜西銅川新區的楊梓涵舉著剛采下的藥材,興奮地向同伴展示。
宜君的研學課程設計緊密結合本地資源,拒絕“走馬觀花”的打卡模式,而是做到了寓學于樂、知行合一的“沉浸式體驗”。在彭祖書院,學生可以近距離接觸中醫的“望聞問切”,親手體驗研磨、稱重藥材,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動漫花溪谷景區,景區根據自身特點定制開發課程,設置了研學德育區、美育區等。在美育區的植物拓染工坊,學生們先在花海中挑選心儀的花葉,再將其夾在棉布之間,用錘子輕輕敲打,讓植物的汁液在布上留下天然紋理。“我選了芍藥的花瓣,敲出來像一幅山水畫。”學生高雯岳展示著自己的作品,布面上的紅紫色漸變與綠色線條交織,充滿自然野趣。而在德育區的“花海課堂”,老師結合季節花卉講解植物的自然規律,引導學生思考“成長與等待”的人生哲理。
這種基于本地特色資源開發的課程體系,使宜君研學有別于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課程,讓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收獲知識與成長。
為提供優質的研學體驗,宜君縣不斷完善配套服務。交通上,縣域內交通便利,各研學基地之間道路通暢,方便團隊出行。住宿上,既有環境優美的田園民宿,也有設施完備的酒店可供選擇,滿足不同團隊的需求。飲食上,君膳藥谷里發揮本地特色,各種藥膳美食,讓學生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了解中醫藥在飲食養生中的應用。
在安全保障方面,宜君更是下足功夫。各研學基地配備專業的講解人員與安全保障人員,為學生的學習與活動保駕護航。同時,建立了完善的安全應急預案,確保在突發情況下能迅速響應,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配套服務體系,為宜君研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也讓家長和學校更加放心。
宜君研學有著無可替代的獨特魅力,為學生們開啟了一扇通往知識與成長的大門,成為山城里令人矚目的教育新地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子前來開啟屬于他們的研學之旅。
在宜君,研學早已超越了“旅行”的范疇,成為一場場觸動心靈的教育修行,而這座渭北山城,也在這場修行中,書寫著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