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連片的蔬菜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空氣中飄散著蔬菜和泥土的氣味……
在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強鎮品牌聲譽評價”100強榜單上,辛口鎮位列中國農業產業強鎮(蔬菜類)第6名、中國農業產業強鎮品牌聲譽第29名。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正是辛口鎮堅持黨建引領,長期深耕農業產業的見證。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車頭”就是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
近兩年,為提高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辛口鎮大力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同步推進水利工程設施建設、農田基礎設施提升、道路修復等建設項目。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2024年,辛口鎮申報的“三河匯景,生態田園”鄉村振興項目成功獲批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5000萬元。第六埠村精品蔬菜示范園就是“中彩基金支持革命老區項目”的建設成果。村民張彩云麻利地將帶著露珠的“奶油黃瓜”裝箱,“嘗嘗!脆甜!咱這園子可是‘智慧芯’的!”她口中的“智慧”,是水肥一體、物聯網的精準“把脈”,讓菜農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
炎炎夏日,擋不住研學團隊參觀的熱情。“研學項目讓我們受益不少,這兩年又創新打造了精品園農耕體驗等新項目,去年接待游客近6萬人次。”第六埠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郝慶水對記者說。
在村里的“創富工坊”,村民們正通過直播帶貨,將辛口鎮的大米、蔬菜賣向全國,為農產品打開了廣闊的市場。
如今的第六埠村,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農業+研學+文旅”產業體系,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500萬元。
第六埠村的發展實踐是辛口鎮以黨建引領促進鄉村振興的縮影。用好黨組織這個“主引擎”,撬動起田間地頭的新技術,撬動起鄉村發展的新希望,撬動起聚力同心的新未來。
鄉村治理,怎樣讓每一位村民都成為主人翁?辛口鎮的答案是“陽光”和“空間”。
午后,馮高莊村的“陽光議事會”開得熱熱鬧鬧。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認真討論著集體土地流轉的具體方案。
“現在村里大小事都擺在桌面上,大家一起商量著辦,心里敞亮了,矛盾疙瘩也少了。”馮高莊村黨總支書記張強說。
曾經的馮高莊,因為還遷問題,一度成了讓人頭疼的“問題村”。
轉機出現在2021年,“陽光議事會”成立了,村里的難事、煩心事、要緊事,都放到這個平臺上公開討論、民主決策。
短短兩年后,那些困擾多年的問題“歸零”。村子實現了從“亂”到“治”的破局,如今,又實現了從“治”到“興”的邁進。
治理的真功夫,體現在“真刀真槍”的改變上,落腳在“真金白銀”的發展上。馮高莊村通過對39戶未退地村民的土地進行合理流轉和置換,整合出700余畝寶貴的集體用地,租賃給一家農業上市企業用于高質量農產品開發,讓閑置土地資源煥發生機,讓辛口鎮的農業插上了“高精尖”的翅膀。
如今的馮高莊村,村集體收入比過去增長好幾倍,從昔日的“無星村”一躍成為連續3年的“四星村”,成為西青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標桿。
城鄉融合發展的腳步加快,辛口鎮越來越多的鄉親住進了樓房。“上樓”的喜悅背后,也帶來了社區服務如何跟得上、基層治理如何更精細的新“考題”。
新惠園社區將200多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居民“家門口的生活核心”。在這里,心靈手巧的大姐們把“沙窩蘿卜”做成俏皮的文創鑰匙扣,銷往各地; 30多名青少年在可視化編程實驗室里,興奮地完成了人生第一個代碼作品……
“我們把黨群服務中心用起來,讓空間活起來,把人心聚起來!”新惠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政玲說。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也是振興路上取之不盡的源泉。近年來,辛口鎮深挖腳下文化“富礦”,努力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辛口鎮,當城村不僅以“西青區最大行政村”的標簽引人注目,更因其腳下深埋的紅色根脈而厚重不凡。
平津戰役中,英勇無畏的當城鄉親們,曾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戰地醫院“當城第六分院”,筑起了一座守護生命的堡壘,譜寫了一曲魚水情深的贊歌。
如今,這座承載著崢嶸記憶的小院經過精心修繕和復原,重新展現在大家眼前,成為開展紅色研學的熱門課堂。辛口鎮依托這段歷史開發出的“烽火仁心”沉浸式黨課,讓可歌可泣的故事變得可觸摸、可感知、可共鳴。
“開館還不到仨月,咱們這兒已經熱熱鬧鬧地接待了黨日、團日活動30批次,超過800人次來學習!”當城村黨委委員張戎介紹,“特別是西青本地的黨員干部、學生們,對這段發生在自家門口的革命故事,親近感和求知欲特別強!”
當城村以這座珍貴的“紅色地標”為圓心,串聯起周邊的農貿大集、碧城菜市場等點位,整合資源,科學規劃,讓紅色的歷史資源不僅滋養精神,更賦能當下發展,為村莊注入源源不斷的奮進力量。
如今的辛口鎮,產業筋骨更壯了,村莊顏值更靚了,發展勢頭更足了。組織引擎強勁、治理功夫細密、文化活水涌動,這座小鎮向著“產業興、鄉村美、生活富”的美好未來,努力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