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時節,大興安嶺蒼茫的林海間,一片片五顏六色、絢麗多彩的中草藥格外醒目,引得周邊市民和游客紛至沓來。這里是位于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白樺鄉加南村的澤康琳中藥材專業種植合作社的種植基地。
合作社創始人李偉是一位皮膚被曬得黝黑,看上去遠超實際年齡的“80后”。
“我養過雞,開過廠,慢慢積累了一點財富,也積攢了一些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經驗。我覺得自己富不算富,要把鄉親都帶富。”李偉對記者說,前些年無論走到哪里,他的心始終牽掛著加南村這片故土和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鄉親們。
于是,2019年李偉決定返鄉創業、建設家鄉。經過一番深入考察和市場調研后,他選擇了規模化種植中草藥。
如今,種植基地流轉土地已經超過1萬畝,種植了赤芍、金蓮花、防風、白蘚皮、蒼術等六大類36個品種的中藥材;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的農民,在合作社里上班,一年可以獲得工資三四萬元;加南村20多戶村民在李偉的帶動下,搞起了果蔬采摘,每年可增收兩萬元……
從在外經商到成為帶動數百戶農民增收的產業帶頭人,李偉的返鄉創業之路,不僅見證了大興安嶺中藥材產業的崛起,也折射出當地政府優化營商環境、扶持特色產業的決心。
李偉相信,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大潮中,自己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將不斷發展壯大。
加格達奇區白樺鄉下轄5個村,都是傳統的農業村。目前,5個村常住人口1400余人,其中加南村常住人口僅有258人,且都是年齡偏大的農戶。
李偉的合作社成立后,先后從加南村60戶村民手中流轉土地3700畝。
“為了照顧鄉里鄉親,李偉給的土地流轉費用高出市場價。”村民董順俠表示,在流轉了自家土地后,他選擇在合作社上班,干些拿手的田間管理工作,“工資都是日結,一年在家門口就能賺個三四萬元”。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李偉的合作社更是將東山鎮幸福村全部4000畝土地進行了整體流轉,土地流轉以后,村民們從閑置的勞動力轉身成了上班族。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提供150個就業崗位。
記者在種植基地的一片百合區看到,這里修建了觀景臺和觀賞棧道,不僅添景,更增加了游客賞花的儀式感。借助中藥材種植基地,白樺鄉于2023年舉辦首屆“百合花節”,小小的加南村變成了“十里花海”,種植基地也成為“網紅打卡地”。
隨著種植基地帶動加南村旅游氛圍越來越濃,農民李文龍也開始在自家的土地上搞起了果蔬采摘園,種的是黑辣椒、白茄子、草莓柿子、吊瓜等高價值品種。
“以前,我們種的蔬菜要拿到城區里售賣,人力物力消耗很大。現在不一樣了,在家門口就能把東西賣出去,不但省了運輸成本,賺得也更多。”
白樺鄉黨委書記李波介紹,李偉的合作社不但吸納務工人員,還帶動了周邊農戶參與種植的積極性,提高村民收益,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2024年,加南村全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通過農事采摘和餐飲,游客人均消費可達二三百元。
8月初,李偉的合作社同幾家藥企簽訂了合作成立中藥飲片加工廠的合同。“這讓我們的合作社真正實現了產、供、銷產業鏈一條龍。”據李偉估算,年底就可以投產運營的加工廠,可以長期帶動100多人就業。
2020年4月,李偉成立了澤康琳中藥材專業種植合作社。他的堅持,很快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注。近年來,加格達奇區將中藥材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之一,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具體幫扶措施。比如,為了助力企業發展,加格達奇區政府出資40多萬元為中草藥基地修建了一個晾曬場。
“政府不僅提供種植補貼,還幫我們對接科研院所,引進優質種苗和先進技術。”李偉說,在各方的支持下,合作社與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合作,建立了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并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
此外,當地政府還積極優化營商環境,簡化審批流程,幫助合作社申請獎項和榮譽,提升合作社的影響力和產品附加值。“以前辦個手續要跑好幾趟,現在很多事項都能網上辦理,省時又省力。”李偉感慨道。
加格達奇區委書記孟祥志對民生周刊記者說,區、鄉各級黨委、政府將繼續強化企業至上的服務理念,全力加強對企服務,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發展,盡心為企業發展服務,全力以赴支持企業發展壯大。
“要讓有著家鄉情懷土生土長的企業家在回鄉創業、帶領村民共同富裕的路上沒有后顧之憂。”孟祥志說。
如今,澤康琳中藥材專業種植合作社已成為大興安嶺地區中藥材產業的標桿企業。但對于李偉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未來,我們計劃建設一個集種植、加工、研發、旅游于一體的中藥材產業園,讓更多人了解大興安嶺的北藥文化。”李偉滿懷信心地說。
在大興安嶺的青山綠水間,李偉和他的合作社正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深度融合,帶領當地群眾走出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