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見的急性癥狀,發作時往往突然而痛苦,若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在緊急時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是緩解心絞痛的有效急救措施。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突發心絞痛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5個關鍵步驟。
關鍵步驟1:精準判斷心絞痛發作
(一)識別典型胸痛表現
心絞痛發作時的胸痛源于心肌短暫性缺血缺氧,這種疼痛并非尖銳刺痛,而是呈現獨特的壓榨感或悶脹感,如同重物壓迫胸部,又似被繩索緊勒。疼痛核心區域多集中在胸骨體后方或心前區,范圍通常難以精確界定,不像局部損傷的疼痛有明確痛點。這是因為心臟表面缺乏明確的軀體感覺神經末梢,疼痛信號通過自主神經傳導,導致定位模糊。疼痛的放射現象與心臟神經支配有關。心臟受T1-T5胸交感神經節支配,當心肌缺血時,感覺神經沖動沿交感神經鏈上傳,在脊髓水平與軀體感覺神經產生交互,引發牽涉痛。向左肩、左臂內側的放射最為常見,這是因為此區域的感覺神經與心臟傳入神經在T1-T4脊髓節段存在重疊。疼痛甚至可延伸至無名指和小指,這種放射性疼痛有時會讓患者誤以為是手臂問題。此外,疼痛還可能向上傳導至頸部、下頜,向下放射至背部,這些部位的疼痛同樣源于神經傳導的重疊效應。
(二)留意伴隨癥狀
除胸痛外,心絞痛發作常伴隨多系統癥狀,這些表現是機體對心肌缺血的應激反應。呼吸系統方面,由于心臟泵血功能下降,肺部淤血導致氣體交換受阻,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費力的癥狀,主觀感覺缺氧,呼吸頻率明顯加快。患者循環系統的癥狀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這是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外周血管收縮、汗腺分泌增加的結果,皮膚表面溫度隨之降低。消化系統癥狀源于內臟神經反射。心臟和胃腸道的神經支配存在重疊,當心肌缺血時,內臟神經反射可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惡心、嘔吐等癥狀。最具特征性的是部分患者會產生瀕死感和強烈的恐懼感,這種心理癥狀并非單純的情緒反應,而是與邊緣系統受刺激及體內兒茶酚胺大量釋放有關。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等結構參與情緒感知,心肌缺血引發的生理變化會激活此區域,產生強烈的不安和恐懼。
(三)區分相似病癥
心絞痛需與多種疾病仔細鑒別。與胃痛的鑒別要點在于疼痛的誘因和性質。胃痛多與進食相關,如餐后疼痛加劇或空腹時隱痛。疼痛性質以脹痛、隱痛為主,常伴有反酸、暖氣等消化系統癥狀,服用抑酸藥物后癥狀可能緩解。心絞痛與進食關系不大,疼痛性質為壓榨性,含服硝酸甘油有效。肋間神經痛是沿肋間神經分布,呈刺痛或灼痛,咳嗽、深呼吸、身體轉動時疼痛顯著加劇,按壓相應肋間神經點可誘發疼痛。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則是隨呼吸運動加重的銳痛,聽診時可聞及胸膜摩擦音,胸部影像學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此外,頸椎病有時也會引起上肢疼痛,但與頸部活動相關且不伴有心臟相關癥狀。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經病變,可能出現無痛性心肌缺血,需通過心電圖、動態心電監測等檢查輔助診斷。
關鍵步驟2:立即停止活動并調整姿勢
(一)終止當前活動
任何形式的活動都會增加心臟負擔,尤其是體力勞動和情緒激動時。運動時,肌肉需氧量增加,心臟必須加快跳動、增強收縮力以滿足需求,這會使心肌耗氧量大幅上升。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同樣會增加心臟負荷。心絞痛發作時,心肌已處于缺血狀態,繼續活動會進一步加劇氧供需失衡,導致癥狀惡化。患者應立即停止活動,減少心臟工作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為恢復氧供需平衡創造條件。
(二)選擇合適體位
平臥是緩解心絞痛的理想姿勢。此時,身體處于水平狀態,血液分布相對均勻,心臟無須克服重力做功,減輕了心臟的壓力。同時,平臥使下肢靜脈回心血量增加,有助于維持心臟的前負荷穩定。若無法平臥,半臥位也是可行選擇,上半身抬高30~45度,依靠椅背或墻壁支撐,雙腿自然下垂。這種姿勢利用重力作用,使部分血液滯留于下肢,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前負荷,同時減少肺部淤血,改善呼吸功能。
(三)避免不良姿勢
彎腰、蹲下等姿勢會加重心臟負擔。彎腰時,胸廓空間受限,肺部擴張受阻,影響氣體交換,同時腹內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蹲下時,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回心血量減少,心臟充盈不足,機體為維持心輸出量會加快心率,進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站立不動同樣不可取,站立時受重力影響,大量血液積聚于下肢,回心血量減少,心臟供血不足加劇。這些姿勢都會干擾心臟的正常功能,不利于心絞痛癥狀的緩解。
關鍵步驟3:正確存放硝酸甘油
(一)明確藥物存放位置
硝酸甘油是心絞痛急救的關鍵藥物,快速獲取至關重要。患者應將藥物固定放置在方便拿取的位置,如上衣內袋、隨身攜帶的急救藥盒等,確保在緊急時刻能夠迅速觸及。行動不便的患者可將藥物放置在床頭、座椅扶手等伸手可及之處。家庭成員也需熟知藥物存放位置,以便在患者無法自行取藥時提供幫助。藥物存放處應避免高溫、潮濕環境,防止藥物失效。
(二)檢查藥物有效性
硝酸甘油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失效。其主要成分硝酸甘油酯在高溫、高濕、光照條件下容易分解,導致藥效降低。即使在保質期內,若藥物出現變色、受潮、粘連、碎裂等物理性狀改變,也表明藥物可能已經失效。鋁箔獨立包裝的硝酸甘油片開啟后有效期會縮短,一般建議3~6個月更換1次。判斷藥物是否有效的簡單方法是將藥片置于舌下,若未產生辛辣燒灼感,提示藥物可能已失去活性,需及時更換新藥。
(三)準備合適劑量
硝酸甘油有片劑和噴霧劑2種常見劑型。片劑規格多為0.5毫克/片,首次含服一般為半片(0.25毫克),尤其是血壓偏低或老年人,從小劑量開始可減少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噴霧劑每撤劑量約0.4毫克,使用噴霧劑時需注意保持口腔閉合片刻,確保藥物充分吸收。具體劑量應根據患者病情和醫生囑咐確定,若不確定,可參考藥品說明書或緊急咨詢醫療人員。
關鍵步驟4:科學含服硝酸甘油
(一)掌握正確含服方法
將硝酸甘油片放在舌下,讓其自然溶解。舌下區域覆蓋著菲薄且血管密集的黏膜組織,其下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與靜脈叢。當藥物置于舌下時,無須經過胃腸道的消化酶分解與肝臟首過代謝效應,能夠直接通過黏膜下的毛細血管吸收進人體循環,迅速抵達心臟發揮藥效。不要將藥物嚼碎或吞下,否則會影響藥物的吸收速度和效果。如果是噴霧劑,要將噴頭對準舌下,按下噴頭,使藥物均勻地噴在舌下。
(二)含服時注意事項
含服硝酸甘油的過程中要保持安靜,不要說話或頻繁吞咽,以免影響藥物吸收。同時,密切觀察自己的癥狀變化。一般情況下,硝酸甘油含服后1~2分鐘開始起效,3~5分鐘癥狀可得到明顯緩解。如果含服后5分鐘癥狀仍未緩解,可以再含服1片。但要注意,15分鐘內含服硝酸甘油的總量不能超過3片。
(三)留意不良反應
部分患者在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頭痛、面部潮紅、心跳加快等。這是因為硝酸甘油會擴張血管,導致頭部和面部的血管擴張,從而引起頭痛和面部潮紅;同時,血管擴張也會使心率反射性加快。這些不良反應一般是輕微的且會隨著藥物的代謝逐漸消失。但如果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如出現頭暈、視物模糊、血壓過低等情況,應立即停止含服藥物并平臥休息,必要時及時就醫。
關鍵步驟5:含服后密切觀察并及時就醫
(一)觀察癥狀緩解程度
含服硝酸甘油后要密切關注自己的癥狀變化。如果心絞痛癥狀得到了明顯緩解,如胸痛減輕、呼吸困難改善等,說明藥物發揮了作用。但即使癥狀緩解,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心絞痛的發作可能是冠心病等嚴重心臟疾病的信號。患者應盡快前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以明確病因,調整治療方案。
(二)癥狀未緩解
如果含服3片硝酸甘油后,心絞痛癥狀仍未緩解,或者癥狀反而加重,如胸痛更加劇烈、持續時間更長、伴有意識障礙等,這可能是發生了急性心肌梗死等嚴重情況。此時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等待救護車的到來。在等待過程中,患者要繼續保持平臥位,盡量放松心情,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如果身邊有氧氣設備,可以給予吸氧。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