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疾病涉及大腦、脊髓或神經系統(tǒng),其中常見疾病包括腦卒中、腦腫瘤、頭部外傷等。神經外科疾病不僅會影響患者身體健康,還會對患者的思維、記憶、運動能力等產生嚴重影響。因為神經系統(tǒng)非常復雜,所以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許多預料之外的并發(fā)癥,如腦水腫、血栓、感染等。神經外科患者的護理非常重要,護理工作不僅能夠幫助患者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更多體現(xiàn)在通過細節(jié)護理幫助患者恢復生理功能,減輕痛苦,預防病情加重。良好的護理方案能夠加速患者康復,減少并發(fā)癥,讓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因此,護理在神經外科治療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神經外科的康復護理目標
神經外科的康復護理目標在于幫助患者恢復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減小治療期間的常見并發(fā)癥風險。首先,神經外科的護理重點之一便是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許多患者在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肢體無力、語言障礙、記憶問題等。康復護理基于物理治療、語言訓練等護理措施逐步恢復運動和溝通能力。其次,神經外科護理服務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術后患者往往存在明顯的疼痛感,再加上長期臥床導致身體較為虛弱,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此時護理任務之一便是緩解患者的疼痛,幫助患者更舒適地度過康復期,早日恢復日常活動。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疾病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需要心理疏導、家庭支持增強康復信心。最后,減少并發(fā)癥也是康復護理的重點。患者長期臥床,免疫力較弱,易出現(xiàn)肺部感染、壓瘡或血栓等問題,在護理期間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狀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并發(fā)癥。
提高康復效率的護理措施
(一)早期干預
術后及時進行早期干預非常重要,是避免并發(fā)癥的關鍵。術后患者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的休息與恢復,但是如果長時間臥床,不僅會影響血液循環(huán),還容易導致身體其他系統(tǒng)功能衰退。因此,患者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盡早進行一些輕度活動,如床上翻身、床頭抬高等,從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肌肉緊張。此外,術后短時間內便可以進行輕度功能性訓練,有助于預防身體過度虛弱。早期干預不僅可以加速康復過程,還能有效預防并發(fā)癥風險。
(二)功能性訓練
在神經外科康復過程中,功能性訓練非常重要。臨床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對應訓練,目前常見訓練涉及物理治療、運動訓練和語言訓練。物理治療是通過各種方法(如電刺激、熱敷、按摩等)幫助患者恢復肌肉的張力與靈活性,如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早期康復鍛煉,能夠有效減輕因長期臥床而導致的肌肉萎縮。運動訓練涉及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被動運動的重點在于幫助患者進行關節(jié)活動,保持關節(jié)的靈活性。主動運動主要是讓患者在恢復一定體力后開始主動參與運動,通過肢體伸展、屈曲等動作增強肌肉力量。神經外科患者中,部分患者存在語言功能障礙,此時語言訓練便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語音、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恢復,與患者進行對話練習,幫助患者重新掌握溝通技巧。
(三)疼痛管理
術后疼痛是神經外科患者的常見癥狀,手術部位涉及大腦、脊髓的神經外科患者,疼痛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情緒,還會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影響康復進程。疼痛管理應堅持個性化原則,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疼痛程度制訂合理的疼痛控制方案。除了常規(guī)藥物鎮(zhèn)痛,還可以通過溫熱敷、按摩、冥想等護理方式來緩解疼痛,幫助患者更好地參與康復訓練,減少疼痛對運動和日常活動的干擾。
(四)營養(yǎng)支持
合理的飲食護理是促進患者順利康復的關鍵,手術后患者身體虛弱,此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安排適當的飲食。蛋白質有助于促進組織修復與傷口愈合,術后患者應增加蛋白質的攝入,以瘦肉、魚類、蛋類等食物為主。維生素C、維生素D等有助于增強免疫系統(tǒng)功能,B族維生素則對神經系統(tǒng)恢復有積極作用,鈣、鐵等礦物質有助于保持骨骼健康和補充術后失血。此外,術后需要為患者提供充足的水分,以維持體內正常的代謝和循環(huán)。
減少并發(fā)癥的護理措施
(一)防止形成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是神經外科術后常見并發(fā)癥,患者可以采取早期活動與穿戴彈力襪等措施進行預防。早期活動主要是讓患者在術后盡早開始適當活動,嘗試床上翻身、踝泵運動等,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少血栓形成。早期活動方式較多,具體如下。 ① 踝泵運動:患者躺在床上,腳尖向上勾起,再向下壓,每次持續(xù)10~15 秒,每天進行3~5次,促進下肢靜脈回流。②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鼓勵患者用力伸直腿部,保持10秒后放松,重復 10~20 次,增強大腿肌肉力量,提高靜脈回流效率。 ③ 被動肢體活動:對于無自主活動能力的患者,護理人員可以幫助他們進行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屈伸訓練,防正血液淤積。穿戴彈力襪不僅能夠有效促進下肢的血液回流,防止靜脈血液淤積,減小血栓形成風險,還能加快靜脈回流速度,減少血液滯留。患者術后應按照醫(yī)生建議選擇合適壓力級別的彈力襪,一般為20~30毫米汞柱。神經外科高危患者可以使用下肢氣壓治療設備,定期加壓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對于長期臥床患者,醫(yī)生可能會開具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藥物預防血栓形成,期間需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如出現(xiàn)皮下出血點、牙齦出血等癥狀,根據醫(yī)生指示調整用藥。
(二)預防肺部并發(fā)癥
神經外科患者往往存在活動受限的問題,此時呼吸功能會明顯下降,從而引發(fā)肺部并發(fā)癥。因此,護理期間可以通過幫助患者定時翻身來改善肺部的通氣和排痰,減少肺部積液形成。此外,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練習,每次深吸氣后停留幾秒鐘,有助于擴展肺部,增加氧氣交換。肺部并發(fā)癥的預防措施較多,下面分享3個護理方法。 ① 改善肺通氣:鼓勵患者每天進行3~5次深呼吸練習,每次吸氣后保持5秒,有助于擴展肺泡,防正肺不張。為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提供肺功能訓練器,幫助他們進行有節(jié)律的呼吸訓練,增加肺活量,提高氧氣交換效率。 ② 促進排痰:每2~4小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并輕拍背部,有助于排出痰液,減小肺部感染風險。痰液黏稠的患者可霧化吸入生理鹽水或祛痰藥物,保持氣道濕潤,促進痰液排出。 ③ 預防感染:使用漱口水漱口,使用濕紗布擦拭口腔,減小細菌通過口腔進入肺部的風險。氣管插管、吞咽困難等神經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間需要適當抬高床頭,抬高角度30~45度,以減小誤吸導致的感染風險。
(三)預防壓瘡
神經外科患者長期臥床、行動不便,易發(fā)生壓瘡。護理人員可為患者定時翻身并使用氣墊床,分散臥床時的壓力,減小皮膚受壓的風險。與此同時,指導患者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潮濕環(huán)境加重壓瘡的風險,每日檢查受壓部位,觀察是否有紅腫、皮膚破損、濕潤等壓瘡早期表現(xiàn)。患者可使用爽身粉或保護性皮膚屏障膜,防止汗液浸漬皮膚。如果患者病情嚴重需要臥床休息,則需要每2小時幫助患者翻身1次,改變體位,減小局部壓力。每小時幫助有高危征象的患者調整1次體位,采用側臥位、仰臥位、俯臥位交替等不同臥位姿勢,避免同一部位長時間受壓。
(四)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預防護理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神經外科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短暫或長期的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礙等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康復進程。護理可以從認知功能恢復訓練、環(huán)境改善及營養(yǎng)管理3方面著手。 ① 認知功能恢復訓練:術后應讓患者盡早參與認知訓練,引導患者復述日期、時間、地點,幫助其恢復定向能力。通過簡單的數字記憶訓練、詞語聯(lián)想訓練等幫助患者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鼓勵患者與家屬、護理人員多交流,如每日問答、回憶生活事件,以激發(fā)思維活躍度。 ② 環(huán)境改善:為患者營造安靜、整潔、光線適中的環(huán)境,避免過多刺激導致焦慮、定向障礙加重。在病房內放置熟悉的物品,幫助患者增強安全感和認知穩(wěn)定性。適當安排日間活動,維持晝夜節(jié)律,避免術后晝夜顛倒導致認知功能進一步受損。 ③ 營養(yǎng)管理:為患者提供高蛋白飲食,促進神經修復,如雞蛋、魚肉、牛奶等。提供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對神經系統(tǒng)恢復有幫助。避免高糖、高脂肪飲食,以減少血糖波動對認知功能的負面影響
在神經外科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護理服務的作用是多元化的,有效的護理服務能夠促進患者康復并避免術后并發(fā)癥,護理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和生活質量,是連接臨床治療與功能恢復的關鍵橋梁。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