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術室的無影燈暗下,標志著一場手術的結束,然而對患者來說,另一場考驗才剛剛開始。麻醉藥物的效力慢慢消退,傷口的疼痛如潮水般涌來,每一次牽動都似有針在扎。此時,有效的疼痛管理至關重要,它既能幫助患者舒緩不適,又能促進身體機能快速恢復,為康復之路保駕護航。
術后疼痛的來源
術后疼痛的成因較為復雜,主要源于機體在手術期間的一系列變化。手術操作不可避免會造成組織損傷,當手術刀劃開皮膚、切割肌肉、處理內臟器官時,大量的組織細胞受損,這些受損組織會釋放炎性介質(如組胺、前列腺素等),刺激神經末梢,向大腦傳遞疼痛信號。同時,手術部位的神經末梢直接受到牽拉、壓迫或切斷等刺激,也是引發疼痛的關鍵因素。此外,術后機體的炎癥反應迅速啟動,免疫細胞聚集至創傷處,進一步加重了周圍組織的腫脹與敏感性,導致疼痛加劇。這種疼痛在術后呈現出一定的時間規律,一般數小時至數天內最為劇烈,之后隨著身體的自我修復慢慢緩解。術后疼痛的類型與程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因不同的手術部位差異明顯。例如:腹部手術后,除刀口疼痛外,胃腸蠕動受到干擾還會導致腹脹;關節置換術后,除刀口疼痛外,局部腫脹及早期活動受限引發的牽拉痛也令患者備受折磨,而且不同個體對疼痛的耐受閾值不同,感受也各異。
做好術后鎮痛管理的重要性
(一)減輕生理應激反應
疼痛是一種強烈的生理刺激,會引發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反應。當人體感受到疼痛時,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等。例如,如果術后未進行有效的疼痛管理,患者可能會因疼痛刺激而出現應激反應,增加心臟負擔。對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可能會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嚴重后果。麻醉疼痛管理可以借助麻醉藥物、鎮痛藥物等手段,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減輕生理應激反應。術后疼痛還會引起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同時使胰島素分泌減少,導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對于糖尿病患者或術后需要嚴格控制血糖的患者是不利的。因此,術后進行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以維持患者內分泌系統的相對穩定,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二)促進術后恢復
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助于患者早期活動。以骨科手術患者為例,如果術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能夠更早地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例如,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在麻醉疼痛管理的幫助下,可以在術后第1天就開始進行膝關節的屈伸活動,這有助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長期臥床不動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而早期活動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對于腹部手術患者來說,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以緩解腹部肌肉緊張,促進胃腸蠕動。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是常見的問題,如腹脹、惡心、嘔吐等。當疼痛減輕后,患者腹部肌肉能夠放松,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腸梗阻等并發癥的發生。
(三)改善呼吸功能
在胸部手術或腹部大手術后,疼痛會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咳嗽。例如,胸腔手術后,患者因肋間神經痛等原因會避免深呼吸,這容易引起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借助麻醉疼痛管理,如采用椎管內麻醉或神經阻滯等技術,可以有效緩解胸部和腹部的疼痛,使患者能夠正常深呼吸和咳嗽,從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部的通氣和換氣功能,降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
(四)對患者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
疼痛本身是一種令人不適的感覺,它會加重患者的焦慮情緒。術前,患者常因擔憂手術效果與術后疼痛而恐懼,而麻醉疼痛管理能夠安撫患者。例如:術前,麻醉醫生會解釋相關方案,讓患者知曉疼痛可控,從而減輕焦慮恐懼;術后,有效的疼痛管理會讓患者感到舒適,避免因疼痛而產生無助和情緒低落。這種心理上的舒適感對于患者康復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患者更積極地配合治療。
(五)提高患者手術滿意度
良好的麻醉疼痛管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他們會更加信任醫護人員和醫療機構。這種信任關系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接受后續的治療和康復指導,也有利于醫療機構的聲譽建設。
如何科學選擇鎮痛方式
(一)疼痛評估指導鎮痛管理
疼痛評估對鎮痛管理意義重大,它如精準導航,幫助醫護人員制訂個性化方案。不同患者的耐痛閾值有別,需精準評估而非“一刀切”。醫護人員通過詢問疼痛的程度、部位與時長,觀察表情、肢體動作來綜合判斷疼痛級別,既能及時察覺劇痛,預防并發癥,又能依此精準調配藥物。
(二)運用多模式鎮痛方式
顧名思義,多模式鎮痛就是將多種鎮痛藥物、方法綜合運用。這些鎮痛手段作用在疼痛傳導的不同環節,既能疊加止痛效果,又能減少單一藥物用量及副作用。此外,再搭配心理疏導與物理治療,多管齊下,幫患者實現最佳的鎮痛成效。如患者無禁忌證,應鼓勵采用多模式鎮痛方式。具體方法以下。
藥物聯合鎮痛:一種實用的鎮痛方法,主要通過口服、直腸給藥或靜脈注射來鎮痛,用起來既方便又簡單。常見鎮痛藥: ① 阿片類,如芬太尼,鎮痛效果強,不過可能引起惡心、便秘,必須嚴格遵醫囑使用;② 非甾體消炎藥,如帕瑞昔布,不僅能減輕炎癥,還能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 ③ 局部麻醉藥,如羅哌卡因,能直接切斷疼痛信號,鎮痛更有效。
微創鎮痛技術:主要包括周圍神經阻滯、中樞神經阻滯和傷口局部浸潤等方法。 ① 周圍神經阻滯的常用方法包括臂叢神經阻滯、股神經阻滯、坐骨神經阻滯等,適用于四肢手術。可通過單次注射或留置導管持續給藥。 ② 中樞神經阻滯包括硬膜外阻滯和蛛網膜下隙阻滯,適用于腹部、下肢及會陰部手術。 ③ 傷口局部浸潤指在手術切口注射局部麻醉藥,如羅哌卡因,適用于小范圍手術。近十年來,可視化周圍神經阻滯,尤其是超聲引導下的各種神經阻滯,使醫護人員如同擁有了“透視眼”,能夠清晰地定位神經,極大地提高了阻滯成功率,減少并發癥,讓鎮痛更安全、準確。
給藥途徑多樣化:鎮痛藥物有多種給藥途徑,口服、靜脈注射這些大家比較熟悉。還有一種叫患者自控鎮痛(PCA),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鎮痛棒”,已經成為手術患者術后的優先選擇。一方面,因為PCA起效快,基本不會出現疼得受不了但藥還沒起效的情況;另一方面,PCA血藥濃度穩定,鎮痛效果平穩。一旦有突發劇痛的情況,按一下就能馬上加量控制。此外,PCA還能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調整,患者使用后滿意度高,因此廣泛應用于術后鎮痛,尤其適合中到重度的疼痛。PCA按給藥途徑可細分為靜脈PCA、硬膜外PCA、皮下PCA和外周神經阻滯PCA。
非藥物干預措施:如術前教育、正念冥想、心理調節、針灸、經皮神經電刺激等可作為多模式鎮痛的一部分,有助于降低疼痛強度和減少藥物需求。
(三)謹慎使用阿片類藥物
在鎮痛管理中,阿片類藥物雖有強效止痛功效,但必須謹慎使用。一方面,這類藥物存在成癮風險,長期或不當使用易使患者產生藥物依賴,甚至引發心理成癮問題,對后續治療與康復造成極大阻礙;另一方面,其副作用不容小,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便秘等,可能危及生命或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醫護人員在使用阿片類藥物前務必依據精準的疼痛評估,權衡利弊,嚴格把控劑量與療程,并且用藥期間密切監測患者反應,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鎮痛作用。臨床上盡量采用最低有效劑量,防正藥物濫用并優先選擇口服途徑,以減小不良反應。
(四)術后疼痛管理應具有連續性
術后疼痛管理絕非僅著眼于術后當下,其核心在于具備連續性。事實上,理想的鎮痛管理應提前至術前便啟動,全面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疼痛耐受閾值,制訂個性化方案。手術完成后,依據實時反饋精細調整鎮痛策略,保障患者舒適度。即便出院,也通過隨訪、遠程指導等確保疼痛控制不間斷。唯有貫穿全程,才能讓患者平穩度過術后恢復期,真正實現身心的全面康復。
術后鎮痛的注意事項
一是個性化鎮痛。每個人對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不同,如老人與年輕人、外傷與癌痛患者的需求并不相同。醫生借助疼痛評估,深度了解個體情況,為其定制專屬鎮痛方案,從藥物選擇到非藥物輔助,全方位契合患者,最大程度緩解疼痛,提升舒適度。二是避免藥物濫用。阿片類藥物雖然鎮痛效果好,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依賴和耐藥性。因此,使用阿片類藥物時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濫用。三是及時反饋。術后如果疼痛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或者出現新的疼痛癥狀,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以便調整治療方案。四是配合康復訓練。術后康復訓練是促進身體恢復的重要環節。在疼痛可控的情況下,患者應積極配合康復訓練,避免因疼痛而過度臥床,影響康復進程。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