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體系中,脾胃占據著核心地位,被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全身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一旦脾胃功能受損導致脾胃虛弱,各種健康問題便會接踵而至。從常見的消化不良、食欲減退,到全身的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脾胃虛弱引發的不適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傳統的脾胃虛弱調理方法眾多,而撤針這一古老而又新穎的中醫外治療法,近年來逐漸在脾胃虛弱的治療領域嶄露頭角,以其獨特的治療方式和良好的療效,為脾胃虛弱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深入了解撤針治療脾胃虛弱的相關知識,對于人們維護自身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脾胃虛弱困擾多,癥狀成因細琢磨
(一)癥狀表現
脾胃虛弱的癥狀多種多樣,許多患者會頻繁出現食欲減退的情況,面對美食也提不起興趣,進食量明顯減少。進食后,常常感覺胃皖脹滿不適,好像食物一直堆積在胃里無法消化,還可能伴有隱隱的疼痛。消化不良進一步導致大便異常,要么是大便稀溏不成形,次數增多;要么是排便困難,出現便秘,或者兩者交替出現。除了消化系統的癥狀,全身癥狀也較為明顯。患者往往感到倦怠乏力,即使經過充分的休息,也難以恢復精力,日常活動容易感到疲憊。面色失去紅潤光澤,變得萎黃或蒼白,看起來缺乏生氣。長期脾胃虛弱還會影響身體的發育和營養狀況,兒童可能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成人則可能出現形體消瘦或虛胖等問題。
(二)病因分析
飲食習慣不良是導致脾胃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使許多人飲食不規律,經常不吃早餐,或者晚餐吃得過晚、過多。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激凌、冷飲等,以及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都會對脾胃造成損傷。長期暴飲暴食,超出脾胃的運化能力,也會導致脾胃功能逐漸減弱。生活作息不規律同樣會影響脾胃健康。長期熬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影響脾胃的正常休息和修復。過度勞累,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會消耗人體的氣血,導致脾胃虛弱。此外,長期處于精神壓力大、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中,會影響人體的氣機運行,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各項機能逐漸衰退,脾胃功能也不例外。老年人脾胃虛弱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這與脾胃的自然衰退及多年來的生活習慣積累有關。同時,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腸炎等,如果長期不愈,也會不斷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
掀針改善脾胄虛弱的神奇原理
(一)經絡穴位理論
中醫認為,人體經絡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網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將人體各個部分緊密聯系在一起。經絡不僅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還起著調節臟腑功能、溝通內外的作用。穴位則是經絡上的關鍵節點,是人體氣血匯聚和出入的部位。脾胃在經絡系統中有多條與之相關的經絡,如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這些經絡上分布著眾多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的穴位,如足三里、中皖、脾俞、胃俞等穴位。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等功效;中皖穴是胃之募穴,六腑之氣匯聚于此,對調節胃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脾俞穴和胃俞穴分別是脾臟和胃腑的背俞穴,刺激它們可以激發脾胃的經氣,增強脾胃功能。撤針通過埋入這些與脾胃相關的穴位,長時間刺激穴位,激發經絡氣血的運行,使脾胃的經絡通暢,氣血充足,從而調節脾胃功能,恢復其正常的運化能力。
(二)神經調節機制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撤針對穴位的刺激還可以通過神經調節機制來發揮作用。穴位下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感受器,當撤針刺激穴位時,這些神經末梢會受到刺激,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沿著神經纖維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神經系統的反射調節,影響胃腸道的神經支配。一方面,它可以調節胃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和舒張,增強胃腸蠕動,促進食物的消化和排空。另一方面,還能調節胃腸道的分泌功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同時,撤針刺激還可以通過神經調節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調節胃腸道激素的分泌,如胃動素、胃泌素等,這些激素對胃腸道的運動和消化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通過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協同調節,撤針能夠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脾胃虛弱的癥狀。
撤針助力脾胃健康:穴位選取與操作方法揭秘
(一)穴位選擇
治療脾胃虛弱常用足三里、中皖、脾俞、胃俞等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是調理脾胃的重要穴位。中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刺激中皖穴對胃部疾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刺激脾俞穴可健脾益氣。胃俞穴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刺激胃俞穴能和胃降逆。除了這些主要穴位,還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配穴。如伴有惡心嘔吐,可加內關穴,內關穴位于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刺激內關穴能寬胸理氣、降逆止嘔;若有腹瀉,可加天樞穴,天樞穴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刺激天樞穴可調理腸道功能。
(二)操作步驟
在進行撤針操作前,先對穴位局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一般用 75% 的酒精棉球擦拭,以防止感染。選用合適規格的撤針,通常為0.22毫米 ×2 毫米或0.25毫米 ×2 毫米。用鑷子夾住撤針的針柄,將揪針呈15~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膠布將撤針固定在皮膚上,確保撤針穩固,不會脫落。埋針期間,患者需要每日自行按壓撤針3~4次,每次每穴按壓1~2分鐘,以局部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為佳,這種感覺在中醫里被稱為“得氣”,表明撤針刺激起到了作用。一般每隔2~3天更換1次撤針,左右穴位交替使用,以減少對局部皮膚的刺激。
掀針治療脾胃虛弱的獨特優勢
(一)可持續刺激
與普通針刺療法相比,掀針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對穴位產生持續的刺激。普通針刺一般在針刺后留針20~30分鐘,然后起針,刺激時間相對較短。而撤針埋入穴位后,可以在2~3天內持續刺激穴位,使經絡氣血得到持續的激發和調節。這種持續刺激就像為虛弱的脾胃提供了持續的動力,不斷地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二)安全性高
掀針是一種皮內針,針刺深度較淺,一般只刺入皮下,不會刺入肌肉層,因此相對安全。而且,掀針的操作相對簡單,經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或經過醫生指導的患者家屬都可以操作。在正確操作的情況下,掀針治療很少出現不良反應。偶爾可能會出現局部皮膚發紅、瘙癢等輕微不適,但一般在取下掀針后即可自行緩解。與一些藥物治療相比,撤針避免了藥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尤其適合那些對藥物耐受性較弱的患者
(三)便捷性
撤針治療不需要特殊的設備,操作場所也相對靈活。患者在醫院接受首次治療后,后續可以在家中自行按壓撤針,無須頻繁前往醫院。這對于工作繁忙、時間緊張的患者來說非常方便,大大提高了治療依從性。同時,掀針體積小巧,攜帶方便,患者在外出旅行、出差等情況下也可以繼續治療,不會因為環境改變而中斷治療進程,為脾胃虛弱患者的長期調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掀針治療脾胃虛弱的護理要點與禁忌
(一)皮膚護理
在撤針埋針期間,要注意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干燥。避免皮膚沾水,尤其是洗澡時要特別小心,防止水浸濕膠布,導致掀針脫落或引起局部感染。如果發現膠布松動或撤針移位,應及時重新固定或更換。如果局部皮膚出現發紅、瘙癢、疼痛等異常情況,不要隨意搔抓,以免抓破皮膚引起感染。癥狀較輕者可先觀察,一般在取下撤針后逐漸緩解;若癥狀嚴重,應及時就醫。
(二)禁忌人群
并非所有脾胃虛弱患者都適合接受撤針治療。皮膚過敏者(尤其是對膠布過敏的患者)不宜使用撤針,以免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局部皮膚有破損、潰瘍、炎癥的患者也不能接受撤針治療,以免加重皮膚損傷或引發感染。此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如患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癲、血友病等,因為撤針可能會導致局部出血不易止住,所以應避免使用。孕婦應謹慎使用撤針,以免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掀針療脾胃:優勢顯著,前景廣闊
撤針是一種獨特的中醫外治療法,在脾胃虛弱的治療中展現出顯著的優勢和良好的應用前景。它通過對經絡穴位的持續刺激,調節脾胃功能,改善脾胃虛弱的癥狀,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有效、持續刺激等特點。對于脾胃虛弱患者來說,撤針治療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更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選擇。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撤針治療的知識,為脾胃虛弱患者帶來健康的福音。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