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通常沒有明顯癥狀,但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會顯著增加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風險。改善生活習慣和規范治療是高血壓管理的核心,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高血壓的管理呈現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的“三低狀態”,產生這種現狀的主要問題包括未規律用藥、缺乏定期監測、健康意識不足等。高血壓的發病因素有多種。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齡( gt;55 歲風險顯著增加)遺傳(家族史)性別(男性風險略高)。可控因素包括高鹽飲食(我國居民日均鹽攝入量遠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5克)肥胖( BMI?28 千克/來2風險增加3倍)缺乏運動、過量飲酒、吸煙、長期精神壓力、合并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慢性腎病)等。高血壓的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主要誘因為久坐、高鹽高脂飲食、肥胖等。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正常血壓為收縮壓(高壓) lt;120 毫米汞柱,舒張壓(低壓) lt;80 毫米汞柱。正常高值為收縮壓 120~139 毫米汞柱,舒張壓80~89毫米汞柱。高血壓為收縮壓 ?140 毫米汞柱,舒張壓 ?90 毫米汞柱(非同日3次測量)。準確的血壓測量有以下3個小要點: ① 選擇合適的血壓計,血壓計的袖帶要松緊合適(根據自己的臂圍選擇相應長度的袖帶),過松或過緊都容易導致血壓測量出現誤差; ② 測量血壓的環境要安靜,避免嘈雜或容易令人緊張、焦慮的環境,人在焦慮、緊張的情況下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水平偏高; ③ 測量前應該充分休息(至少休息5分鐘),避免服用咖啡、濃茶等可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飲品
高血壓的治療目標
第一,不同人群的血壓控制目標也不盡相同,不可一概而論。一般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為 lt; 140/90毫米汞柱。合并糖尿病、慢性腎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壓控制目標較為嚴格,應 lt;130/80 毫米汞柱。而老年患者( ?65 歲)的血壓控制目標可適當放寬至 lt;150/90 毫米汞柱。部分老年人長期處于高血壓的狀態,降壓過快會導致臟器供血不足,經過初步治療后,若老人能耐受可進一步降低其血壓目標范圍。虛弱或合并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可放寬至 lt;150/90 毫米汞柱。
第二,降壓的最終目的不是降低血壓數值,減少并發癥才是根本。長期血壓達標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如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腦出血)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的風險。
第三,改善生活質量。血壓得到控制后,患者的不適癥狀(如頭痛、頭暈)和藥物副作用減少,可顯著提高生活質量。
第四,簡化用藥方案(如單片復方制劑),加強患者教育,提高服藥依從性。
第五,關注焦慮及抑郁對血壓的影響,鼓勵家庭自測血壓。
高血壓的規范治療原則
(一)生活方式干預
高血壓患者的日常管理需重點關注以下方面:① 飲食控鹽。每日食鹽攝入量建議控制在2克以內(約1牙膏蓋),優先選擇低鈉鹽。減少腌制食品、加工食品及高鈉調味品的攝入,同時注意天然食物中的鈉含量。 ② 維持健康體重。體重指數(BMI)宜保持在 18.5~23.9 千克/米2之間,超重或肥胖可能加重血壓負擔,合理減重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③ 科學運動。推薦以快走、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為主,避免需要屏氣發力的靜力性訓練(如舉重、器械推拉等),以防血壓驟升。規律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輔助調控血壓。通過綜合調整生活方式,可有效輔助血壓管理,降低并發癥風險。相反,患者應選擇全身參與、有節奏、易于放松且便于全面監控的運動項目。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利用活動跑道、自行車功率計等工具進行鍛煉。氣功、太極拳、醫療體操、步行及健身跑等運動也較為適宜。 ④ 戒煙限酒。長期來看,喝酒、吸煙都可能增加血壓升高的風險,尤其是對于高血壓患者,喝酒和吸煙會加劇血壓波動,不利于控制病情。 ⑤ 保持心理平衡。建立積極的心態,正確看待生活和疾病,樹立對生活的美好信仰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二)藥物治療
血壓 ≥160/100 毫米汞柱或伴有靶器官損害、心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盡早接受藥物治療。高血壓藥物治療的原則如下。 ① 個體化治療: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合并疾病(如糖尿病、腎病)藥物耐受性等因素選擇藥物。② 從小劑量開始:初始治療通常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至有效劑量。 ③ 聯合用藥:如果單一用藥治療效果不佳,可采用2種或多種藥物聯合治療。若患者服用藥物種類或片數過多,可考慮使用復方制劑。 ④ 長效藥物優先:優先選擇每日1次的長效降壓藥,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并平穩控制血壓。此類藥物通過特殊工藝(水分驅動、恒速釋放)維持24小時平穩降壓,但需要注意嚴格遵循“整片\"吞服的原則,以確保療效和安全性。 ⑤ 注意副作用:選擇藥物時需考慮可能的副作用,如干咳、水腫、電解質紊亂等。此外,也無須過度關注不良反應,因為藥品說明書上的副作用是在藥物臨床試驗過程中反復測試得出的小概率事件,所以不是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需要客觀看待。目前,常用的降壓藥物主要分為以下6類。
利尿劑:代表藥物有氫氯噻嗪、呋塞米、螺內酯。這類藥物通過作用于腎臟的不同部位促進腎臟排鈉、排水,減少血容量,從而降低血壓。適用于老年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心力衰竭患者。長期使用可能引起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癥、高鉀血癥)血糖升高、尿酸升高等。腎病患者使用此類藥物可能導致腎小管損傷進一步加重,影響腎功能,因此不建議使用此類藥物。
鈣通道阻滯劑:常見的藥物有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此類藥物通過阻斷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鈣通道阻滯劑是最常用的一類藥物,廣泛適用于老年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但部分患者服用此類藥物可能引起踝部水腫、頭痛、面部潮紅等不良反應。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代表藥物有依那普利、貝那普利、培哚普利。此類藥物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適用于合并糖尿病、早期慢性腎病、心力衰竭的患者。但少數患者可能引起干咳、高鉀血癥,妊娠期患者禁用。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代表藥物有氯沙坦、纈沙坦、厄貝沙坦。此類藥物的作用機制為阻斷血管緊張素Ⅱ和受體的結合,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適用人群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使用者類似,尤其適用于不能耐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引起的干咳患者。不良反應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相似。
β 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阿替洛爾。此類藥物通過減慢心率、降低心輸出量來降低血壓,適用于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不良反應多見于心率過慢、乏力、支氣管痙攣等。
∝ 受體阻滯劑:代表藥物有多沙唑嗪、特拉唑嗪。此類藥物通過阻斷 α 受體擴張血管來降低血壓。特別適用于合并前列腺增生的高血壓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服用此類藥物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突然站立時頭暈),因此一般要在晚上睡前服用。
不同特殊人群的降壓藥物選擇傾向性: ① 老年高血壓患者優先選擇利尿劑或鈣通道阻滯劑,注意避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② 糖尿病患者優先選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這類藥物對腎臟有保護作用,可改善早期糖尿病性腎病的進展。 ③ 慢性腎病患者優先選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但需監測腎功能和血鉀水平,同時注意兩種藥物的劑量。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因為這兩種藥物作用機制類似,一般不建議聯合使用。 ④ 妊娠高血壓患者可選擇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等安全性較高的藥物,避免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和利尿劑。 ⑤ 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者優先選擇 β 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
結語
總之,高血壓藥物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個體化選擇,既要將血壓有效控制在目標范圍內,又要盡量減少副作用。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并堅持長期監測、長期治療,同時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壓,降低并發癥風險。如果有高血壓相關問題,建議盡早就醫,接受專業診療。我們一起配合對抗高血壓。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