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解釋處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顯然,處是停止、隱退之意,暑熱之氣到此結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說法,將處暑稱作“出暑”,即擺脫了暑氣的困擾。處暑節氣不是說天氣就不熱了,而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段終于結束了。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按照陸游的說法,雖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體感舒適度最高的還是暑熱消退的初秋時節。二十四節氣當中,按照炎熱程度排序,第一名是大暑,第二名是小暑,第三名是立秋。對于苦熬盛夏的人們來說,立秋只是名字給人一種精神寄托,而處暑才是送來真實涼爽的節氣,正因如此,處暑的“人緣兒\"特別好,恰如古人所云:“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處暑·賞心樂事
處暑秋色,“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光清淺,秋水澄澈,水天一色,讓人情動于中,忍不住思念起遠方的人。“盈盈醉眼橫秋水,淡淡蛾眉抹遠山”,當你望著一池秋水時,秋水也如一汪明眸,凝視你淺淺的心事。


暑氣漸退,秋雨帶著渴望已久的清涼而至。初秋的雨,不再以“勢\"奪人,沾惹了草木的情緒,似有無言的述說。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驟雨打荷葉,滴滴點點滴滴,總有一種聽覺上的美,怪不得李商隱要“留得殘荷聽雨聲”
“處暑秋梨最養人”,隨著天氣逐漸干燥,長輩們總會讓孩子多吃梨。將梨切成片,用牙簽戳起一塊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清甜滋潤,也可榨汁、燉煮,對脾胃虛寒的人很有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