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勢與政策課承擔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理解黨和國家政策的重要任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融合也面臨諸多挑戰,如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不足、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評價不科學等。對此,需要加強教師培訓以提升其傳統文化素養;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實踐教學,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內容整合,豐富融合教學素材;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促進教學效果提升。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肩負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國內外形勢、準確把握黨和國家政策導向的重任。它不僅關系到學生政治素養的培育,更關乎其能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當前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面臨諸多挑戰,課程內容時效性強、更新速度快,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參與度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效果的提升。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發展積淀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歷史智慧和人文精神。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也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日益加速的當下,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有機結合,使其在課程中發揮獨特作用,成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現狀出發,深入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該課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探討具體的融入路徑,以期為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意義
1.1豐富課程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復雜性。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以講授為主,缺乏生動具體的案例和素材,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充分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內容豐富,涵蓋了哲學思想、道德觀念、歷史智慧、文學藝術等多個方面,為形勢與政策課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素材。例如,在分析當前的經濟形勢時,可以引用古代“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思想,強調經濟政策應以民生為本,關注人民福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此外,通過講述歷史上的經濟興衰故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繁榮、唐宋時期的貨幣流通等,能讓學生了解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增強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能力。這些傳統文化素材的融入,不僅使課程內容更加具體、生動、有趣,還能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其對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1.2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文化認同感
在當今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各種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融,學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部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同,甚至出現
知識文庫 第14期
文化自卑和文化虛無主義傾向。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的重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其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例如,在分析國際形勢時,可介紹中國在歷史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如四大發明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推動、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促進等,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遠影響,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同時,還可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如在社會治理理念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仁政”“德治”,而西方文化強調“法治”“民主”,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培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強烈責任感。
1.3培養正確價值觀,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和價值理念,如仁愛、誠信、正義、和諧等,這些價值觀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課程,其教學目標之一便是培育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踐行這些價值觀,引導其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例如,在討論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時,可引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引導學生認識公平正義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公平正義。在分析環境保護政策時,引入“天人合一”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通過這些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融入,學生不僅能夠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在行動上踐行,促進其全面發展,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修養的時代新人。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挑戰
2.1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不足
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大多來自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專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較少,導致其在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和教學存在不足。部分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缺乏系統的知識結構和研究方法,難以在教學中有效地融入和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例如,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時,教師可能無法準確地將古代經濟思想與現代經濟政策相聯系,使學生難以理解傳統文化對現代經濟發展的啟示和影響。此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查找整理相關傳統文化資料,增加了教學負擔,也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2.2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
在當今多元文化和網絡文化盛行的背景下,部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興趣和認同感,認為其與自己生活和學習關系不大,學習積極性不高。他們更傾向于關注時尚、娛樂等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較低。此外,部分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該課程主要是學習政策條文和形勢分析,與傳統文化關系不大,從而忽視了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重要價值。這種學習內驅力不足的問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難以主動參與和思考,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教學效果。
2.3教學方法單一
當前形勢與政策課多以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多元的教學手段和互動環節,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究的機會。例如,在講解傳統文化與現代政策的關系時,教師通常只是簡單地列舉一些傳統文化的觀點和政策內容,而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對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影響。顯然,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限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有效融入,也影響了預期效果。
2.4課程內容整合難度大
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更新速度快,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存在一定的難度。一方面,傳統文化資源的內容繁多且分散,難以與形勢與政策課的各個專題內容一一對應,教師在備課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篩選和整理適合的傳統文化素材。另一方面,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需要緊跟時代發展和政策變化,而傳統文化資源則較為穩定,如何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形勢和政策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和指導,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2.5教學評價不科學
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評價方法不夠科學,影響了相關教學活動的優化成效。首先,缺乏科學的評價指標與方法。目前,多數教師傾向于使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側重于知識掌握和考試成績,難以全面衡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以及教師在融入傳統文化資源方面的教學效果。例如,量化評估學生對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的把握及其與現代政策關聯的深度,缺少明確的評價標準和實用的評價工具。其次,評價主體單一。目前的教學評價主要依賴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等多元評價方式不足,導致評價結果片面,無法全面反映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情況。最后,評價結果應用不足,反饋機制不完善。目前的教學評價結果多用于教師績效考核和課程認定,對教學改進的指導作用有限,且存在反饋不及時、不具體的情況,教師和學生難以據此調整教學和學習策略,這也使教學評價的改進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路徑
3.1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
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培訓,以提升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首先,組織專題講座與研討活動。高職院校要開設傳統文化專題講座,邀請傳統文化研究專家為教師講解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學派的思想特點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例如,可舉辦“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治理”“道家智慧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等主題講座,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組織教師參加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教育融合”等類型的研討會,讓他們有機會交流經驗和心得,相互學習借鑒,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其次,高職院校開展研修班活動。研修班可設置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研讀、傳統文化藝術的鑒賞與實踐等豐富的課程內容,使教師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中全面提升傳統文化素養。此外,高職院校還應開展教學觀摩活動,讓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過程,學習優秀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最后,鼓勵教師參與實踐活動。高職院校要鼓勵教師參與如傳統文化遺址考察、傳統文化藝術創作等實踐活動。讓他們通過實地考察揚州的瘦西湖、個園等傳統文化遺址,直觀地感受揚州園林建筑藝術的魅力,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并將這些鮮活的素材和感悟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
3.2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有效融入。首先,實施案例教學法。教師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時,可選取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古代的貨幣制度、商業貿易等經濟案例,以增進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例如,可以通過講述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繁榮的故事,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商業環境、貨幣流通方式以及商業倫理觀念,進而探討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對現代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制定的啟示。其次,開展討論教學法。在討論社會問題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等主題進行深入討論。例如,就“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治理”這一主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儒家的“仁政”“德治”理念出發,探討其在當代社會治理中的適用性和局限性。或以“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發展”為話題,讓學生思考道家的自然觀對現代科技倫理的指導意義。其次,運用體驗教學法。教師可通過舉辦傳統文化藝術表演、傳統節日慶典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到來之際,組織學生參與包餃子、包粽子、賞月等活動,同時講解節日背后的歷史傳說、文化內涵和習俗意義;或邀請傳統文化藝術團體進校園,為學生表演京劇、昆曲、揚州評話等傳統藝術形式,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參觀揚州的博物館、非遺展示館等,讓學生親手體驗揚州漆器、揚州剪紙等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使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從而更好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
3.3強化實踐教學,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以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首先,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揚州的瘦西湖、個園等傳統文化遺址。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要提前準備詳細的講解資料,向學生介紹這些遺址的歷史背景、建筑風格以及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和價值觀念。例如,在瘦西湖景區,教師可講解園林中的“借景”“框景”等造園手法,以及它們所體現的古人追求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次,教師可邀請專家學者為學生進行揚州地方文化講座,深入講解揚州地方文化的內涵、特色及其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可邀請揚州文化研究專家講述揚州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揚州漆器、揚州剪紙等傳統工藝的發展歷程和藝術價值。最后,教師可以揚州地方文化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班會活動。在班會中,學生可圍繞揚州地方文化與形勢與政策課的結合進行交流和分享。例如,可設置小組討論環節,讓學生探討如何將揚州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社會治理、經濟發展等方面;或舉辦小型的文化展示活動,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對揚州傳統文化的研究成果或創意作品。
3.4加強內容整合,豐富融合教學素材
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面臨課程內容整合難度大的問題,但高職院校和教師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方法,推進相關內容的整合利用,進而豐富教學素材。首先,構建系統化的課程內容整合框架。目標方面,高職院校要明確課程內容整合是以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價值觀念、歷史思維等素養為核心目標;原則方面,要秉持契合性、簡約性、易懂性和促進性,嚴選與課程內容高度匹配的傳統文化元素,避免冗余復雜,力求通俗易懂且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內容模塊方面,要將形勢與政策課內容細化為政治形勢、經濟形勢、社會文化形勢等模塊,每個模塊再拆解為具體專題。其次,開發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與工具。高職院校要精心打造教學案例庫,廣泛搜集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連的揚州傳統文化案例。如在經濟形勢模塊探討“區域經濟發展”時,引入揚州古代商貿繁榮案例,講述古運河揚州段作為南北物資集散地的歷史盛況,分析其對當下揚州乃至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啟示,引導學生從歷史興衰中探尋經濟規律。同時,要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例如,制作展示揚州園林建筑藝術的視頻課件,在講授“生態文明建設”時播放,讓學生直觀領略“天人合一”理念在揚州園林中的巧妙體現。
3.5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促進教學效果提升
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高職院校需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學效果,以提升教學活動的優化和效果。首先,完善教師教學評價。在教師的教學評價指標中,高職院校應增加“傳統文化資源融入情況”這一維度,重點考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效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來輔助教學,以及融入的深度和廣度。例如,評估教師在講解政策背景時,是否能夠結合相關歷史事件或傳統文化思想進行闡釋;在教學方法創新性方面,是否嘗試采用案例教學、討論教學等多樣化方式,將傳統文化與形勢政策有機結合,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其次,優化學生課程評價。學生的課程評價應涵蓋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傳統文化與形勢與政策相結合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等多個方面。例如,設計相關的考核題目,檢測學生是否能夠準確理解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及其與現代政策的關聯;在課堂討論和作業中,看學生能否主動運用傳統文化知識來分析形勢與政策問題,展現出對課程內容的深入思考。同時,要通過學生的出勤率、課堂互動表現等指標,評估其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鼓勵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和探索傳統文化與形勢政策的融合。
4結語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助力學生在理解國內外形勢和政策時,吸收傳統文化智慧,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成有文化底蘊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但是,當前的教學實踐面臨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不足、學生學習內驅力缺乏、教學方法單一、課程內容整合難度大、教學評價不科學等挑戰。為此,高職院校需加強教師培訓,提升其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主動思考;學生要增強學習內驅力,積極學習傳統文化;加強內容整合,豐富融合教學素材。同時,要注意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全面客觀評價教學效果,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本文系江蘇開放大學校級課題“老齡‘數字難民’權利保護研究”(編號:2022LYYB011)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