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構建應用型大學專業課程模式與途徑,實施“科教融匯”育人,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賦能人才培養全過程,以產品為載體,科教融匯為途徑,開展了系列教學改革。堅持教學與科研相互融匯,將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教師科研(技術服務)項目與教學內容融合,將畢業論文(設計)與科技項目同步實施,以此助推產教融合,形成“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應用型大學專業課程改革實施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we should
build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mode and approach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for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abl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with products and education as the carrier,carrying out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Insist o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th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technical services)project and teaching content,the graduation thesis(design)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booster teaching fusion,the formation of \"produc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for local applied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curriculum revolution
一、產教融合視野下應用型高校課程改革背景
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任務,與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互動關系更為緊密。產教融合是應用型高校持續發展的合理選擇,當前應用型高校課程建設與改革必須著力解決教育與產業的融合關系,找到各自的需求點[1]。解決人才與產業需求的問題,是深化產教融合的出發點,而課程是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順利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保證,是推動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深化產教融合的落腳點,解決人才與產業需求問題的前提是要實施課程改革[25]。科教融匯是科學與技術同教育融合交匯,“科”“教”不分家,重點在“融”,結果是“匯”,要把科技革新的力量與育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當前背景下,科教融匯能夠通過科技研發創新與教育教學、實踐實訓有機融匯,提升師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為推動應用型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應用型本科人才融入新興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綏化學院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該校聚焦應用型特色,打造八大學科專業集群、六大雙創中心建設,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圍繞“特色康養”“兩育兩業”關鍵崗位需求,依托六大行業產業學院,著力打造了基礎教育、智慧農業(玉米育種栽培)、玉米加工、農產品、聾健融合特殊教育、媒體文化創意、區域文化服務、文化旅游等八大學科專業集群,培養適應康養產業和“兩育兩業”行業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了進一步落實該校“特色康養”“玉米產業”產教融合的內涵式發展,制藥工程專業根據自身培養目標和專業優勢,以發展藥學服務及特色康養人才為新的突破口,依托藥食同源特色產品開發與應用創新團隊,以產品為載體,科教融匯為途徑,開展了系列教學改革,以此來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助推產教融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產品為載體、科教融匯為途徑的專業課程改革
(一)基本思路
實施“科教融匯”育人,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賦能人才培養全過程,以產品為載體,以科教融匯為途徑,開展了系列教學改革,堅持教學與科研相互融匯,將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教師科研(技術服務)項目與教學內容、教材融合,將畢業論文(設計)與科技項目同步實施,以此助推產教融合,形成“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主要舉措
1.開展“項目化”教學,培養師生創新意識和能力
(1)科研項目引入實踐教學。教師將自己在科研項目“黑龍江道地藥材五味子粗提物工藝優化及其對腸炎的治療作用研究”中,用GCMS法測定五味子中脂肪酸類成分、香氣成分,優選五味子最佳產地的實驗,作為藥物分析實驗課的教學內容,以學習GCMS法測定藥物含量。
創新實驗課程中,組織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配方及文獻的研究,進行擬開發保健食品基礎研究工作,達到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究體系。①配方篩選(包括詳細的篩選方法、結果和篩選依據)。根據各時期的保健食品法規要求、市場需求(如流行病調查學,國內外供求現狀等)、地方資源優勢(如黑龍江的龍九味)、生產條件、企業發展方向(如降糖、調脂、降壓系列產品)、銷售渠道(降低市場成本)等方面綜合節選。②說明所選用原料的功效作用、用量及各原料配伍關系和對人體安全性的影響。以產品的保健功能為核心,要求科學客觀準確地闡明選用原料的功效作用。產品所用原料要嚴格按照國家對保健食品原料的各項規定,確保各原料對人體的安全性符合要求。③說明產品的主要功效成分或標志性成分和確定過程及依據。根據配方組分的現代理化研究的相關資料,選擇可行的檢測方法,或按國家規定進行。④工藝設計、產品形態與劑型的科學合理性、可行性及依據。劑型的確定必須根據組成藥物的特點、保健功能的需求、服用的需求,以達到方便、安全、有效為目的。根據劑型的特點,有效組分提取、精制的要求,進行工藝路線的設計、優化和篩選,以確定合理、可行、經濟的工藝設計。
(2)科研資源與實踐教學共享。正常實驗課中相關的拓展實驗,教師應當在充分評估可行性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將科研實驗設備向學生開放共享,不僅提高設備利用率,還能增加學生接觸高精尖儀器設備、先進實驗方法和技術的機會。
(3)科研思維融入實踐教學。如五味子乙素的提取工藝研究,實驗教學中會用到一兩種提取方法,而科研中會用到多種提取方法,如超聲波提取法、溶劑提取法、超臨界流體萃取法、微波輔助提取法。將科研思維應用在本科實驗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寬了科研視野,培養了創新意識和能力。
2.開展“仿真實訓”教學,模擬真實工作場景
充分運用虛擬、仿真、網絡視頻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形式。如在講授中藥提取、藥物制劑等仿真實驗部分內容時,會將仿真過程與實際生產場景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實驗原理和操作,熟悉生產企業的工作環境和儀器設備。
3.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升專業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藥食同源特色產品開發與應用創新團隊的骨干成員,均是制藥工程專業的骨干教師。該創新團隊圍繞玉米產業、生物發酵、特色康養三者有機結合開展科研工作。課堂上,教師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入。近年來,該團隊開展了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低聚糖益生作用機制及菌物源益生元低聚糖的研制”和黑龍江省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黑龍江道地藥材五味子粗提物工藝優化及其對腸炎的治療作用研究”“反溶劑結晶法制備姜黃素納米微粉”“高效分解玉米水稻大豆等秸稈中纖維素的微生物分離培養及應用研究”“用玉米秸稈和穗軸培養生產食用菌”“玉米提取物的藥用生物活性及MCM41載藥體系的研究”及“玉米多肽的制備技術及其抗炎活性研究”的研究等省廳級項目。課堂外,結合專業特點,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參與項目的構思、設計與實施等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和科研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通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科研并進行指導,學生具備了獨立的實驗能力。
4.開展“產品化”實訓,傳承藥食同源產業文化
(1)帶領學生開展“康養產品開發”為主題的開放性實驗。開設了“紫蘇及刺五加養生茶及糖果產品的研制”“刺五加籽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益生菌發酵飲料研制”“刺五加復合保健茶的研制”“應用新型粉碎設備在常溫狀態下提高靈芝、松茸藥食同源菌類多糖和肽利用率”的開放性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做出相應產品,參加校級的創新創業大賽并獲獎。
(2)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職業技能大賽,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指導學生參加2023年5月舉辦的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第二屆“博學篤行”職業技能競賽,參賽項目“中草藥枕芯”“茶多酚口腔保健軟糖”“微生物培養皿藝術作畫”3個項目取得競賽一等獎。指導的4支隊伍參加了2023年10月綏化學院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舉辦的“玉米開發應用”職業技能競賽,參賽項目“玉蜀黍龍須口嚼酸奶”“玉米須復合壓縮茶餅”“靈芝玉茭糕”“玉米須苦蕎復合功能性顆粒速溶飲料”均進入決賽。教師指導的4名學生參加“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參賽題目是“一株產天然紅色素菌株的分離鑒定及其誘導色素生產的條件優化研究”,獲得三等獎的優異成績。
5.畢業論文(設計)與科技項目同步實施
一般情況下,考研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與科技項目同步實施,該部分學生基礎較好,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可以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實現無縫對接。該部分學生從大二開始就進入教師科研團隊,開展科學研究,同時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例如,教師指導的學生畢業論文《四種食藥用菌中硒含量的測定研究》《高產纖維素酶哈茨木霉菌株發酵產酶條件及誘變的研究》《高產纖維素酶青霉菌株的篩選及其在固體培養上的生長特性研究》《高產纖維素酶綠色木霉菌株發酵產酶條件及誘變的研究》。
(三)成果成效
制藥工程專業的師生堅持教學與科研相互融匯,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余項。學生獲得第三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黑龍江省賽區選拔賽創新組優勝獎1項、第六屆黑龍江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1項(雙歧桿菌的規模化發酵及復合益生保健飲料)、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黑龍江賽區決賽銅獎2項(靈芝菌絲體的液體發酵培養及其活性成分的綜合提取研究,食用菌栽培廢料制備動物飼料、育苗基質和有機肥)、“建行杯”第八屆黑龍江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1項(蘆薈提取物抑菌效果研究及蘆薈面包的研發)。
一方面,將科技創新融入教學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和研究興趣。另一方面,將科技創新融入教學環節,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升科研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由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用心學習、終身學習,教研室間、創新團隊成員間交互學習,協同創新,更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產業轉型升級和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的無縫對接,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精準度。
三、結論
制藥工程專業通過以產品為載體,科教融匯為途徑,開展系列教學改革,為師生將科研、教學、產業相結合提供了思路,并進一步深化了對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認識,以此來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雖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調實踐性、情境性和職業能力培養,并以任務、項目、工藝、產品等作為課程實現形式,但還僅僅處于實踐探索的初級階段。
今后將重點開發以產品為載體的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首先,注意產品選擇的典型性,使產品能整合和集中專業學習的主要技術知識,且在行業、企業生產中具有代表性,以保證技術知識學習的完整性;其次,進行產品生產過程分析,包括工藝流程、工作任務描述、技術技能要求、產品技術要求等,以保證課程學習的職業工作針對性;最后,根據產品生產過程,在考慮工作任務的聯系性、能力的遞增性的基礎上,重構課程的知識能力體系,開發知識、技能和態度相統一的課程內容,形成課程體系或課程方案,以保證技術知識內在的邏輯性和體系化。
參考文獻:
[1]楊梓櫻,鄧宏寶.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高校課程改革探究[J].職教論壇,2020(1):5662.
[2]石海燕,柳軍,李東婭.產教融合視角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探索[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9,18(2):4347.
[3]夏雯婷,周春林,周欣.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課程改革實踐研究:以《酒店市場營銷》課程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2428.
[4]吳建中.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視角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以《新媒體營銷》類理論實訓課程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6):134136.
[5]林淼.基于0BE理念的“專創融合”課程改革研究:以“社區工作與服務”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28):153155.
基金項目:2024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改革與實踐(GJB1424238);綏化學院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示范課階段性成果(kcsz2023015)
作者簡介:王斌(1980— ),女,漢族,吉林敦化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從事天然藥物質量評價研究及制藥工程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