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有組織科研是高校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的必然選擇,新時代新征程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牢牢把握“四個面向”開展有組織科研。本文以中醫藥高校堅持“四個面向”開展有組織科研路徑為研究內容,在分析現有科研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堅持“四個面向”推動中醫藥高校高水平開展有組織科研的必要性和重點實施路徑:價值理念明確,開展有組織科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守正創新詮釋內涵,攻克中醫藥關鍵難題;面向經濟主戰場,促進學研產醫藥深度融通,推進經典名方與名醫驗方的開發與轉化;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橫向交叉與縱向貫通,推進協同創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夯實基礎研究,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
關鍵詞:中醫藥高等教育;有組織科研;四個面向;實施路徑
2022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面深化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做出部署,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緊迫需求[1]。在這一系列重大部署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奮力攻關、不懈前行,我國科技事業碩果累累,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捷報頻傳,科技工作者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引領我國一批基礎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沿。“四個面向”對解決關鍵問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有重大意義。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以“創新引領 自立自強——打造高質量科技創新策源地”為主題,聚焦“四個面向”,號召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爭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貢獻力量。
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有組織科研取得了一定進展和成效但仍面臨一些挑戰,目前中醫藥高校學科融合程度不深,科技創新平臺定向攻關能力弱,產學研鏈條不暢通[2]。
服從服務國家大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提升中醫藥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高質量發展能力。但目前中醫藥高校在開展高水平有組織科研方面仍需進一步優化。本文總結了中醫藥高校科技創新現存問題,提出堅持“四個面向”高水平開展“有組織科研”的必要性和重點實施路徑,助力中醫藥高??萍紕撔伦粤⒆詮?。
一、高校有組織科研的現狀分析
高校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重要陣地,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培養了大批創新型人才,但隨著科技發展呈現學科交叉性和復雜性,科研人員開展以好奇心和興趣為導向的“自由探索”科研難以為繼[3]。目前中醫藥高??蒲兄饕嬖谝韵聠栴}。
(一)價值理念不夠明確
目前高校尚未完全承擔起有組織科研的主體角色,使命意識不足、缺少主動謀劃的意識,以往的科研活動多遵循自由探索模式,科研目標相對松散,科研人員選擇科研方向時往往以研究“興趣”為主,部分研究方向與國家重大戰略和市場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導致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推廣受到影響[4]。
(二)多學科交叉融合深度與廣度不足
中醫藥高校與人工智能、力學、工學、分子生物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度不足,多學科交叉融合不夠深入。高?,F有科研團隊、平臺及資源從屬于不同二級單位,科研人員散在各二級學院或科研平臺,機構邊界與學科壁壘使交叉融合度不夠,資源分配機制不夠合理,未實現平臺、項目等創新資源的有效集聚。
(三)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但科技成果轉化往往存在轉化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高風險等問題。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30%,與發達國家相差一倍,高??蒲谐晒D化率僅為10%。
(四)協同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當前高校的科研活動主要依賴于內部的二級學院和各自實驗平臺,缺乏與外部機構的溝通合作。需進一步提高市場化需求敏銳性,提升鏈接效率,加大“學研產醫藥”融合。
二、堅持“四個面向”是推動中醫藥高校高質量科研的時代抉擇
基礎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創,更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厘清關鍵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5]。這就要求高校有組織科研必須堅持使命導向,專注于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和面臨的重大挑戰。高校要自上而下主動謀劃,將國家重大需求和研究目標具體化,組建由戰略科學家牽頭、鼓勵校內外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的團隊;科研工作者要自下而上主動參與和融入有組織科研團隊中,用科研成果實現自身價值和承擔社會責任[6]。科學研究要由傳統孤立的“自由探索”轉變基于“四個面向”的“有組織科研”,是中醫藥高校實現科技進步自立自強的必經之路。
“有組織科研”要求強化頂層設計,推動協同創新,高校通過有組織科研提升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強化頂層布局,突出科研重點。中醫藥高校應堅持“四個面向”主動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持續推進“有組織科研”。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進中醫藥高?!坝薪M織科研”
我國科技在很多領域要逐漸從“并跑”轉向“領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醫藥高校需堅持“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并重,勇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引領中醫藥科技攻關。
(二)面向經濟主戰場是中醫藥高?!坝薪M織科研”的抓手
經濟發展對高??蒲谐晒D化的需求較強,高校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加深了與經濟市場的連接,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進行有組織科研,將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走完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促進“有組織科研”協同創新
堅持深度融合,橫向交叉與縱向貫通并舉。橫向交叉,除了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還要打破科研機構、學院等二級機構壁壘,整合科研資源、形成科研合力;縱向貫通,中醫藥高校圍繞產業鏈進行縱向延伸,推動創新鏈的深度拓展,以高校、科研機構、附屬醫院、附屬藥業為主體,構建了一個上下貫通、學研產醫藥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
(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中醫藥高?!坝薪M織科研”的重要使命
多年來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涌現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為人民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旨在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要求醫院加強科學研究、推動成果轉化,全面提升自主創新和技術攻關能力,全面服務人類健康[7],也體現了中醫藥高校與附屬醫院協同合作,共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有組織科研”的必要性,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中醫藥高校的重要使命。
三、中醫藥高等院校開展有組織科研的重點實施路徑
(一)價值理念明確,開展有組織科研
高校進行有組織科研應以使命為引領,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難關、應對重大挑戰。中醫藥類高校需自上而下主動布局,將國家的重大需求及研究目標細化落實,并構建由戰略科學家領銜、激勵校內及校外科研人員廣泛參與的科研團隊。同時,科研工作者應自下而上地積極投身并融入這些有組織的科研集體中,通過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實現個人價值,更肩負起科研責任。中醫藥高校通過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個面向”原則,推進“有組織科研”,打破傳統科研框架,提升科研實力,推動我國中醫藥領域科研水平邁向新高度,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守正創新詮釋內涵,攻克中醫藥關鍵難關
傳統中醫理論存在封閉性和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中醫學的快速發展步伐,當下中醫藥高等院校應守正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詮釋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提出的“癌毒”“瘀熱”等新型病機理論,國醫大師夏桂成教授提出的“調周”治療新理論均為中醫理論的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醫藥高校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加強中醫理論的原始創新,深入闡釋其科學內涵,進而提升中醫藥的科技創新能力,加速自主知識產權的形成與成果轉化。以中醫藥主干學科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為重心,持續提高提煉引領性議題和標識性概念的能力,整合優勢資源,進行戰略性、前瞻性的規劃,有重點、有選擇地確定科研攻關方向和布局,以突破中醫藥領域的發展瓶頸。
南京中醫藥大學在中藥飲片質量識別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從物理特征、化學特征、生物特征三個維度出發,選擇性應用了性狀電子檢測、微性狀識別、顯微成像數字化、近紅外光譜、拉曼光譜、DNA條形碼、生物效應評價等11種關鍵技術,建立了中藥飲片整體性與專屬性的質量評價技術標準;還開展了中藥飲片質量數字化識別技術的研究,通過數字化手段對中藥飲片的生產過程控制、性狀、真偽、炮制工藝及優劣進行多元質量識別,解析了中藥飲片質量識別的關鍵要素,并建立了5種中藥飲片質量數字化識別關鍵技術。這些成果不僅實現了中藥飲片炮制過程中的質量數字化評價與監控,還實現了飲片顏色、氣味等性狀與質量的快速檢測,以及飲片真偽優劣的數字化快速鑒別和不同炮制工藝生產樣品質量的快速識別,有力推動了中醫藥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面向經濟主戰場,促進學研產醫藥深度融通,推進經典名方與名醫驗方的開發與轉化
面向經濟主戰場,促進學研產醫藥全方位融通。南京中醫藥大學與江蘇某公司聯合建設“現代中藥產業產教融合基地”,聚焦中藥產業發展需求,創新校企融通機制。落實產教融合、科教協同,構建學研產醫藥全方位融通,推動校企聯合培養創新人才、共建研發創新載體、強化科研協作。針對中藥企業發展需求,開展中藥配方顆粒制備關鍵共性技術及質量標準研究。開展有組織科研過程中,扎實落實協調高校、附屬藥業、附屬醫院;走好科技轉化“最后一公里”,面向經濟主戰場共同研發推動經濟發展。
同時,面向經濟主戰場充分利用附屬醫院資源深入挖掘發揮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的學術優勢,系統性地開展對經典名方和名醫驗方的臨床循證醫學研究并通過聚焦于藥效物質基礎、質量一致性和穩定性等關鍵技術,構建了中醫藥開發共性關鍵技術平臺,致力于開發出既基于原方又超越原方的創新中藥產品;圍繞常見多發病,開發出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中成藥制劑,同步致力于成果轉化和專利開發,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提升經濟效益同時更好地服務人民健康。
(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橫向交叉與縱向貫通,推進協同創新
堅持深度融合,橫向交叉與縱向貫通并舉。中醫藥高校應構建橫向交叉融合、縱向貫通的“有組織科研”體系。橫向交叉,打破學科、機構壁壘,通過整合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形成科研合力,推進協同創新;同時縱向貫通,以高校、科研機構、附屬醫院、附屬藥業為主體構建了一個上下貫通、學研產醫藥深度融合體系,實現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有效轉化和貫通,為中醫藥事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醫藥高校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建設學科交叉中心,打造交叉學科發展新高地。其一,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計算化學、化學生物學等新興學科與中醫藥的融合創新,聚焦研究中醫藥功效的生物學基礎預測與確證,推動功效物質的發現從小分子、單路徑向廣類別、多模式轉變,開發適宜中藥復雜科學的解析技術,創新中藥功效的生物學基礎及其物質基礎的研究范式。其二,打破機構壁壘,跨各二級學院、科研機構、實驗平臺交叉共享。依托中醫藥主干學科優勢,聚焦中醫中藥學科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大力開展“中醫藥+”“+中醫藥”的交叉研究,推動各二級學院、科研機構、實驗平臺交叉融合。其三,與附屬醫院、附屬藥企、兄弟院校交叉創新渠道搭建交叉創新平臺,成立校級交叉創新研究院交叉創新以解決中醫藥發展難題、詮釋中醫藥現代科學原理,不斷探索新知和開拓前沿,推動科技進步。
(五)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夯實基礎研究,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針對中藥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功效物質不明確、作用機制不清晰等瓶頸問題,中醫藥高校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和科研范式的革新來尋找解決之道,為研發適合中國人體質的“中國藥”奠定堅實基礎。強化基礎研究的核心地位是培育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關鍵,這些成果往往植根于深厚的基礎研究。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倡導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結合,鼓勵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深入詮釋中醫藥理論的精髓,進一步優化藥物的活性和成藥性,研制出療效確切、作用機制獨特且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創新藥或現代中藥,以滿足中國人民的健康需求,提升國民健康水平。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獨特優勢,構建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疑難重癥的診療能力,努力打造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圍繞中國慢性病防治的長期規劃,我們將以中醫治未病理念為指導,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腎病、胃癌、炎癥性腸病等傳統優勢病種開展深入的臨床與機制研究,提升重大疾病的診療技術與水平,解決困擾人民健康的難題,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結語
目前中醫藥高校進行有組織科研價值理念不明確,高??蒲猩形茨軜淞⑹姑庾R全力推進有組織科研;多學科交叉融合深度與廣度不足,中醫藥高等院校在與人工智能、力學、工學、分子生物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度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協同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當前高校的科研活動主要依賴于內部的二級學院和各自實驗平臺,缺乏與外部機構的溝通合作。
中醫藥高校應堅持“四個面向”高水平開展“有組織科研”,通過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個面向”原則,推進“有組織科研”,打破傳統科研框架,提升科研實力,推動我國中醫藥領域科研水平邁向新高度,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守正創新詮釋內涵,攻克中醫藥關鍵難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詮釋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整合優勢資源,進行戰略性、前瞻性的規劃,有重點、有選擇地確定科研攻關方向和布局,以突破中醫藥領域的發展瓶頸;面向經濟主戰場,促進學研產醫藥深度融通,推進經典名方與名醫驗方的開發與轉化,充分利用附屬醫院、附屬藥業資源開發出既基于原方又超越原方的創新中藥產品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中成藥制劑,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提升經濟效益同時更好地服務人民健康;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橫向交叉與縱向貫通,推進協同創新,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計算化學、化學生物學等新興學科與中醫藥的融合創新,打破機構壁壘,跨各二級學院、科研機構、實驗平臺交叉共享;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夯實基礎研究,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獨特優勢,構建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疑難重癥的診療能力,提升重大疾病的診療技術與水平,解決困擾人民健康的難題,推動中醫藥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立雨,朱白雪,高冬祺.高校有組織科研:內涵、難點堵點與化解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4,41(16):150152.
[2]曹原,孔菲,張小奕,等.醫藥衛生領域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的思考[J].中國工程科學,2023,25(5):7280.
[3]吳正剛,劉宇奇.基于“四個面向”的高?!坝薪M織科研”研究:“有組織科研”范式構建[J/OL].科技進步與對策,111[202507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31219.0949.002.html.
[4]章小衛.地方綜合性大學實施有組織科研的路徑和對策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17):6568.
[5]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普通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2[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2.
[6]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求是,2022(9):45.
[7]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強化信息化支撐作用[J].醫學信息學雜志,2021,42(6):95.
基金項目: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NZYJG2022001);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項目編號:JGKT24_B028);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項目編號:JGKT22_B025);江蘇省科技智庫計劃(調研課題)(項目編號:JSKXKT2024041);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NZYJG2022008)
作者簡介:王佳(1985— ),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中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