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醫科理念的深入推廣和醫學教育模式的不斷創新,醫學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組織學與胚胎學”作為醫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且難度較大的核心基礎課程,其教學改革應順應新醫科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教學現狀,旨在探討在新醫科背景下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策略,對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教學方法進行革新、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和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探索,以期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具備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新醫科;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4;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promotion of new medical concepts and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models,med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s the fundamental and difficult core courses in the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hould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medicine.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arge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cin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It aim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and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e medical talent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practical ability,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new medical science;histology and embryology;teaching reform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醫學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組織學與胚胎學”(以下簡稱“組胚學”)作為醫學生的基礎必修課程,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醫學課程的理解和應用。在新醫科背景下,醫學教育應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然而,當前組胚學課程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陳舊、實踐教學不足,亟待進行改革。本文將對新醫科背景下組胚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進行探索,以期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并為醫學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1 當前組胚學教學現狀
首先,教學內容上,目前組胚學的教學內容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于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部分則顯得較為薄弱。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降低了學生對組胚學的興趣,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和應用價值。其次,教學內容陳舊,缺乏與現代醫學科技的融合。當前組胚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傳統的講授式,缺乏創新性和互動性[1]。再次,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機會,這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部分教師缺乏臨床經驗和專業知識更新,難以適應新醫科背景下的教學需求。最后,當前組胚學的評價體系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則缺乏足夠的關注,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綜上所述,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入手,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和完善,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而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
2 教學內容的優化
2.1 引入前沿知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組胚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為了使學生能夠跟上學科發展的步伐,教師應及時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識引入課堂。通過講座、研討會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拓寬學術視野。
2.2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課程并強化交叉學科融合
打破傳統學科間的界限,將組胚學的內容按照人體器官系統進行整合,使課程結構更加科學合理。這種整合方式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更好地理解人體各器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2]。組胚學與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存在密切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與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人體的微細結構及其功能。例如,在講解血細胞、結締組織等內容時,可結合病理學、生理學知識進行講解,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2.3 利用人工智能優化教學內容
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了醫學教育的變革,加速了知識的跨領域融合發展,改變了知識生產的方式和傳授途徑,同時也改變了醫學者的思維方式。多名院士指出應以科技賦能高等教育,以人工智能重構學生素養塑造模式[3]。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此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構建組胚學的知識圖譜,將課程中的核心概念、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基于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成績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偏好,從而為其推薦個性化的學習資源。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構建虛擬實驗室,這種模擬環境可以提供場景和數據的實時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組胚學的基本實驗步驟(見圖1)。
3 教學方法的革新
3.1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增加實驗教學的比重,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通過實驗課,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到人體的微細結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實驗課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例如,在胚胎學實驗中,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小鼠胚胎的發育過程,了解胚胎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3.2 多元化教學方式
采用問題導向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通過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者引出相關案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甲狀腺過程中,可以提出“為什么會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提供良好基礎。
應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雨課堂、虛擬仿真系統、微課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均可明顯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可以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靈活的學習時間,線下教學則能夠加強師生互動和實踐操作。通過混合式教學,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教學效果。翻轉課堂模式將傳統課堂中的講授環節移至課外,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創新思維等能力[4]。小組合作學習則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上述方法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利用胚胎學虛擬仿真系統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考試成績[5]。此外與傳統教學相比,微課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學習效率[6]。一項研究利用問卷調查、切片考核和理論考核三個方面進行效果評價,均發現與傳統教學相比,利用雨課堂更加適用于組織學實驗課程教學,可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7]。河北醫科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單純文字聯合習題相比,圖文結合習題配合教學視頻中的微課視頻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并可更好地加強組胚學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的聯系[8]。采用多教師組合式教學,由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聯合執教,將各自的科研成果和教學經驗引入課堂,豐富教學內容。此外,還可以吸收校外學術界的優秀人才作為兼職導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術指導和實踐機會。而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教學活動,甄選與研究生研究方向相關的教學內容,以教學相長式專題講座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學生將更加主動深入學習專業知識[9]。以上多元化教學方式聯合應用將有助于培養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個性化、精英化的醫學生(見圖2)。
4 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
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通過課堂互動、作業反饋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同時,建立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改變以往單一的閉卷考試評價方式,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可以將平時作業、階段測驗、小組討論、實驗操作等納入考核范圍,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還可以設置綜合性測試,測試內容應涵蓋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及綜合運用能力等多個方面,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測試結果可作為教學反饋的重要依據,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多元化考核體系將為組胚學課程提供有益經驗[10]。陜西中醫藥大學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近90%的學生同意形成性評價的考核方式沒有增加學習負擔,并且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通過反饋有效促進教學效果[11]。
5 課程思政的實施
在組胚學的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傳授相結合。例如,在講解血液系統時,可以引入無償獻血的知識和法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而在講解內分泌系統胰島素的時候,可以列舉中國科學家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將科學家精神、醫學倫理、人文關懷等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12]。
采用視頻導入、討論法、案例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可以播放與課程相關的紀錄片或短片,引導學生思考醫學倫理、職業道德等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課程思政融入組胚學教學中,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結語
在新醫科背景下,組胚學的教學改革是提升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優化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法和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措施,可以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具備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同時,加強課程思政的實施,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精神。未來,教師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醫學教育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CARNEIRO B D,POZZA D H,TAVARES I.Perceptions of medical students towards the role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during curricular review[J].BMC Med Educ,2023,23(1):74.
[2]李靜,吳宏,王亞平,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構建及實踐體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12):17871788+1792.
[3]本刊編輯部.九位院士、校長談“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會議綜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3(3):115.
[4]艾慶燕,趙豫鳳,王艷梅,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7,26(6):612615.
[5]魏金花,馮瀟,李臻.胚胎學虛擬仿真系統的教學效果評價[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24,33(1):99102.
[6]王麗,李忠浩,秦睿玲,等.微課教學模式在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1(18):140143.
[7]高杰,胡蓉,李紅,等.雨課堂在醫學組織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解剖學報,2019,50(5):667671.
[8]張金平,田洋洋,邵素霞,等.圖文結合習題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24,33(2):196200.
[9]任艷萍,檀軍,陸祥,等.教學相長式專題講座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研究生課程中的改革探索[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23,32(5):536538.
[10]高杰,丁玲,胡蓉,等.多元化考核體系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C]//中國解剖學會(CHINESE SOCIETY FOR ANATOMICAL SCIENCES).中國解剖學會2019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昆明:中國解剖學會2019年年會,2019:228.
[11]李娜,李濤,范妤,等.基于優考試系統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23,32(6):642648.
[12]莫艷秀,李梁政,徐歐歐,等.基于新醫科融合課程思政在“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24,26(1):5660.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2023QN080 08);赤峰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S202310138035)
作者簡介:李秀丹(1991— ),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發病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