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研究生的教學模式正面臨重大轉型,傳統的“產學研”教學模式難以培養出快速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能充分體現政府導向,也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對此,本文提出了“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教學模式,建立了涵蓋政府、產業界、學術界、研究機構及用戶五個實體的體系,形成了一個更加緊密、高效的多元協同教學網絡。該模式通過強化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企業的市場驅動作用及用戶的反饋優化作用,全面提升教學模式的適應性與實效性。本文通過分析傳統“產學研”教學模式的不足,凸顯“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教學模式的優勢,為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參考價值。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政產學研用;教學模式;多元協同
Abstract:The teaching mod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s facing a major transformation,an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teaching mode is unable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can quickly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cannot reflect the government's orientation and the needs of users.This paper proposes the \"governmentindustryacademiaresearchapplication\"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which establishes a system covering five entities,namely,government,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sers,to form a closer and more efficient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network.The model enhances the adap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methods b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policy guidance,the marketdriven role of enterprises,and the feedback optimization function of users.By compar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teaching mode and reflect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governmentindustryacademiaresearchapplication\" multivariate synergistic teaching mode,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form of th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graduate education;governmentindustryacademiaresearchapplication;teaching mode;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研究生教育事關高素質人才與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是促進我國經濟、文化發展與社會前進的重要因素。研究生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的頂層,對國家的教育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這個層面上,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高級人才的重任。隨著高校辦學理念的變化,原側重于教學的高校正處于兼顧教學與研究的綜合型高校的演變進程中。這類高校強調以教學為核心,以科研為動力,將教學與社會服務融合,旨在培養具有實用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未來人才培養策略,強調“產學研”協同育人,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平臺、開展教育合作、共同實施關鍵項目等方式,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實行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建立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高層次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推廣“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而“產學研”教學模式缺乏政府的政策驅動和激勵機制以及缺乏最終用戶對研發方向的指導,難以滿足當下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需求,難以保證研究成果的市場適用性和實用價值。故提出增加政府以及用戶的“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教學模式。政府的參與為整個協同合作提供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和財政支持,促進了科研資金的投入,降低了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風險,同時提供了項目合作的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等方法。用戶的直接參與能夠確保研究和開發工作更貼近市場需求和用戶期望,從而提高技術的實用性和商業化潛力。這種從需求出發的研發模式能夠有效縮短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的周期,提高研究的目標性和實效性。
引入政府和用戶的“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教學模式,是培養能夠迅速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政府的積極參與確保了研究與國家宏觀政策導向和社會實際需求的高度一致性;用戶的直接反饋,有助于科研成果更加精準地服務于社會,顯著增強了研究成果的社會認可度和市場滲透力。這一模式通過“政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為高校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它不僅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而且為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1 “政產學研用”的概念及體系構建
1.1 “政產學研用”的概念
“政產學研用”作為一種前沿的多元協同教學模式,深度融合了政府引導、企業生產、學術研究、科研以及實際需求應用等多個維度,構建了一個全面且緊密的合作網絡。這一模式不僅關注從初創到成熟市場的各個環節,還著重強調創新環境與最終用戶反饋之間的整合與互動,確保了人才培養鏈條的完整性和高效性。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創新模式的不斷演進,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框架升級為“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教學模式,絕非字面上的簡單擴充,它標志著教學模式邁入新時代,對政府角色定位、政策引導以及用戶驅動型創新機制提出了更為嚴苛且精細化的要求,旨在通過多方資源的優化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進程。
“政”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政府在這一模式中主要負責提供政策支持、財政資助,制定法律法規,以及創造有利于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的環境。政府還通過設定行業標準和政策,來調整研究方向和市場需求,確保資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產”指各類企業,包括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和初創公司,是技術創新的直接受益者,提供現實問題和市場動態。企業通過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可以加快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服務,增強企業競爭力。
“學”指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包括大學和學院,是知識和技術創新的源泉,提供理論基礎和最新科研成果。高校通過教育培養專業人才,通過科研探索新知識,進而推動科技前沿的發展。
“研”包括國家實驗室、研究所以及專業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專注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創新技術和方法,支撐“產”“學”的技術需求和新產品開發。研究機構幫助解決高新技術中的難題,是連接理論與市場應用的重要橋梁。
“用”代表用戶或用人單位,包括研究生、其他企業,甚至政府自身,提供反饋信息,是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的動力來源。用戶的參與能確保研究和產品開發更加貼合市場需求,提高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實用性。
1.2 “政產學研用”的體系構建
“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教學模式在各部門協同培養過程中落地實施,通過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戶的共同參與和多方協作,整合各方資源優勢,構建合作教育的長效機制,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產業鏈,營造更好的育人環境,最終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教學模式體系如圖1所示。政府為人才培養提供資源、政策和激勵;企業為人才培養提供校外實踐基地、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同時與學校之間實現資源共享;高校為人才培養提供專業師資,注重思政元素融合與考核體系改革;科研院所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機會、設立包干獎勵機制并對接科研項目;用人單位為學生提供工作崗位、創新培養體系并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2 基于“政產學研用”的教學模式改革
2.1 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1)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主導型培養體系導致實踐能力斷層,學生面臨“知識轉化難”與“職場適應慢”雙重挑戰,實習資源稀缺加劇產學銜接障礙。
(2)市場需求適應不足。課程迭代速度落后技術變革周期,產生“教育供給—產業需求”結構性錯配,部分專業陷入“培養即過剩”的就業困境。
(3)創新能力培養不足。傳統灌輸式教學抑制批判性思維,學科壁壘阻礙復合型能力建構,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系統思維培養不足。
(4)資源利用效率低。重點領域資源集聚與普惠性資源短缺并存,高價值設備形成“使用孤島”,制約整體科研效能提升。
(5)人才培養單一化。學術導向單一化與產業參與不足形成惡性循環,職業發展呈現“學術界內卷—產業界失聯”雙向脫鉤局面。
2.2 基于“政產學研用”的改進方法
(1)創造實踐與實習機會。一是定制實習計劃:與行業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定制的實習機會,實習直接關聯學生的專業和研究方向,實習期間的表現和成果可作為學位論文的一部分。二是采用案例教學法:將真實業界案例引入課程學習,通過分析、討論和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三是加強技能培訓:提供與行業相關的技能培訓工作坊,如軟件使用、數據分析、項目管理等。
(2)建立反饋和調整機制。一是定期進行評估與反饋:建立定期評估機制,讓行業專家和用人單位對教學內容、課程結構和研究方向給予反饋,以調整和優化教育計劃。二是對畢業生進行追蹤:追蹤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情況,分析教育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據此調整教育策略。三是定期進行需求調查:通過與行業協會和企業合作,定期進行技能需求調查,確保教育內容與行業需求同步更新。
(3)搭建跨學科學習平臺。一是開設跨學科課程:如將計算機科學和生物技術、人工智能與法律等結合,促進學生從多學科角度理解和解決問題。二是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學院,針對復雜的科學問題或技術挑戰進行研究。三是定期舉辦聯合研討會和講座: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行業發展趨勢,激發創新思維。
(4)提供政策支持和加強資源整合。一是提供資金援助和稅收優惠:政府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研究生主持項目,同時為參與合作的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稅收優惠。二是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包括實驗設備、實驗室空間和數據庫等,讓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夠訪問和利用這些資源。三是設立創新孵化器:政府或大學內部設立創新孵化器,支持學生和教師將創新想法轉化為實際項目和初創公司。
(5)加強“政產學研用”合作。一是搭建合作框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確保企業、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學校和用人單位在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持續合作。二是推動項目聯合研發:設立由企業資助的研究項目,讓研究生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研發活動中,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企業技術人員可參與到學術研究中,提供實戰經驗和技術支持。三是共同設計課程:企業專家和學術教授共同開發課程內容,確保教學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際應用價值,如開設新興技術的應用課程、企業管理實務等。
結語
為了培養能夠靈活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與經濟需求的高素質研究生,采用“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單位”的多元協同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強調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密切互動與協調,通過共享資源,共同構建一個多方深度參與的育人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政府發揮著政策引導和支持的作用,企業為研究生提供實踐平臺與真實項目經驗,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改革人才培養計劃、增加創新實踐機會,用人單位對人才能力進行評估,并給予反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積極改革培養計劃,增設創新創業實踐環節,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實踐技能,使其更加符合企業與社會的實際需求。通過實施“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教學模式,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市場導向型人才,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運林,郭紹青,劉繁華,等.電化教育實踐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機制[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3):59+17.
[2]王成斌.政產學研用一體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J].中國高等教育,2023(5):1013.
[3]陳萌.“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7):154155.
[4]曾丹琳.“產學研”背景下的中學創新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2(4):107.
[5]廖霄梅,魏鋒.研究生教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6(18):3133.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慶高校機械類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協同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JG233105);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四鏈融合’視域下普通本科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K24YG2080204)
作者簡介:何坤(1990— ),男,漢族,四川南充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精密磨削技術及裝備、智能數控技術與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