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期臨床理論教學中發現,傳統教學模式具有明顯不足,單一線下“臨床病理學”教學模式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中醫院校教學任務,“一點二線,三導三合”是一種圍繞知識點并通過線上線下兩條途徑實施教學,將問題、案例、情景導入教學內容,強調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學科前沿整合;課程前后、基礎和臨床學科知識融合;思想品德與專業能力綜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表明,課堂與網絡平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能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途徑,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應用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病理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一點二線;三導三合;臨床病理學;教學模式
臨床病理學是病理學的一個大分支,也稱診斷病理學,為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1]。課程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因素,課程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呈正相關[2]。從前期臨床理論教學中發現,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雖然重視知識的完整性,但是,目前在我國的教學資源現狀中,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等問題[3]。
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以培養學生專業成長和崗位勝任能力為目標,將現代教育理念和技術與病理學課程建設結合,優化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理論、技能、素質的培養方案進行創新和實踐,形成臨床病理學“一點二線,三導三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以激發興趣、展示能力、團隊協作、實踐技能培養為導向的第二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構建三全育人的“臨床病理學”課程教學體系。
1 “一點二線,三導三合”課堂教學法簡介
1.1 一點二線
“一點”:圍繞知識點,即針對不同課程及人才特點設立培養目標,從整體上布局思政元素融入的切入點、切入方法和切入途徑,與理論、技能、素質的培養相結合,制訂教學大綱和實施方案。
“二線”:線上和線下兩條路徑,把握線上和線下兩條教學主線,線上以自主學習、資源建設和交流討論為主,融入醫學代表人物,介紹和弘揚醫學人文,特別注意教學互動、考核評價等環節,引入正能量,將誠信、態度等列入獎懲范疇[4]。線下不僅需要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注重課后創新實踐,同時設立教學負責人,全程參與教學過程,建立與學生密切溝通的橋梁,把握學生思想動態[5]。
1.2 三導三合
“三導”:問題、案例、情境導入,兼具創新性。“三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及學科發展前沿的融合,臨床與基礎多學科知識的整合,思想品德、能力素養的綜合,實現學習效能的高階性。其中思政內容的整合由教研室通過集體備課明確思政內容類型和導入方式。
“三導三合”:即以問題、案例、情景導入教學內容,關注課程內容中疾病或器官、表觀與微觀的整合;強調學科前沿及科研進展與課程的融合;凸顯思想品德與能力素養的綜合。
1.2.1 導入內容和方式
針對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課程思政設計,情景再現導入社會事件并討論以下問題:如何應對病毒的傳播?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該有怎樣的表現?
1.2.2 融入途徑與類型
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勸導學生成為一個感恩社會,充滿愛、傳播愛、奉獻愛的新時代醫學生。類似的途徑有歷史先進人物、PBL教學、經典案例、情景還原、平凡身邊故事、真實數據等結合課程思政等。
1.2.3 開辟第二課堂
體現“三全育人”醫學專業課程學習階段:實習實踐和課程外的學習是病理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專門的教師指導小組,建立和運行保障機制,通過網絡、知識競賽、專業興趣小組等多種途徑,深入滲透正確的思想和價值。
2 基于“一點二線,三導三合”課程重構與實施
2.1 重塑教學目標
2.1.1 價值目標
態度:學生是否提前預習、按時完成作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是否按要求完成平臺上的積分。素養:結合課程內容,在講授過程中體現思政元素。(1)醫學生首先要有扎實的知識理論基礎:掌握嫻熟的專業技能,理論聯系實際;做有高尚情懷的醫生,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彰顯人文關懷。(2)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從現象與本質,從臨床發現的癥狀、體征等現象入手進行探索分析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培養尋求真理的職業探索精神。(3)培養社會責任: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團隊精神、熱愛醫療工作的奉獻精神,要做有擔當、有素養的醫學生。(4)感恩教育:向遺體捐獻者的大愛致敬和生命教育。
2.1.2 知識目標
記憶疾病的病變特點;理解發病機制;運用大體病變特點與病理鏡下改變之間聯系,推測臨床病理聯系和治療不當時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分析臨床病理聯系;歸納總結分析知識點,比較異同點,各種疾病的臨床病理聯系和并發癥,關注學科前沿、臨床治療與轉歸。
2.1.3 能力目標
課前布置預習題目,課中導入案例,學生從臨床醫生視角出發,探討導致患者出現臨床癥狀、體征等現象的根本原因,在尋求的過程中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并進行鑒別,而給予最終的診斷。教師和學生互動,線上平臺實時測試評價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程度,再進行知識點總結分析,建立學生的臨床病理思維模式;在學習病理改變時,學會關聯解剖、組胚及臨床癥狀、體征等知識,融會貫通;課后學會用思維導圖、表格等方法總結、歸納知識要點;學科前沿:課前、課后查閱文獻資料,掌握學科發展動態及知識拓展。
2.2 形式新起來
首先,模式和理念創新。將“一點二線,三導三合”的教學模式及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實現教書育人的理念。其次,機制創新。教師全程參與學生學習過程促進交流和溝通,第二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思政元素全程體現。最后,評價創新。學生評價不再局限于理論測試,構建包括知識考核、能力測評、綜合素養在內的學習過程、表現及效果的形成性評價體系[67]。
2.3 學生思維動起來
2.3.1 課前階段
課前將收集整理學科優秀代表人物、典型事件和案例、傳統文化精髓,與病理課程教學有機融合,以導入、內涵、融合的方式形成案例庫,制作教案和課程思政范例,將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8]。
2.3.2 課中階段
2.3.2.1 案例導入
引入案例,例如介紹某病例的概念、病因、發病機制、好發年齡等,課中學生發言,回答問題,同學補充,教師點評。植入馬哲原理:如探討外因與內因的關系等問題。
2.3.2.2 臨床病理聯系、病理改變以及并發癥、鑒別診斷等知識拓展
以臨床癥狀和體征設計問題,建立職業責任感和科學探索精神,遵循馬哲原理,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索,在病理特點中尋求真相,從現象到本質,鍛煉學生臨床病理思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病例引發學生思考,師生互動,設計醫患溝通問題,滲透人文關懷,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意識,做有情懷的醫生。
2.3.2.3 情景案例導入及加入問題討論
帶入當今社會現象,引發學生對生命、規則道德、社會責任感、愛與感恩的思考。學生可自行組織討論,加深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升學生思維敏捷度,同時加強學生知識輸出的能力。
2.3.3 課后階段
課后引出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標本取材及處理、機制圖及思維導圖繪制[9]等數個項目的競賽,促使學生感恩社會、敬畏生命,加強提升醫學生的使命感,同時提升醫學生的專業素養,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統籌概括和歸納總結的能力[10]。
3 “一點二線,三導三合”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臨床病理學”課程中的效果分析
以下內容是對2018—2023年的教學模式、學生平均成績、后臺數據以及教學效果的對比。
該課程考核方式改變了以往單一卷面考試的評價方法,構建知識考核、能力測評、綜合素養在內的學習過程、學習表現、學習效果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使對學生的考核方法更加全面。
結語
“一點二線,三導三合”混合式教學模式遵從“十三五”規劃理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為中心的高質量教學課堂,創新教學目標和形式[11],解決了傳統病理教學手段單一、理論實踐不融合、評價單一等痛點問題,為高等院校培養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實踐證明,課題組采用“一點二線,三導三合”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病理學教學工作,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了病理學教學質量,促進高等人才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黃玉芳.病理學[M].10版.北京:全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2]劉淑艷,李玉,歐師琪.新農科背景下基于FDQM標準的在線課程重構與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2021(5):1319.
[3]賈靜,石新蘭,李玉廣,等.創新BOPPPS教學模式在臨床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22,24(6):390393.
[4]鄭錦花,茹澤園,魏亞敏,等.課程思政有機融入病理學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3):3940.
[5]陳斯雯.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1(35):68.
[6]王荷芳,孔德明.儀器分析課程有效教學之有效測評及反饋[J].大學化學,2020,35(12):127131.
[7]周建芳,李光軍,梁超平.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形成性評價方案設計與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9(20):5053.
[8]韓懷欽,吳玉章,吳艷波,等.在線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在寧夏醫科大學的實踐與探索[J].醫學教育管理,2020,6(6):519522,531.
[9]王玨,胡麗麗,吳娜,等.思維導圖模型在分子生物學教學環節中的應用[J].生物工程學報,2021,37(12):44464454.
[10]劉晉芳,周儒奎,徐紅娟,等.多種思維導圖模型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23,25(5):394398.
[11]吳笑偉,崔志博.基于VR技術的七位一體高職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0):2125.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GJB142 3460);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16G150)
作者簡介:仲麗麗(1979—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從事中醫藥抗腫瘤抗衰老研究。
*通信作者:劉宏(1978—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醫學博士,教授,從事中醫藥治療腦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