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題組結合環境工程專業實際,在產教融合視域下構建了“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對接新工科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需求,明確培養目標;以“重實踐、強技能、重應用、強創新”的原則,構建了教學新模式中豐富多彩的內容體系。以“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為例,進行了教學效果的分析,經過分析可知該課程的4個課程目標達成率均在78%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反哺科研,成果豐富。
關鍵詞:四位一體;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1 概述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首次提出了“產教融合”的概念;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中將產教融合提升至國家教育改革和人才開發的整體制度安排,自此產教融合邁入新階段[1]。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對于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提出了具體的建設方式,指明了發展方向和開放要求。2023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重在統籌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問題,推動產業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持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結構[2]。深化產教融合已經成為驅動應用型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是推進產教融合的關鍵。只有堅持以核心專業課程為載體,促進產教供需對接、資源轉化、價值交換和利益共享,把產業理念、產業技術、產業文化、產業力量融入課程建設,實現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服務創新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3]。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深化產教融合的實質是促進高校和企業異質性資源的優勢互補,通過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擴大就業創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4]。在新時代背景下,為滿足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課題組以環境工程專業核心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為例,積極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教學與產業需求相結合、課程教學與社會服務相結合、課程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課程教學與創新能力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遵循“重實踐、強技能、重應用、強創新”的原則,將企業需求、專業教育、人才培養和創新教育有機融合,構建“四位一體”課程教學新模式[5]。
2 環境工程專業產教融合現狀
首先,產教融合是一個雙向發力、雙向整合的過程。企業和高校都是產教融合的主體,只有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才能真正實現產教融合[6]。而現實中校企合作中始終存在學校一頭沉的狀況[7],應推動主體是高校的“校企合作”向雙向奔赴的“產教融合”轉變,讓企業實實在在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其次,“雙師型”師資隊伍稀缺,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壯大企業外聘教師、創新創業教師、企業特派員隊伍,以此完善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3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的地位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是環境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面向環境工程專業大三學生開設,也是其專業學生考研和考取相關執業資格證書的核心科目。其教學目標是結合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前沿,使學生掌握大氣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論、各種控制技術及典型設備的設計計算方法,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在實現課程知識、能力目標的基礎上,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大氣污染關乎全人類文明的發展,并愿意投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為區域發展和國家需求提供解決方案。以“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為例,探索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旨在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較好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以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充分發揮核心專業課的引領示范作用,其研究成果將為地方本科院校同類專業的產教融合課程建設提供經驗,助力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型課程建設新模式的建立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課題組通過實習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平臺、專業企業專家共享的合作形式,實現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從而構建“四位一體”教學新模式(見圖1)。
圖1 “四位一體”教學新模式實施路徑
4 “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構建的具體舉措
4.1 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工程實踐能力為根本”構建課程教學新目標
在新工科背景下,環保行業亟須培養既具有較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又能適應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人才[4]。面向產業需求,工科專業教育需重點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以環境工程專業核心專業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為例,課題組擬通過座談會、調查問卷等方式,面向行業和企業專家、用人單位及學生,多途徑調研行業和學生需求,分析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明確工程專業核心課教學模式在行業領域的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新需求,進而制定新的課程目標。整合“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的實踐環節,對實踐環節的教學目標、實踐任務和考核評價方式進行系統設計與優化,并按照產業需求,依據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要求進行分解。圍繞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工程專項能力→工程拓展能力→工程綜合能力”四個層次逐級遞進,進行總體設計,最終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4.2 “四位一體”教學新模式構建的內容體系
4.2.1 校企合作,共建高效實習實踐基地
依托河北省環境工程實驗示范中心、智慧環保產業學院,以實踐基地為載體,充分發揮學校的基礎教育優勢和企業的實踐應用優勢,通過“工程師進課堂”、案例研討、生產現場教學等形式,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專業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4.2.2 打造基于企業需求的省級創新課程,夯實實踐教學資源
依托河北省創新創業課程、河北省環境工程試驗示范中心,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多種工程案例為載體,協同打造河北省創新創業課程,為企業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支持。該課程內容在符合企業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原則。學校、企業協同發力,建設體現學科特色和亮點的省級創新課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做貢獻。
4.2.3 通過內培外引模式,加強師資團隊建設
基于學校開展的各項產教融合項目,引入具有扎實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和較強崗位技能的行業專家和高校名師,實現專業師資的共享共建,將以學校培養為主的單源師資模式,轉變為學校、企業、行業多方參與的師資共享共建格局。目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組有企業高級專家3人、高校名師1人、創新創業導師1人,共同參與課程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優選、課程案例庫資源建設和創新項目培育工作,校內教師均為“雙師型”教師。
4.2.4 融入注冊環保工程師培養制度,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培訓融合共通
融入注冊環保工程師與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師培養制度,分析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確定注冊環保工程師對應的專業核心能力模塊,實行證書與專業核心課程的融合互通;依照“知識輸入、技能輸出”原則,把企業需求融入課程資源建設、課程目標制定、課程設計、綜合實驗、畢業設計、創新項目等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全過程。
5 改革成效
5.1 課程目標達成,切實提升教學效果
通過產教融合視域下環境工程專業“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4個課程目標達成率均不低于78%。
5.2 教學反哺科研,助力成果產出
“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加強了校企產學研深度合作。3年來,課題組完成校級及以上教學改革項目10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5篇,授權發明專利3項,獲得省級及以上教學獎項5項。課題組組織了校級節能減排競賽,擇優推薦參加河北省節能減排競賽,獲得省級獎項10余項。另外,產學研深度合作為青年教師提供了實踐平臺,3年來選派河北省科技特派員30余人次,這不僅提升了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和社會服務能力,還引進科研資金100余萬元。
結語
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環境工程專業亟須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課題組從環境工程專業出發,將企業需求、專業教育、人才培養和創新教育四個方面有機融合,構建“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將企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相結合,創新教學內容和實施方式,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以適應企業的復合型用人需求,助力培養具備現代技術、兼具國際視野的技能型創新性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方益權,閆靜.關于完善我國產教融合制度建設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13120.
[2]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發改社會〔2023〕699號[EB/OL].(20230613).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306/t20230613_1357514.html.
[3]魯珍,李恩中,諶馥佳,等.基于案例的任務驅動混合式教學:以現代食品發酵技術課程為例[J].輕工科技,2021,37(9):162163,166.
[4]李旭,李佐.高職思政教育的思考與創新:基于特征重塑、現實困境與路徑探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26134.
[5]岑美,孫華,朱文豪.“產”與“教”四位一體融合的開放教育實踐教學模式構建[J].教育進展,2023,13(11):85928598.
[6]曹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與思考[J].天中學刊,2015,30(1):133138.
[7]黃鵬,王日華.產教融合引領應用型高校“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協同演化理論視角[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7(4):17,51.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產”與“教”四位一體融合的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2404001);河北省創新創業課程建設項目(CXCYKC 202309,CXCYKC202302);唐山學院一流課程建設項目(分析化學);唐山學院教研項目(G24393,CXCY202309);河北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唐山學院基于多維融合協同育人的環境類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與實踐(2025GJJG560)
作者簡介:孫秀君(1982— ),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