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風起恰少年》是一部反映少年成長與追夢的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大灣區小學生們在參加“逐夢新征程”活動中不斷成長、不斷發現中國之美的故事。本書以極具時代氣息的敘事為主線,為當下的教育教學實踐帶來啟示。
一、契合語文課程標準價值導向,回應多元素養的發展需求
從語文教育研究的專業視角來看,這本書無論是題材選取還是內容架構,都十分契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建構的價值導向,生動詮釋了語文課程教育理念。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的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求真創新的精神,本是抽象的概念,但在《大灣風起恰少年》中卻能看到這些抽象概念通過具體情節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故事。以成長勵志為核心題材,以飛速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為背景,書中的大灣區少年們展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創新的追求,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少年們用智慧面對挑戰,以創意去解決問題,一舉一動都展現出積極昂揚的精神風貌。
文化自信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所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本書中,處處體現了少年們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少年們用傳統技藝剪紙來制作板報、以“醒獅”為造型制作美食、參與戲曲表演、以歌聲紀念傳統節日……他們熱情參與到當代文化生活中,將對傳統文化的崇敬與傳承融入日常,使之成為踐行 “文化自信” 的時代注腳。閱讀少年們的故事,仿佛親歷一場文化浸潤之旅,于字里行間悄然喚醒內心深處的文化共鳴與價值認同。
當下教育領域,跨學科學習已然成為熱議話題,語文課程標準中更是將跨學科學習作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大灣風起恰少年》中,處處展現跨學科學習的情境:少年們制作醒獅糕點時,既動手實踐掌握勞動技能,又認真感悟傳統民俗文化精髓;在培育太空種子的過程里,少年們以觀察日記記錄種子的成長,又學習太空育種相關的生物科學知識,實現了科學知識、科學實踐和語文表達的融合;在慶祝端午這一傳統節日時,少年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溯源節日歷史,誦讀經典詩文,厚植家國情懷,實現了語文素養、歷史文化和愛國精神的深度融合。這些情節,為跨學科學習和教學呈現了鮮活范例,更讓我們看見:當語文課程打破學科壁壘,與文化傳承、科學探索相互融合后,孩子們的多元成長路徑。
二、具有時代特征的少年成長故事
書中的十六個故事,共同被 “逐夢新征程” 這一主線串聯。這些故事鮮活且真實,既呼應著大灣區建設的時代脈搏,又將少年的夢想與這個時代緊緊相連。書中的少年們研發電動小汽車、用無人機尋人,樂于動手,敢于創新;種植太空種子、拯救小象,做自然的探索者和守護者。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年們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機器人零件這個情節。我不禁感嘆:曾經只能夠在科學書插圖或實驗室里才能見到的場景,如今已成為少年們日常就能動手實踐的尋常事,成為少年們課間討論的話題——時代的風,正托舉著少年們的夢想。
閱讀本書時,我認為書中對于少年“成長”的塑造是非常立體的。比如擅長剪紙、美術,卻不擅長科創的李洋,最終在伙伴們的幫助下,運用自己的特長設計出了具有多種功能的“未來機器人”;從美國歸來的陳然然,與伙伴們一同體驗了豐富多樣的傳統技藝,將沿途見聞與感悟悉心記錄,匯成一本承載著個人與集體記憶的 “逐夢新征程” 手札。少年們的成長并不是某一維度的進步,而是不斷在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多重考驗中,實現了全方位的、真實的成長。
三、兼具時代教育意義與兒童文學審美價值的優秀讀本
兒童文學應契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將成長智慧以貼合兒童需求的方式傳遞給兒童。作為兒童文學作品,《大灣風起恰少年》既塑造了調皮可愛的少年群像,又通過一系列溫暖故事弘揚真善美的價值內核。書中以善良作為人類品質的底色,通過不同的主題故事刻畫人與人之間的美好互助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系,為兒童讀者構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文學世界,讓美好品德通過鮮活的故事得以傳遞。書中少年們的日常故事并非一帆風順,如初次制作醒獅酥的失敗,研發的“未來機器人”最終獲得的是三等獎而非桂冠,少年們的故事中處處充滿這些“小波折”。實際上,這些情節的一波三折賦予了故事真實底色,更反映出少年們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對于小讀者來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場潛移默化的成長啟迪之旅。書中的主角作為小讀者的同齡人,他們所展現出的面對生活的態度、解決問題的創新方式,以及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化的自信和喜愛……這些閃光的特質,將通過文字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一位又一位的小讀者。
閱讀《大灣風起恰少年》時,總會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真實感——書中的內容取材于生活和時事政治,讓人覺得書中的少年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當我讀到書中的少年們在晚上逛夜市感受煙火氣的情節,或是少年們到北京滑冰、看冬奧會直播的情節時,我不再是故事的旁觀者,而是作為故事的參與者置身于其中,隨著文字和少年們一同經歷了這段時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每一章的最后,都引用了一段《中國日報》的內容,且引用的內容和章節內容與主題密切相關。這種與時政的深度聯結,正是 “真實感” 的重要來源——書中的內容密切關聯時政,以小見大,以少年的成長和生活細節為切入點,將個體的故事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進程巧妙勾連。由此可見,這部兒童文學作品,是一部能夠引導兒童關心時政,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優秀讀本。
現在語文教學不僅是“說文解字”,更在于以文化人,以課程育人。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者,我認為這本書能讓學生們在字里行間觸碰人文的溫度,讓“學語文”和“學做人”同時發生。書中鮮活的成長敘事與鮮明的時代精神,是開展教學的頗佳素材,教師以文本為鏡,與學生和書中的角色相互觀照,引導學生在少年們的科創實踐中感悟創新思維,在文化傳承中觸摸文明的脈搏,在生態維護環境故事中樹立和培育學生個人責任意識。
實際上,《大灣風起恰少年》自身的教育意義早已超越語文的學科邊界,為我們帶來關于教育教學實踐的雙重啟示:
其一,教學應聚焦學生創新思維與文化自信的培育——鼓勵學生們勇于在生活中捕捉問題,主動將興趣特長與課堂知識相結合,像書中的大灣區少年一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全方面、多角度的成長,讓創新思維和文化自信在實踐中生根發芽。教師可引導學生制作屬于自己的“逐夢”手札,將自己參與科創實踐、文化傳承的經歷,轉化成可觸摸的成長印記。
其二,教師應聚焦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像書中的黃老師一樣,突破傳統課堂的空間限制,帶領學生到社會中參與生動實踐,使其在真實的體驗中收獲知識、發展素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下,教育教學發生的地點總是被局限在教室里,知識的傳遞依賴于書本和教師的講授。實際上,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中豐富多元的場景和資源,如科技工坊、非遺展館、生態基地等多元場景,已然成為一個個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多元素養的最佳課堂。當書本中的知識和生動的社會實踐相遇,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知識理解,在真實問題的探索與解決中錘煉能力,就能實現從 “被動接受” 到 “主動成長” 的跨越。
十六個主題鮮明的少年故事,既是少年們的成長印記,又是時代發展的生動縮影。讀過這本書后,我發現我們所探尋的“時代新人”的模樣,在這些故事中逐漸有了輪廓——我們期待的“時代新人”正如書中的少年們一樣,保持著對世界的敏感與行動的熱情,以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扎根傳統文化沃土,立于時代潮頭,在科技創新和實踐中探索未來,以行動詮釋新時代少年的責任與擔當。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