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的暑假,既給高中畢業生以更多閑暇,也讓一些準大學生萌生“改頭換面”步入高校的希冀。某醫美平臺數據顯示,每年6-8月未成年人醫美咨詢量環比增長超40%,雙眼皮、隆鼻、瘦臉等手術預約爆滿。面對年復一年且愈演愈烈的“暑假整容潮”,我們既要正視青少年追求美的心理訴求,更當警惕其“醫美”背后的身心健康風險與價值觀偏差。
醫美全稱為“醫療美容”,最初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或人體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現代整容術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傷殘士兵的面貌修復,后用于影響正常容貌的先天性疾病修復與祛除。但隨著“醫美”概念的廣泛流傳和人為放大,不少身體健康的正常人,也希冀通過這種手段來彌補自身某些缺憾,使自己變得更美或達成特定形象,甚至不惜承擔巨大安全風險。這顯然是一種誤讀和濫用。
就個人權利而論,成年人或可憑借“我的容貌我做主”的理由,讓別人對其整形美容行為無話可說。但未成年人身體尚未發育成熟,貿然整形美容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且極易適得其反,對后期身體發育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造成終身遺憾。有醫生表示,即便是相對成熟的高中畢業生,也未必適合做此類手術。做雙眼皮、打“瘦臉針”,其效果往往因人而異;整形外科醫生也認為,除非是有較明顯的外貌缺陷,否則對未成年人整形一般會勸退。
剖析高考后“醫美”熱潮成因,既有青少年對“美貌”認知的偏頗,也緣于其出于攀比跟風心態的隨波逐流,更有社交媒體不斷放大“顏值即正義”的輿論誤導。一些醫美機構出于商業利益考量、利用話術刺激消費和引領節奏,更成為推波助瀾的重要因素。受“顏值經濟”風潮裹挾,部分家長對未成年人整形持默許、支持態度,甚至將醫美視為“開學禮物”。家庭教育研究會調查顯示,65%的受訪家長認為“適度整容能增強孩子自信”,卻忽視了手術風險與心理依賴。
破解困局需多方聯手、合力矯治。首先要破除“容貌焦慮”,矯正“顏值至上”的扭曲審美觀,樹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容貌自信;家長應履行監護職責,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審美觀,力避“外貌焦慮”。其次,《未成年人保護法》應增設專項條款,明確禁止對未滿18周歲人群實施非必要整形手術。將違規從業者納入信用黑名單,對縱容未成年人整形的監護人追究連帶責任。最后,監管部門要嚴查醫美機構違規營銷,過濾各類宣揚“容貌焦慮”的廣告宣傳,建立未成年人整形分級管理制度。
青春無需被定義,美麗不該有模板。只有讓法律劃出紅線,教育培育慧眼,社會涵養清風,方能終結畸形的“顏值競賽”。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