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清晨,飽受胃癌折磨的爺爺離開了我們,終年76歲。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尋夢環游記》中的亡靈這樣說道。是啊,爺爺在世時,我和他遠隔千里,而此時,更是陰陽兩地。我能做的,便是以文字的方式,讓這個倔強而平凡的生命能夠在這塵世間留下小小的足跡。
更重要的是,借著書寫,我也窺見了一個平凡生命追尋意義的一生。
一
爺爺的一生,是犟人的一生。
爺爺出生于1946年5月,福建仙游人。因為家中窮困,身為長子的他初中輟學后便回家務農了。后來,他拜一個打鐵匠為師,學了幾年手藝。當時正值招兵,爺爺懷著報效祖國的熱血應征入伍。18歲復員后,爺爺憑著手藝被分配到化工廠,成了一個機械工人。之后和奶奶完婚,但也從此開始分居:奶奶在老家務農、代課,而爺爺則在化工廠里三班倒。唯一的交流,就是那一封封長長的家書。直到1977年,奶奶才有機會帶著孩子去看望爺爺。為了安置妻兒,爺爺在鐵道旁自己搭建了一間簡單的屋子,一家人也最終有了落腳處。
彼時,爺爺的月薪只有33元,但不服輸的性格和一家五口的巨大開銷,讓他開始琢磨怎樣額外生財。為此,爺爺在數年間跑遍新華書店,買了大量書籍,在下班時間自學鉆研各種技術,再憑這些本事給周圍的居民修修補補,攬活賺錢,家境逐漸好轉。
爺爺的犟也深刻影響了爸爸和叔叔。及至成年,他們也參加了家電維修的培訓班,爸爸后來順勢轉向了手機產業,并以手機通訊為生,在異鄉白手起家,開辟出了一片天地。而多年后的我,憑著骨子里的犟,竟也一路考學到了福州、北京,在滬工作。奶奶說,我像極了爺爺。
1999年,爺爺退休返鄉。祖上留下的老房子已經風雨飄搖。他掏出積蓄,加上兒女的資助,在村中央蓋了新房。一年又一年,房子從一層到三層,從泥地到石磚,從木門到不銹鋼防盜門,一磚一瓦,都浸透了爺爺的汗水。
即便退休,爺爺也沒閑著,搭工棚為村里人修補焊接,過年喜事磨米面做白果紅團,在后院養豬和雞鴨……家里一度人來如織,熱鬧非凡,客廳里的茶水燒了一壺又一壺,茶葉添了一包又一包。爺爺也樂在其中。
有一年,爺爺來我家,給我和哥哥買了一大包銅錢形狀的餅干,笑呵呵地塞給我們吃。那時,他總是留著細密的胡茬,扎得我咯咯笑。在放學后,在爸媽忙生意時,爺爺就是我的老玩伴,用寬大的手掌拉著我東奔西跑。終于,他還是割舍不下老家的奶奶和農活,背起包回鄉了。臨行前叮囑我:“阿妹,要好好讀,讀出去。”
讀出去,不求人,做一個依靠自己的人。爺爺用他的行動告訴我,無論環境多么困厄,一個人生命的意義終究由自己的雙手創造。這種信念,也漸漸刻寫在我的骨子里。正是爺爺和爸爸的耳濡目染,讓我無意識中承繼了這份信念,并且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自立自強。
二
好景不長,如同永動機般不停勞碌的爺爺開始積勞成疾。因為勞動強度大,爺爺養成了高糖高油的飲食習慣,導致高血糖,甚至左眼還出現了白內障。但無論大家怎么勸阻,爺爺還是置若罔聞,依舊如故。奶奶說,這一兩年來,爺爺常常累到睡著,誤了飯點是常事,吃飯可有可無,檢查能省則省,但一定要干活。
爺爺走之前,查出胃癌晚期。短短十天,癌癥像一陣肆虐的臺風,摧枯拉朽般將他一拳擊垮……在轉院回家的救護車上,爺爺蜷縮著身體,眼角噙滿了淚水。
這一次,換作我,緊緊握住他寬大的手掌,卻無法阻止死神的腳步。奶奶說,爺爺和自己較勁了一生,唯獨這一次,他后悔了。
翻看爺爺的舊照片、各種工具書和他打造的各式各樣的工具,我仿佛看到爺爺的一生在飛速地流逝。但,他真的后悔了嗎?他會怎樣回顧自己的一生?
三
人的一生,究竟是為了什么?在爺爺高大的軀體化為一罐骨灰時,我這樣問自己。
對于這個永恒的問題,犟了一生的爺爺,會怎么回答?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維克多·弗蘭克爾也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煉獄般的折磨,他憑借對親人的思念和完成書稿的愿望活了下來,并在戰后將這段經歷記錄下來,探討生命的意義。在這樣極端的生命體驗下,人究竟為什么而活?
他寫道,“人類最終極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有最后一種自由是永遠屬于自己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態度,選擇自己的道路。
這或許就是爺爺犟了一生的緣由。即便面對輟學、文革、貧窮乃至死亡,他依然選擇了自學、自立、自強,與命運對抗到底。
然而,如果人必然會走向死亡,那么如何賦予短暫的人生以意義?對此,弗蘭克爾提出了三種方式:從事事業;去愛人;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爺爺的一生也恰恰詮釋了這三層意義。
尼采說,當人知道為什么而活時,他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作為一個手藝人和工人,爺爺一生都在和木材、機械打交道,家中的大部分家具物件,都是屬于爺爺的“作品”。作為家中的頂梁柱,他勞碌一生,只為給家人更好的生活。而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和自己較勁了一生,時代翻涌、命運捉弄,他忍受過,也突圍過。
或許,爺爺的“犟”,正是他尋找和書寫人生意義的一種回答。
與其去思考人生有什么標準的意義,不如直面生命提出的問題和挑戰。無論是作為家人、作為母親還是作為教師,我都堅信:帶著一種審慎和覺察去投入生活,生命或許不能絢爛,但絕不至于虛無。
這就是爺爺犟人的一生。它無法書于史冊,也并不驚天動地,卻留存在親人的記憶中,成為一份親切而厚重的懷念。
(作者單位:上海市七寶中學附屬鑫都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