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公益講堂曾邀請王福強老師為《師道》雜志的廣大讀者做了一場名為“為師生賦能:學校文化的重塑與迭代”的專題講座,講座內容精彩紛呈,受到觀眾的熱烈好評,王老師在講授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飽滿的精氣神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每次在微信和王老師討論稿件,總能在他朗朗的聲線里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工作的激情,語音中亦含著教師特有的和藹和細致。隨著交流的增多,我慢慢從他的聲音中勾勒出一個富有責任感且勇于拓新的教育者形象。這種判斷當然也是與他的文章關聯在一起的,他在文字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向上同樣充滿感召力。
在編輯工作中我經常和優秀的老師打交道,從這些老師身上總能夠感受到人、文章、口頭表達和行動實踐的和諧一致,這種統一感往往是個體持續成長改變的結果和體現,是在充分的生命探索中不斷實現的身心秩序的調和。像王老師這樣堅持在教育園地栽花,深深關懷著師生的未來,自身也在全然的投入中得到全面發展的“樣本”尤具光彩,他的成長對我們具有豐富的啟發意義。特別是他不斷走向更大舞臺,影響更多老師的“行蹤”更是打破了我們對教師職業能為可為的固化認知。如果說言行的一致源于嚴格的自我要求,使他的事業無論如何調整角度都保持著對心靈的切近,那么積極而穩健地擴展自己的舞臺則把他的成長帶到更具動態性的張力結構中。人在努力精進的歷程中塑造和浮現自我的精神圖像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與周圍的環境更為積極地交換信息,在合作中使自己的心愿更為開放地流動起來,同樣是成長的關鍵部分。我認為在王老師身上,這種內外交互的充分,觸發了他對自身價值更為敏感的辨認,使其教育行走成為無可阻擋的光輝進程。當這份書稿在我面前打開時,我感到專業的光亮和人性的光亮在眼前更為璀璨的交匯,也驚喜于閱讀之中愉悅感的悄然而生,后者應是他行文的明晰和精當對我心中關于學校管理的迷念整頓的結果。
學校管理內容之龐雜,關涉細節之繁多,常令校長們繁忙不堪,加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無不使他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本書中,對學校各個任務環節的打通、以鮮明版塊意識對管理內容的理順、以文化建設實現對學校的引領等,無不體現著他教育管理思想的通透。最令我激賞的是管理全鏈條中保持著的對人的“高清”看見、對人的“鼎力”托舉,這種對人的關切使一種具身性的意味流淌其中,令原本行政化、條理化、抽象化的學校管理變得潤澤生動,而不再枯燥沉悶。成長共同體的理念生成了新的學校文化解釋,在對舊場景的反思和批判中,我們看到那些試圖“管住”、試圖“封鎖”、試圖“貶抑”的管理模式的落后性顯得異常明確,而學校文化肌體的自發展、自管理變得更為正當和迫切。新的認知、新的使命為學校管理帶來的不僅僅是局部的調整,更是竭力沖破舊有規范標準的全面迭代。當學校的輪軸在“共同愿景”的召喚下轉動起來,瑣事的纏繞便漸漸松解,成為一個個能夠貫徹育人精神的寶貴細節,互相消耗的人事行為也在周全的管理“調教”下變為相助的同向。“共在”的理念發展了學校的人們相依相生的契意,在克服了疏離的行政領域,新的關于個人言行的命令變成一次次深入人心的愉快“認領”。
為了使系統性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便于讀者理解與掌握,王老師以有別于文章一般論述的方式設計了新的解讀形式,改變和調整了每個章節的結構和文字的節奏。內容更清晰的體現,不僅是寫法的不同,背后其實是對理念詮釋更用心的斟酌;形式更統一的呈現,看起來也好像只是顯得更為規整而已,其實背后考量的是能夠全盤統攝的能力,而對一些內容重新的裁分和安排,甚至可以說是推倒重建的勇氣的體現。紙上的佳構,必是思想磨礪的結果,更是現實經驗扎實充沛的證明。談到這本書每部分章節基本構成的特點,首先是場景化地進行問題的聚焦和描述,能夠使讀者快速進入管理的具體論題之中,便于做出批判性的理解。場景所表現出來的管理者行為的窘迫和實踐的局限常使讀者產生一種意欲改造的強烈愿望,使其在進入后面的“破局”時儲蓄了相當的熱情和思考。其次是條目式呈現經過精梳的思想,便于加深讀者記憶。措辭的簡潔,煉意的準確,視覺效果的工整清爽,皆有利于理念的傳達和進一步傳播。再次是重視具體化落實。所提供的內容、方法都指向方便執行、利于遷移。在進行專題的具體指導時,例子可感可學、資料詳盡充實、工具趁手實用。最后是以問題引領學習者再度審視自身職責、復盤所學知識、擴展認知邊界。
書中,在主題化的管理經驗下,更有令人肅然的對微小內容的考究,這種琢磨的程度非熱愛無以達到。王老師在管理分析中表現出極大的耐心,除了整體規劃、重點推進,筑牢底盤、合理授權,清晰定位、扁平管理等主體思路之外,更有在細部捫觸人性,在關系中發掘價值的自覺。如果一位校長能夠堅持在情境交往中思索人自身真正的需求,就會在為學校規劃藍圖時,使每一項指令都與為師生個體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想法緊密結合起來。正如我們體驗到的那樣,很多管理正在使我們失去寶貴的自發性,更糟糕的管理限制我們超越自身,甚至致使我們淪為工具性的存在。唯有鼓勵發育主體意識的變革,方能使學校、教師的形象打造告別刻板印象和作秀表演,而浮現充滿真誠和活力的精神圖像。我們必須在可信賴、可發展的真實場景中形成身份的認同,只有當我們從抵制、應付走向追隨、希望,才能在諸多互動中產生新的意義。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要不斷喚醒管理的內在深度,應努力挖掘組織架構的另一種可能性,不僅要使學校的存在目的——育人,落實到工作的方方面面,還要有策略地將關于育人的思考“漫溢”到育“管理者”、育“老師”當中來,也就是說老師們也能成為學校育人文化切實的受益者。學校管理的存在應該不僅能使每位教師清晰地明白自己工作的職責,也能為其提供自我發展的方向指引。
每時每刻學校管理的精神都在“參與”著其間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生活,也都在形塑它的每一位學子的“學生時代”。意識到這種經歷性,并關懷這種經歷性,才能夠在設計學校理想范本的時候思及生命的在場,從而謝絕教條和控制。我們都害怕毫無光彩的生活,但也容易屈就于那種無光的日子。王老師在書中曾提起北京十一學校那些閃耀著自由光輝的師生高光時刻,十分令人向往。學校能成為師生心安之境、心暢之境,肯定是管理者將校園中已經消失的內心生活邀請回來,把分離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尊重縫合回來。更純粹的追求,使學校集中前所未有的精力去縮短整體想象和個人體驗的距離。而在為師生成長標記一個個小小的路標時,也為學校管理打開一個“獨一性”的新視域。即是更多有意思的學校生活“主動”進入到個人的“獨一性”當中,再由這些“獨一”拼就、“簇擁”出幸福學校的全圖景。正如城市紀錄片呈現的那樣,無數人的笑臉拼成城市生動的表情。
書中談到廊坊第五小學的院子有十幾棵漂亮的柿子樹,學校把育人目標定位為“小柿子,個個紅”,令人過目不忘。該校文化內涵中除了珍重每個“小柿子”的美,也有由小我之飽滿匯聚為果園之豐收的深意。小大之辯,仍是學校管理文化中最應尋思的一對基本關系。
只有當“育人”真正成為學校所倡張所貫徹的核心內涵,教與學更深的交融才有可能出現。學校管理內聚力形成的基礎肯定要建立在能夠形成廣泛共識的教育意義和教育任務上,當教師以真摯的態度將那些能夠提升他們專業,以及自己能夠付出的東西都視為自己的學生幸福未來的重要根據,學校對老師的培養才釋放出更大的能量來。《師道》雜志以助力教師專業成長、涵養教師學問氣象為旨歸,因此我對助益教師成長的舉措不免多留一眼,王老師書中所講到的補齊“后培訓”短板、“啟用”教師研究成果、發掘教師個人的培訓資源、使每個教師都擁有背后支持的人等等都是非常有見地且十分實用的建言。所有的小環境都連通著大環境,對人的發展的牽掛促成學校更出彩的構形。每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故事都應該在校園飄蕩著美妙的回聲,而不單是被包容,或是干脆被無視,甚至完全被絞殺。
努力達成管理人員的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非常重要,但對于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學校來說仍舊不夠,王老師十分看重管理中“內化”的機樞,他寫道:“(校園里的每一個人)一舉一動都能散發出教育的‘屬性’和‘魅力’。”指向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學校管理的潛在影響發生于每一天,系統之中人的互相影響亦不會停止。哲學家梅洛-龐蒂曾言:“每一分鐘我們都會目睹由不同經驗的相互關聯產生的奇跡,然而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奇跡是如何發生的,因為我們自身就是這關系的網絡。”唯有當學校管理真正取會育人之意,本乎教育之心,精神上好的浸染才有可能發生。而一旦由精神擴展開去,影響的漣漪便不會消歇,人立身于職責之內,卻也可以釋放想象,在系統的網絡之中卻可感覺手腳的伸張。
書中將學校諸多人文景觀“打成一片”的“手法”使我們得以練習搭建不同管理內容的關聯,并學會透過紛繁的教育現象觀見背后管理思維的出發點。謀求學校各部分構成之間更為積極的合作,使各科室的內涵順利“接壤”,不僅能采汲局部的靈感到系統當中,更能使部分努力臻于所期待的“共同體”的高度……書中精彩的思想比比皆是,留待讀者們自己慢慢發現。
當我沉浸于這本書時,總有那種對聚象成境的文化氣候的會意。人的集合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存在形式,既會造成個人難以逾越的屏障,也能帶來個人發展的契機。學校之中,師生的聚合是為他們帶來痛苦還是福祉,是剝奪還是成全,是對學校管理中人之維的深深叩問。當擬定細則,我們應該關聯情境;當下達指令,我們應該顧及心理。專業的指導,肯定會有靈光的觸發;關愛的施予,必定會有美好的回流。學校如其所是生長出它的模樣,其中最是領導者德才兼備的氣度和溫愛慈悲的矚望,讓它從容走進時間的激流。
行筆思誼,是為序。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