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一、跨文化傳播與數字敘事概述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數字技術的應用,為跨文化傳播模式提供了條件。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跨文化傳播成為我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數字敘事通常以人或物為主題,利用數字技術對文字、圖像、聲音、思維等進行數字化表達。同時,還強調與受眾互動,通過受眾反饋實現動態的交互體驗。
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的歷吏和豐富的文化樣態。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變得愈發重要。當今世界,文化交融日益深入,我國需要與世界進行有效、良性的溝通,以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面對跨文化傳播的需求,不僅要在國內傳承中華文化,還要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肩負著展覽、教育、傳播的責任和使命。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要求大力推進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數字化發展[1]。如今,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觀眾可以隨時隨地在線“云游博物館”,也可以在線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8-0041-04下場館借助VR、AR等技術實現互動式游覽。
20世紀,博物館敘事主要采用線性傳播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博物館作為主動的信息傳播者,觀眾則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2]。隨著社會發展,博物館逐漸從文化研究機構轉變為具有社會服務職能的公共場所,成為人們交流和對話的開放空間。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觀眾的主體地位逐漸顯現,博物館成為觀眾參與的文化交流場所。數智時代的數字化特征為博物館敘事帶來了重大改變。近年來,國內學者從多維度研究博物館的數字敘事,探討了敘事現狀、范式、策略、創新等方面。盡管學者觀點繁多,但對數字敘事的理論框架和評價體系尚未形成統一認識,缺乏系統性。在跨文化傳播背景下,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有效接受和理解數字敘事內容的研究相對較少,對如何將我國的博物館文化傳播出去也缺乏有針對性的策略和方法。
二、博物館數字敘事策略一以故宮博物院為例
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宮”之首,早在2008 年就獲評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作為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來,世界各國對于文化遺產的定位逐漸發生變化,從過去的保護、研究、展覽,轉向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機構,故宮博物院一直密切關注社會的文化需求,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同時,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與新興技術相結合,通過轉變表達方式擴展敘事主體,借助互聯網搭建矩陣式媒體平臺,利用豐富的媒體資源不斷創新表達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一)敘事主體擴展:從單一敘事到多元敘事
在傳統的敘事模式中,博物館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主導展品陳列。然而,隨著社會對博物館定位認知的轉變,觀眾逐漸成為新的敘事主體。觀眾提供敘事內容,與博物館機構成為“合作”伙伴;機構收集并整理觀眾提供的內容進行展覽,最終形成集體記憶,成為博物館敘事的一部分。觀眾在博物館內進行討論交流,從參觀式傳播轉向參與式傳播。此外,故宮博物院還借助主流媒體擴大自身影響力,定期通過主流媒體發布最新動態,并與央視、北京衛視等合作制作電視節目,開展博物館的數字敘事。
(二)敘事平臺搭建:從線下展示到多渠道傳播
在互聯網時代,選擇合適的傳播平臺對于文化傳播至關重要。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斷加強網站建設,打造數字化展示窗口。目前,已開設了“數字文物庫”“數字多寶閣”“全景故宮”“V故宮”等欄目。觀眾不僅能在線了解所有文物藏品的簡介,欣賞超高清細節,還能瀏覽所有開放區域的3D場景。同時,故宮博物院還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開設官方賬號,通過定期設置討論話題的方式與受眾深度互動,實現信息的廣泛傳播。此外,還開發了數十款APP,涵蓋宮廷服飾、歷史故事、文物藏品等主題,利用互動解密、虛擬沉浸等數字化方式生動展現故宮文化。通過構建新媒體矩陣,故宮博物院讓受眾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實現“故宮深度游”,深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敘事表達創新:從媒體作品到實體文創
要在當今時代吸引年輕群體的目光,不僅需要大力推進數字化建設,還要緊跟潮流,走在時代前沿。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制作《上新了,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展示故宮藏品,講述故宮故事,助力文化傳播。此外,還與電商合作,推出許多具有故宮特色的文創產品,包括冰箱貼、鑰匙扣、化妝鏡、文具、擺件等日常生活物件,并通過“線下+ 線上”的方式宣傳推廣。這些集實用性、歷史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故宮文創,不僅激發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吸引他們的關注,還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現代人全新的精神需求。
三、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博物館數字敘事現狀與創新路徑分析
(一)數字敘事現狀
1.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沉浸式敘事
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博物館敘事帶來了跨時代的進步和轉變。如今,博物館利用全息影像、投影互動等新媒體技術,將圖像、視頻、聲音、文字等數字媒介與博物館展品有機結合,通過互動、參與的方式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使其感受到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此外,許多博物館都開設了數字展廳,運用VR、AR、MR等技術重現歷史場景,讓3D建模的歷史人物重演歷史事件,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使觀眾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全方位觀賞展品,自由探索虛擬的歷史空間[3]。故宮博物院在官方網站開設了“V故宮\"欄目,整合了自2000年起積累的文化遺產優質數據資源,通過三維數據可視化技術,逼真地再現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為觀眾深度解析紫禁城中的藏品與建筑,提供了鑒賞故宮文化遺產之美的新型數字化方式。
2.開發互動游戲,展開趣味性敘事
目前,游戲敘事在博物館中得到廣泛應用。博物館根據自身主題和展品特點,從教育目的出發,設計了包括解密、尋寶、探險等形式的互動游戲。游戲內容與博物館的文化背景緊密相關,并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方便觀眾隨時隨地參與和分享。這種數字敘事更加注重情節的表現策略,即敘事話語的表達,觀眾以參與者的身份,根據游戲情節進行動態體驗,它是互動性、趣味性和故事性最強的一種數字敘事形式。當前,一些博物館開發的交互性游戲已獲得觀眾的積極反饋,例如,敦煌博物館的《數字藏經洞》[4]以及故宮博物院的《皇帝的一天》《紫禁城祥瑞》《繪真·妙筆千山》等主題游戲,均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3.善用人工智能,模擬AI敘事
如今,一些博物館運用AI技術不僅實現了對館藏的海量圖像和文本數據進行歸檔分類,還為觀眾提供了個性化的實時講解服務。博物館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顯著提升了自身的敘事能力。其中,數字虛擬人是一種典型的AI敘事應用策略。博物館通過創造具有人類性格和邏輯思維的可交互虛擬形象,實現動態交互的“口頭敘事”。這些虛擬形象不僅能夠通過手勢、表情、語調、動作和舞蹈等形式與觀眾進行面對面交流,還能根據觀眾的反應與提問,及時調整語速和交流內容。比如,敦煌研究院的“伽瑤”、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艾雯雯”、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等都是數字虛擬人的成功應用案例,實現了人機互動,為觀眾提供了深度、有趣且充滿情感的沉浸式信息交流服務。
(二)創新路徑
1.塑造傳播符號,及時適應跨文化話語表達
跨文化傳播是國際傳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傳播中強調的是以我為中心的對外傳播。跨文化傳播則要求媒體從全球視角出發,以多邊、互動、包容的態度進行文化傳播。這意味著博物館文化對外輸出時,需要跳出自我角色,轉變話語表達和敘事方法,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努力尋求不同文化的認同。不僅要保留中國故事和中華文化的獨特性,還要以面向全球受眾的方式進行傳播。
此外,我國博物館需要深入了解海外社交平臺的運營模式、傳播形式和特色。海外平臺的傳播風格與國內平臺有所不同。所以博物館要全面分析海外平臺的運營模式和機制,及時轉變話語表達,運用更適合海外平臺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技巧,以“入鄉隨俗”的方式進行中華文化的海外表達,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5]。在國外受眾的認知中,故宮已成為一種成熟的傳播符號,象征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背后蘊含著東方大國的形象。有關部門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相關文化資源,延伸和拓展故宮文化的象征意義,探索建筑、文物、書畫作品、禮樂等文化載體的內涵,并將其轉化為可視化、國際化的傳播符號,在海外平臺上開展跨文化傳播。2023年,故宮博物院將其官方英文網站升級為涵蓋英、法、俄、日、西五個語種的多語種網站,為全球受眾提供了便捷的服務,顯著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效果。在未來,故宮博物院應繼續推進官方賬號在海外平臺的運營,并采用適應海外文化的話語表達方式進行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2.整合多方力量,構建完整對外傳播體系
在人人皆可發聲的時代,許多自媒體博主自發在海內外社交平臺上講述中國故事。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子柒,她在YouTube上傳有關中國民間美食和習俗文化的視頻,吸引了大量關注。此外,還有旅居中國的博主以“他者”視角發布“深度中國游”的視頻內容,如“我是郭杰瑞”“歪果仁研究協會”等,讓外國受眾進一步了解我國的風土人情。博物館應積極與網絡意見領袖合作,邀請他們參觀故宮,并在其社交賬號上發布相關內容,促進故宮文化的跨文化傳播。TikTok是傳播博物館文化的一大“利器”。當前TikTok在154個國家和地區普及應用,擁有近20億月活躍用戶。其算法推薦和用戶畫像機制增強了用戶黏性,博物館通過該平臺發布中國傳統習俗、民間文化、大國精神等內容,將自身魅力與內涵進行碎片化正向宣傳,潛移默化地傳播中華文化和價值觀。立足未來,還應打造\"官媒 + 自媒體”協同的跨文化傳播陣容,整合多方力量,構建一個完整、完善的全球傳播體系。
3.順應時代潮流,實現線上線下對外輸出
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的興起改變了傳統傳播格局。傳播模式從過去的“傳者本位”轉變為“受者本位”,傳播者能在第一時間收到反饋,掌握輿論動向。網絡賦予每個受眾參與話題討論的機會,要求我們在跨文化傳播中重視受眾意見。近年來,央視推出多個以博物館為主題的節目,如《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其線上推廣雖贏得了廣泛關注,但多限于國內傳播。為了將這些優秀節目推向海外,制作團隊可以重新剪輯節目,添加英文字幕或制作英文配音,優化修改后發布到海外社交平臺,讓更多海外受眾看到高質量的新媒體產品,實現博物館的線上敘事。此外,還可以在海外推廣故宮文創,發布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話題,推出相關文創產品,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來中國旅游,深度體驗中國文化。
四、結語
作為新興的文化傳播方式,博物館數字敘事前景廣闊。在跨文化傳播的背景下,博物館應積極探索數字敘事的創新路徑,加強跨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不僅要創新數字敘事內容,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數字敘事項目,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還要加強與國外博物館的合作與交流,借鑒其先進的數字敘事理念和技術手段,推動國內博物館文化的全球傳播。此外,還要提升數字敘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能力,加大研發投入,提高技術應用水平,持續創新,為觀眾提供豐富的參與式體驗。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博物館數字敘事會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王夏歌.數字技術與文化傳播:博物館數字化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博物館,2024(1):26-34.
[2] 童芳.數字敘事:新技術背景下的博物館設計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20(3):165-171+210.
[3] 李錦繡,林澤斐.面向數字人文的沉浸式數字敘事:現狀、路徑與展望[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2(10):41-48.
[4] 劉芳,吳振新.文化遺產的數字敘事現象分析及應用建議[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3,19(11):46-52.
[5] 黃蕙.戰略傳播視域下的文博業國際傳播敘事體系構建及路徑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23(1):164-169.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