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202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心理健康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5億人受各類心理問題困擾,近十年,焦慮和抑郁患病率上升 26%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數據也顯示, 17.5% 的國民存在不同程度心理行為問題。藝術療愈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實現情感釋放和情緒宣泄,為個體提供一個安全、無壓力的環境,通過藝術作品幫助他們緩解情緒困擾,增強自我認知和心理韌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興形式受到關注,為藝術療愈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平臺。《近十年藝術療愈文獻綜述與我國大學生抑郁情緒緩解洞見》研究顯示,新媒體藝術中的動態視覺元素與音樂節奏協同作用,能有效調節參與者的自主神經系統,顯著降低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1]。盡管新媒體藝術療愈效果積極,但現有研究較少關注新媒體交互設計在藝術療愈中的應用。基于此,本文對藝術療愈及其因子進行了概述,探究了藝術療愈因子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與實踐,以及如何將藝術療愈有效融入新媒體藝術創作和交互設計中,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8-0011-04旨在為新媒體藝術療愈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二、藝術療愈及其因子概述
藝術療愈是一種通過藝術創作和欣賞來幫助個體表達情感、緩解心理壓力并促進心理健康的方法,結合了心理學、藝術學和教育學等多學科知識,旨在通過創造性過程改善參與者的心理狀態[2]。主要形式包括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雕塑、攝影等多種藝術活動,能夠幫助人們抒發內心情感,記錄經歷,提升自我認知和自我表達能力。
藝術療愈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行為和依戀等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其學生榮格的原型理論為藝術療愈構筑了核心支持。近年來,藝術療愈還逐漸融合了格式塔療法(Gestalt)、認知行為療法(CBT)等,進一步豐富了理論體系。
藝術療愈的因子包括4個:1.虛擬自然。虛擬自然環境能夠提供一種沉浸式體驗,使個體感受到接近真實的自然環境,從而緩解壓力、激發積極情緒并帶來愉悅感。通過視覺和感官刺激,促進情緒恢復。2.
色彩空間感。通過色彩的明度、純度和冷暖關系影響個體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體驗。3.動態韻律感。通過節奏和韻律,幫助個體釋放情緒、緩解壓力,并促進身心健康;通過表情訓練等方式,增強個體交往能力[3]。4.多元交互。通過音畫融合、界面交互等方式,借助環境引導與沉浸式體驗,使參與者更好地調動自己的情感,并獲得新的自我認知。
三、藝術療愈因子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
(一)虛擬自然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
虛擬自然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需要借助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將自然界的數據、景觀以及動態力量轉化為藝術作品[4],為藝術家提供了全新的創作工具,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體驗。
首先,VR技術讓藝術家在虛擬空間中自由創作,不再受限于傳統材料和工具。例如,使用TiltBrush等軟件,藝術家可以在三維虛擬環境中創作各種藝術作品,不僅拓展了表達手段,也提高了創作自由度。其次,VR、AR技術的應用使觀眾以全新視角體驗藝術作品。例如,佩戴VR設備后,受眾能在“虛擬花園\"裝置里,置身于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三維場景,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和諧。此外,新媒體藝術家通過投影映射等手段,在黑暗且無盡的空間中展示粒子組成的動態水流,以科技手段展現自然的演化過程,有效增強了虛擬自然環境的真實性。
(二)色彩空間感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
色彩空間感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主要通過色彩的明度、純度以及冷暖關系來塑造和增強空間感,從而提升受眾的沉浸體驗和互動感受。
首先,色彩的前進與后退特征有助于營造空間感。暖色、亮色和大面積的顏色通常具有前進感,而冷色、暗色和小面積的顏色則具有后退感[4]。色彩對比不僅能增加畫面的層次感,還能使受眾感受到空間的深度和距離。其次,通過色彩的冷暖關系和明度對比,能有效改變人們對空間大小和高度的感知。例如,淺色和冷色調使空間顯得更大、更開放,深色則使空間顯得更封閉;垂直空間上的顏色搭配選擇可以改變空間的垂直比例感。最后,在新媒體藝術中,數字科技的應用使創作者能更自由地運用這些色彩技巧。例如,借助數字投影技術,藝術家可以在不同的空間環境中創造出獨特的光影效果,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三)動態韻律感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
動態韻律感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是一個復雜多樣的領域,涉及多個方面的技術和表現手法。新媒體藝術利用其現場性、交互性和多媒體性,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視覺體驗。在動態圖形方面,新媒體藝術通過動畫、電影、短片和廣告等形式展現動態韻律感,包括演員的表演動作節奏、服裝色彩搭配以及光影變化等元素,形成流動的節奏感[5],增強了視覺效果和作品的吸引力。在線條表現力方面,線條的粗細、曲直和長短等,可以表現出形態的特征細節和動態節奏感。藝術家通過形狀、線條和色彩的巧妙運用,使觀眾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動態變化和韻律流動。總之,在現代主義藝術中,點、線和節奏構成是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點和線能夠形成不同的形態和空間感,而節奏構成能創造出視覺上的動態效果,使藝術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活力,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四)多元交互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
多元交互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涵蓋了從技術到文化、從感官體驗到互動參與的各個方面,極大地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受眾的體驗方式。通過技術創新和多感官刺激,新媒體藝術能夠突破傳統藝術的界限,呈現出多元和互動的特點。
首先,新媒體藝術突破了視覺和聽覺的局限,融合了嗅覺、觸覺與味覺等多種感官元素。例如,在展覽中,觀眾可經由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五種感官通道形成感知體驗,并借助新媒體技術實時交互[],引發情感共鳴。其次,依托現代技術與媒體形式,新媒體藝術重塑了現代人的藝術感知。例如,社交媒體平臺Instagram與YouTube為藝術家開辟了即時分享作品、實時互動的空間,從而構建起一個協作、包容的藝術社群。
四、基于藝術療愈的新媒體交互設計實踐
(一)創作選題
1.選題依據
心理健康問題是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尤其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其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響就業質量和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總體來看,部分大學生面臨較大學習壓力,經歷某些事件時,會出現暫時的焦慮和情緒低落。通過音樂、藝術等方式可幫助他們暫時擺脫煩惱,獲得內心的治愈,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侯崢兒、鄭瀟在《探究沉浸式交互體驗設計在藝術療愈中的發展》一文中指出,自然環境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顯著的療愈效果[8]。一方面,自然環境能幫助個體預防慢性疾病,增強身體免疫力;另一方面,它能幫助個體分散注意力,緩解壓力,改善不良情緒。當前,大學生專注于學習、實踐、就業,很難抽出時間親近大自然。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基于新媒體技術的虛擬自然環境能為公眾提供多感官的交互體驗,有助于激發積極情緒和思維,對緩解心理壓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2.技術可行性
動態交互設計軟件采用節點編程語言,提供直觀的可視化編程環境,使用戶能夠快速上手并創作出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用戶可以通過拖拽COMP、TOP、CHOP、SOP、DAT、MAT等不同類型的組件,實現豐富多樣的創意表達。該軟件支持導入多種媒體文件和三維模型,甚至包括導入材質貼圖,幫助用戶模擬真實世界的物體。由于動態交互設計是實時渲染的,用戶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實時預覽效果變化,實現音頻和時間控制。此外,軟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與各種硬件設備和其他軟件協同,為動態交互設計提供更廣泛的創作可能性。
(二)動態視覺與交互設計
1.設計理念及思路
(1)設計理念:把藝術療愈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設計交互性軟件,為大學生提供有益的數字藝術體驗,創設情感宣泄和心理療愈場景;在動態設計中,融合藝術創作、心理疏導和互動體驗,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設計思路:首先,調研大學生心理壓力、情感表達和藝術體驗需求,選擇合適的動態視覺內容,結合繪畫、音樂等藝術元素,鼓勵大學生在交互中表達情感。其次,設計多個交互場景,提供多樣化的體驗選擇。最后,構建心理健康知識庫,設計自主化調節功能,提升大學生的參與度,滿足其交互需求。
2.動態視覺設計
在環境選擇與構建方面,我們選擇了寧靜的森林場景,旨在讓用戶置身虛擬世界感受自然環境的寧靜和治愈力。森林深處延伸出海灘場景,使用戶放松身心,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從森林到海灘的場景轉換,為用戶帶來輕松愉悅的體驗。在場景構建過程中,通過拖拽和連接不同節點,將樹木、花草、沙灘和水面等自然元素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完整而生動的虛擬自然環境[2]
自然元素繪制與模擬中,應用軟件的繪圖工具選擇不同筆刷及顏色(以清新、暖色為主),手動繪制樹木、花草、海洋等元素,創造出溫暖、靜謐的視覺效果。在細節處理上,通過調整筆刷流量和尺寸,利用淡化與動態功能來表現樹葉的質感和細節。對于花草,利用不同的綠色調來表現出葉子的層次感。同時,利用觸摸壓力模擬和動態功能,實現樹木隨風搖曳以及水面波浪起伏的動態效果。借助這些功能,真實再現自然界的動態變化。例如,在繪制水面時,使用模板來創建漣漪效果,并通過控制點或參數來定義波浪的軌跡和形狀。
環境氛圍營造方面,運用軟件中的色彩工具,選擇柔和的綠色、灰色調和明亮的天空色,以營造寬敞明亮的空間感。根據不同的場景需求,選擇合適的色調,如使用暖色調營造溫馨浪漫的氛圍,使用冷色調營造出神秘或清新的感覺。同時,通過調整燈光的亮度、色彩和方向,與自然光相呼應。例如,在室內設計中,設計師可以根據空間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場景,巧妙運用光影效果,提升整體氛圍。在室外環境中,通過模擬自然光的效果,使空間更加生動有趣。為了增強環境的真實感和沉浸感,在軟件中加入各種自然聲音效果,如鳥鳴、風聲、溪流聲等,以更好地舒緩受眾的情緒,并提升交互體驗。
3.動態交互設計
(1)設計目標。以藝術療愈為導向,通過應用軟件設計交互場景,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放松、愉悅和有益的數字藝術體驗場景。
(2)感官交互。通過觸摸或手勢改變場景元素,使用戶深入體驗虛擬自然環境。例如,當接觸水面時,可以產生漣漪效果;點擊花朵時,觸發花朵綻放的動畫效果,使用戶感受到控制力,并獲得愉悅的視覺體驗,增強在虛擬環境中的互動樂趣。
(3)情緒監測與反饋。借助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搭建情緒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并記錄用戶在虛擬自然環境中的情緒變化。通過數據分析(心理狀態分析和預警,呈現可視化的心理趨勢圖),為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療愈建議。同時,系統基于情緒監測的數據,通過建模分析,生成用戶行為與情緒關系圖,并根據發展趨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改善用戶未來的情緒。
(4)創作工具。在設計的虛擬自然環境界面中,用戶可以使用藝術創作工具,通過場景的感官刺激,表達情感與想法,釋放情緒,增強自我認知與心理韌性。
在動態交互設計中,我們設計了簡潔直觀的用戶界面,確保用戶輕松使用。在界面中設有導航按鈕、情緒反饋表、創作工具等入口,方便用戶互動操作。此外,動態交互場景允許用戶對虛擬自然環境的亮度、音量樣態等參數進行自定義,幫助他們快速融入場景并進行互動。如果用戶自定義場景的亮度等參數導致其情緒監測結果不佳,場景會自動、適當調節相關參數,確保用戶在接受變化的前提下,幫助他們與環境有效交互。
五、結語
藝術療愈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藝術療愈因子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并提出基于藝術療愈的新媒體交互設計實踐的研究框架,旨在為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實踐和研究提供有益啟示。展望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探討藝術療愈理論在新媒體藝術中的具體應用,以促進新媒體藝術與藝術療愈的融合,為人們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體驗提供更多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王瑋,龍穗.近十年藝術療愈文獻綜述與我國大學生抑郁情緒緩解洞見[J].創意設計源,2024(6):63-68.
[2]王明月,張鷹,楊晨.虛擬現實技術下“療愈空間 + VR\"的設計思考[J].絲網印刷,2024(8):85-88.
[3]陸玥.端陽百音——基于藝術療愈視角下的多感官交互裝置設計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4,4(11) :84-86.
[4] 承昱華,徐靜琪.藝術療愈視角下的自然形態圖形設計研究[J].絲網印刷,2024(6):63-67.
[5] 董萍.基于藝術療愈下的數字交互裝置設計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3(22):51-53.
[6] 侯崢兒,鄭瀟.探究沉浸式交互體驗設計在藝術療愈中的發展[J].絲網印刷,2023(21):114-116.
[7] 姜雨辰.藝術地治療——淺析交互裝置藝術與心理疾病治療的可融合性[J].大眾文藝,2022(4):29-31.
[8]楊佳寧,孫立.基于AHP-KANO 混合模型的自閉癥兒童藝術療愈App設計研究[J].玩具世界,2024(3) :161-163.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