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中央一號文件,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來,一系列優秀的鄉村題材紀錄片涌現,不僅展現了鄉村發展面貌的變化,還以影像作為載體,生動呈現了兼具歷史厚重感和當代價值的鄉村文化。
《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是由中國作家協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省作家協會支持,芒果TV與中國作家網合作推出的鄉村題材紀錄片。該片于2024年4月8日在芒果TV和湖南衛視播出,片中以文學助力鄉村振興的\"清溪模式\"引發海內外觀眾廣泛關注,自播出以來,熱度與口碑不斷上漲。紀錄片以影像形式記錄社會、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具有大眾傳媒屬性。
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8-0079-04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紀錄片是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發展新圖景的歷史見證,因此,如何使大眾真正了解鄉村振興戰略,是紀錄片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話題。《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通過展現清溪村與文學之間的深厚情緣,聚焦鄉村形象塑造,以紀實手法與故事化敘事,真實呈現了煥然一新的鄉村面貌和個體形象。作品在選材立意、敘事技法和內容主旨方面獨具匠心,客觀翔實地記錄了鄉村振興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變遷,勾勒出美麗鄉村形象。不僅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的影像見證,還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實踐貢獻了重要樣本。
《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鄉村形象呈現
(一)鄉村景象
學者劉忠波認為,新時代的鄉村紀錄片在展現鄉村文化生態、美學形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湖南省益陽市謝林港鎮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的故鄉。1955年,周立波舉家從北京遷回益陽老家,創作了反映鄉村變化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如今,清溪村通過“文學賦能鄉村振興”,實現了周立波當年建設美好家鄉的夙愿。紀錄片通過新舊對比的手法,生動展現了村舍的變遷:原有的農屋農舍被改造為21間以作家或出版社命名的書屋,如立波清溪書屋、王蒙清溪書屋、賈平凹清溪書屋、作家出版社清溪書屋等。這些書屋的庭院布局與展陳風格根據作家的生平、創作風格和代表作品來設計。例如,梁曉聲書屋展現知青文化,阿來書屋體現藏族風情,遲子建書屋呈現北國風光,張煒書屋裝飾海洋元素。書屋還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配備試聽室、電子書架等設施。遍布村落的標語墻繪與特色書屋共同構成鮮明的文學景觀,清溪村的山水田園造就了獨特的文化意蘊,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二)鄉村人物
“沒有異國作為他者的存在,形象的塑造者就沒有形象生產的必要條件;而如果沒有形象的塑造者,也就不可能有形象的塑造。”[3]鄉村居民是鄉村主要居住者,其個體形象直接反映著鄉村的整體風貌。紀錄片將人物命運與鄉村發展緊密相連,生動刻畫出新時代清溪村的人物群像。立波清溪書屋主人卜雪斌,告別30年礦井生涯返鄉開書屋寫詩,用益陽方言為游客誦讀《山鄉巨變》,并為他們解釋書中方言詞語的意思;返鄉青年鄧旭東通過短視瀕和直播宣傳家鄉,改造家庭農場,發展生態農業;85后基層干部歐陽鵬選擇留在清溪村度過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用腳丈量清溪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心了解每一位村民的實際需求;90后“蝦博士”李斌帶領科研團隊在清溪村深耕4年,養出高品質小龍蝦。這些人物正是對周立波“為民書寫”精神的當代傳承。日漸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和凝聚了新一代鄉村建設者,豐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呈現了清溪村煥然一新的山鄉風貌。
以鄉村社會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社會心理、行為方式為主要內容,以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文化類型。”[4]紀錄片中,熱愛文學的清溪人隨處可見,鄉村振興不僅體現于物質層面,更體現在精神文明建設層面。清溪村以文學為媒,搭建起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中國作家協會連續兩年組織知名作家在此舉辦系列活動,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依托清溪書屋,村民自主策劃“清溪一課”文學講座、讀書會、朗誦會、演講比賽等文化活動50余場。戲劇觀賞、話劇排演、詩歌朗誦、露天電影等文藝實踐已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彰顯文學與鄉土社會的有機融合。片中的清溪村具有濃厚的文學氛圍和鮮明的文學標識,形成了品牌效應,其“文學村莊\"的發展模式成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典范,顯示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獨特價值。
二、《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鄉村形象建構方式
“建構”一詞來自建筑學領域,本義指以美化、完善為目的的結構營造,后被廣泛應用于文化研究、文學批評等社會科學領域,描述多元主體互動中意義流動與重塑的復雜過程[5]。《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鄉村形象建構,正是由政府、媒體、村民以及游客合力完成的。該片圍繞“文學賦能鄉村”這一主題,通過三重結構,深度融合文學基因與鄉村振興戰略。在主題整合層面,將宏大敘事與鄉土文學有機統一;在媒介敘事層面,運用故事化敘事手法和豐富的視聽符號,在數字媒介場域中實現文化價值的解構與重構;在意象系統層面,選用具有文學意蘊的語言、符號與畫面構建形象體系。這種系統性的建構實踐不僅為鄉村人文紀錄片創作道路提供可供參考的范式,還通過微觀村落形象有效投射宏觀國家敘事,從而深化對鄉村振興政策的解讀,呈現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形象。
(三)鄉村文化
(一)以“人”“景”為中心的故事化敘事
“鄉村文化是指在鄉村社會中,以村民為主體,紀錄片大師希拉·柯倫·伯納德指出,“故事,是對一件事或一系列事件進行有趣的敘述或講述,目的是吸引傾聽者,無論他們是讀者、聽眾,還是觀眾。一個故事要有開端、發展和結局,要有富有感染力的角色、上升的張力,以及實現了某種程度的和解的矛盾。對絕大多數優秀紀錄片來說,如何講故事正是他們吸引人的關鍵所在,其中的要素包括: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強大的戲劇張力以及一個讓人信服的結局”[6]。《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運用\"以人帶景、以景襯人\"的故事化敘事策略,尋找作家作品與鄉村振興的深層聯結,以質樸的敘事基調,鋪展文學浸潤下的鄉村變遷畫卷;捕捉人物的性格特質與日常生活細節,真實呈現新一代鄉村居民的精神世界;借助新穎敘事視角增強故事張力,使文學基因與山鄉新貌在鏡頭中自然交融。這種敘事實踐不僅強化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更是通過情感共鳴激發觀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
在中國現當代作家筆下,以鄉村變遷為題材的作品成果豐碩,深刻描繪了鄉村社會的精神面貌和發展軌跡,為一代代讀者留下了寶貴記憶。清溪村歷經數十載,終于將文學作品中的山鄉巨變轉化為激動人心的現實圖景。《清溪村一—新時代山鄉巨變》將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紀錄片開篇拋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美好的村莊應該是什么樣的?”并以此講述清溪村與文學的緣分。該片主要采用第三人稱,敘事視角廣闊。第二集從村里最古老的房屋——周立波書屋入手,講述書屋的改造過程,給村莊帶來的變化。村莊因書屋而美,也因為這份美走向富裕。第三集以作家視角,從周立波建設美麗家園的愿景出發,講述了清溪村從過去挖山毀河,到現在守護青山綠水的轉變,體現了生態文明理念,巧妙地將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連接起來,展現了清晰的鄉村發展道路,延續了文學脈絡。第四集著重講述了照亮作家創作、點燃信念之光的“煤油燈”,它堅定了當代人奮斗的初心和使命。第四集深入挖掘人與文學的關聯,關注個體的奮斗故事和內心世界。周立波、柳青等作家不僅是鄉村生活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更是實踐者。他們深入基層、扎根人民,積極參與到鄉村變革這一歷史實踐中,將個人情懷融入字里行間,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主動參與、建設家園的精神,延續到清溪村的文學愛好者、創業者身上。今天的村民與過去的作家“同頻共振”,他們發揮自身專長,挖掘地方特色,找準時代精神與藝術創作的結合點,擔當時代使命。第六集在文學作品中追根溯源,講述了因文學結緣的兩個村莊,如何用新的方式延續文學命脈,共同建設當下、謀劃未來。清溪村繼承了優秀作家的傳統,讓歷史與當下的時空在此刻交匯碰撞,揭示了文學這一永恒主題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整部紀錄片以“書、屋、溪、燈、竹、路”六個元素為線索,講述一個個文學故事,構建起深刻主題,再現了濃郁的文學氛圍,深深契合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感,展現了鄉村持久的生命力,生動刻畫了人們在艱苦歲月中不屈不撓、在追求新生活時敢想敢干的奮斗精神。
(二)詩意綿長的視覺呈現
紀錄片是一種視覺藝術,詩歌則承載著人間煙火,二者結合成就了獨特的美學體驗。《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充滿鄉土意蘊和人文關懷,為紀錄片視覺語言創新開辟了新路徑,營造出詩意盎然的氛圍。在拍攝層面,該片精于鏡頭語言、畫面色彩以及光影氛圍的細節處理。為把控敘事節奏、豐富結構,主要采用第三視角,從“作家”的角度探索詩人的世界。同時,大量運用航拍呈現全景,并結合跟隨、變焦、俯仰等基礎手法,通過近景、特寫刻畫人物。具體而言,拍攝山河風光多采用全景別長鏡頭;拍攝人物對話使用靜止固定的小景別鏡頭;游人場景則采用特寫或流動的慢鏡頭,突出內容主體;在拍攝書屋時以真實的畫面引發情感共鳴,彰顯詩詞魅力。
詩意的視覺呈現深刻凸顯了主題內涵。紀錄片通過充滿文學氣息的畫面、人景對比與空間轉換,立體呈現鄉村形象;通過舒緩的鏡頭平移,展現閑適的鄉村生活;借助巧妙的剪輯與聲光影像,將日常讀書交流轉化為詩意視覺。鏡頭記錄了村民從破壞環境到守護家園的轉變過程,進而開啟生態修復的敘事。“開門聞花香,閉門聞書香”的文學鄉村成為新時代山鄉巨變最生動的詮釋,有效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喚起了觀眾的文化記憶,增強了文化認同。
(三)畫意斑斕的符號運用
文學扎根鄉土,與鄉村振興相遇,奏響獨具魅力的時代樂章。《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摒棄說教姿態,將文學的聲光色轉化為藝術符號,以作家視角帶領觀眾領略鄉村山水之美、體味個體情懷、重建文化興趣,鄉村與文學的雙重交融為鄉村注人了文化新意,賦予作品新時代風貌。紀錄片聚焦周立波故居、家居書屋、圖書館等充滿文學氣息的歷史文化地標,以清澈小溪為視覺符號,見證了清溪村的產業變遷,共同描摹新時代審美圖景。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形象成為人們奮斗的指引,他扎根鄉土的生活實踐使文學充滿泥土清香;《鄉山巨變》《山那邊人家》等著作承載初心使命、點燃信念之火,彰顯共產黨員與基層干部的精神風貌,以文學力量喚醒鄉村活力、拓展文學價值,激勵新一代鄉村建設者擔當重任、奮發有為。花鼓傳播有限公司以創新思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開展“我和文學有個約會”拍攝活動,以文學為核心的文旅業態吸引大眾愛上文學創作,并參與其中。
因文學結緣的黑龍江元寶村與湖南益陽清溪村形成共情紐帶,凸顯文學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作用。兩個村莊立足自身特色優勢,雖然發展模式各異,但有著相同的奮斗精神,共同奔向鄉村振興發展大道。紀錄片深植于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遵循;具有當地特色的敘事方式,將政策理念轉化為受眾熟悉且喜聞樂見的表達。該片通過自然景觀、特色建筑和民俗風情等情節,意在展現田園風光與自然魅力,借文化符號引發共情,彰顯強大的精神力量與思想內涵。
三、結語
紀錄片作為“時代影像志”和“國家相冊”,始終肩負著鐫刻時代記憶、激蕩家國情懷、傳承優秀文化的使命。《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通過展現新時代鄉村風貌,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實現建設美麗文明和諧新農村的偉大目標提供了實踐路徑。紀錄片激活傳統主題,突破固有敘事框架,采用貼近現代審美的敘事策略,既直抵人心,又強化文化表達,有效激發鄉土文明活力,助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5-07-09]. 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劉忠波.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紀錄片的文化使命和審美觀照[J].中國電視,2020(7):6-11.
[3] 張月.觀看與想像——關于形象學和異國形象[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10-114+119
[4] 趙旭東,孫笑非.中國鄉村文化的再生產—基于一種文化轉型觀念的再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119-127+148.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967.
[6]希拉·柯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孫紅云,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29.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