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小兒發熱的原因、臨床表現、護理方法以及預防措施,對家長而言至關重要。不僅能幫助家長在孩子發熱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應對措施,還能有效預防發熱的再次發生,保護孩子的健康。
小兒發熱的定義及正常范圍
正常小兒腋表體溫為36℃~37℃,肛表測得的體溫比口表高約0.3℃,口表測得的體溫比腋表高約0.4℃。當腋表體溫超過37.4℃時,可認為是發熱。小兒的體溫可因性別、年齡、晝夜及季節變化、飲食、哭鬧、氣溫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響有一定范圍的波動,但這些波動并不一定有病理意義。
小兒發熱的病因
(一)感染性發熱
感染性發熱是最常見的病因,主要由細菌、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包括——
1.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咽喉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等。
2.泌尿系統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
3.消化系統感染:如腸炎、細菌性痢疾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炎、腦膜炎等。
5.其他感染:如骨髓炎、敗血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等。此外一些傳染病如流感、水痘、麻疹、傷寒、痢疾等也會引起小兒發熱。
(二)非感染性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的病因較多,包括:
1.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如先天性汗腺缺乏癥、下丘腦退行性變等。
2.機體產熱過多: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癲癇持續狀態、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
3.散熱障礙:如廣泛性皮炎、大量失水、中暑等。
4.腫瘤: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
5.風濕性疾病:如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6.藥物熱:如水楊酸、阿托品等藥物引起的發熱。
小兒發熱的臨床表現
(一)按發熱程度分級
1.低熱:37.5℃~38℃。
2.中等熱:38.1℃~39℃。
3.高熱:39.1℃~40℃。
4.超高熱:40℃以上。
(二)按發熱時間長短分類
1.短期發熱:發熱持續小于2周,多伴有局部癥狀和體征。
2.長期發熱:發熱持續大于或等于2周,有些可無明顯癥狀、體征。
3.原因不明發熱:發熱持續或間歇超過3周,經體檢、常規輔助檢查不能確診。
4.慢性低熱:低熱持續一個月以上。
(三)熱型
1.稽留熱:持續發熱,體溫波動很小,一般不超過0.6℃。
2.弛張熱:發熱體溫波動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3.間歇熱:發熱回到正常至少24小時又發熱。
4.雙峰熱:24小時內發熱有兩次高峰。
5.復發性或再發性發熱:發熱多次發作,每次持續數日,發作期間一至數日體溫正常。
6.不規則熱:熱型無一定規律。
(四)發熱的分期
1.前驅期:主要表現為全身不適、疲倦乏力、食欲減退、情緒不穩定、低熱。
2.體溫上升期:特點是產熱多而散熱少,表現為皮膚蒼白、干燥、無汗,觸摸皮膚有冷感,可出現寒戰。
3.高熱持續期:體溫維持在較高水平,患兒可出現煩躁不安、驚厥等癥狀。
4.退熱期:體溫逐漸下降,患兒大量出汗,皮膚潮濕。
小兒發熱的護理方法
主要包括物理降溫、藥物降溫、飲食調理、衣被更換及關注精神狀態等方面。
●物理降溫:當發熱幼兒的體溫在38.5℃以下時,可選物理降溫方法:
1.冰敷或貼退熱貼:在幼兒的額頭冰敷或貼退熱貼。
2.溫水擦浴:用溫熱的毛巾給幼兒擦拭頸部、腋窩、肘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走行的部位,或者洗溫水浴。
3.多喝水:多喝溫水可通過排汗和排尿帶走體內多余的熱量。
●藥物降溫:如幼兒發燒超過38.5℃,就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退熱藥,如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等。當幼兒出汗增加時,可喝含電解質的水以及進食清淡的飲食。如果2~3小時后依然不能有效退熱,體溫達到39℃以上,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第2種退燒藥,聯合進行退熱。
●飲食調理:幼兒發燒時消化功能相對比較薄弱,盡量清淡飲食、少食多餐,不要進食生冷、高糖、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如豬肉、羊肉等,以免加重胃腸道負擔,導致腹痛、腹瀉等胃腸功能紊亂的癥狀。
●衣被更換:幼兒在發熱時,通常由于交感神經興奮,導致末梢的毛細血管收縮,從而引起發冷、寒戰的情況。可適當增加幼兒的衣物,避免幼兒由于過冷出現明顯寒戰、不適的情況。當幼兒體溫逐漸開始下降時,身上會明顯出汗,要及時將幼兒皮膚表面的汗液擦干。如衣服已被汗液浸濕,要及時更換干凈的衣物或適當減少幼兒穿的衣物,將被子換成薄被子,幫助幼兒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來。
關注精神狀態:注意觀察幼兒的精神狀態,如果幼兒精神萎靡、明顯嗜睡或持續高熱不退,說明癥狀嚴重或存在某些嚴重的感染,需及時帶幼兒到醫院就診。
小兒發熱的預防
●注意休息:休息可減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機體康復。高熱者需臥床休息,低熱者可酌情減少活動,適當休息。
●保持口腔清潔:發熱時由于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體生長、繁殖,易出現口腔感染,應在晨起、餐后、睡前為患兒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皮膚護理:退熱期患兒可大量出汗,應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服和床單,防止受涼,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
●用藥護理:對于服用退熱藥的患兒,家屬不可擅自更改藥物的劑量,用藥期間需觀察患兒的體溫狀況,建議在正規醫院進行治療,不可濫用退熱藥物。
●增強免疫力:注意小兒的營養攝入,合理搭配膳食,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此外,適當的戶外活動、充足的睡眠以及避免接觸感染源等也有助于預防小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