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25)04-0060-07
Century glimpse, evolution features,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for competitive sports with disabled persons
CAO Jiwei1,2,WANG Chao1,RU Xiaoyang3,HU Qingshan3
(1.School ofPhysical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2.Hubei Leisure Sports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 430062,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historical process,evolution features and experience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for disabled persons were studied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research, historical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competitive sports for disabled persons have been born out of regional events,perfected in international games,and co-existed in global events,showing the following evolution features of 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of athleticgoalsand values,dynamic follow-up of athletic environmentsand organizations,and gradual expansion of athletic scales and program. And the study also holds that activating the advantageous potentials of disabled personswith the templateof personalized participation; promoting social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stigma elimination; and constructing an inclusive sports ecosystem with the goal of a symbiotic society,will being arevelationof the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for disabled persons.
Keywords: competitive sports;evolution features;historical experience;disabled person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曼德拉(Mandela)指出:“體育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它能鼓舞人心,團結社會,并為人類帶來希望?!睔埣踩烁偧俭w育的發展歷程,不僅凸顯體育作為康復工具的獨特價值,更彰顯體育在推動社會包容與改革、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作用。20世紀上半葉的戰后社會背景下,殘疾人競技體育初現成為改善戰后殘疾軍人生活質量、促進身體機能恢復與社會生活融入的手段,漸趨引起歐美社會福利工作者的重視。爾后,隨著國際殘奧會等賽事的浮現,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功能不斷擴展,逐漸成為殘疾人展示個人價值、爭取社會平等的重要平臺。通過競技體育所搭建的展演平臺,殘疾人群體表現出超越身體局限的韌性與拼搏精神,從而推動全球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認可與接納。誠如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Thomas·Bach)所言:“體育能帶來社會變革,并推動人類追求更公平和包容的未來。”如今,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全球影響力持續擴大,愈趨成為促進全球共融與殘疾人權利進步的關鍵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讓廣大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不僅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更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站在殘疾人競技體育百年發展的歷史節點之上,回望殘疾人競技體育實踐的百年掠影,歸納殘疾人競技體育實踐的演進特征,總結殘疾人競技體育實踐的歷史經驗,對助推新時代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殘疾人體育理論創新,優化殘疾人體育治理,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等國家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1歷史回眸: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百年掠影
以重大事件發生時間為節點劃分歷史階段是史學研究常見的分期方式,在我國人文社科研究中多有體現2?;诖?,將殘疾人競技體育的重要歷史事件有序納入并進行調整與細化發現,殘疾人競技體育歷經區域性賽事中因勢而生(1924—1959年)、國際運動會中日臻完善(1960一1988年)、全球盛會中和合共生(1989至今的百年歷程。
1.1因勢而生(1924—1959年):以矯正身體與康復為初衷的區域性賽事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城市工業化發展導致軍人和工人中的傷殘數量大幅增加,社會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新的康復手段恢復其工作能力與生活能力。其間,運動醫療的出現與發展使殘疾人的康復成為可能。一份康復訓練記錄記載:“傷殘軍人治愈后體質仍然很弱,應通過參加體操練習改善他們的體質狀況和精神面貌。”此一階段,體育運動成為矯正身體功能與康復治療的有效手段,通過專門設計的運動項目殘疾人得以恢復身體機能、增強體質。彼時射箭、游泳、田徑、自行車、輪椅運動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推廣而出,這些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還能通過競技項目重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1924年國際聾人體育聯合會(ISFD,InternationalCommitteeofSportsfortheDeaf)在巴黎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殘疾人體育設立的國際體育組織。同年,在該組織的領導下第一屆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Deaflympics,以下簡稱聾奧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并成為區域性賽事的開端。首屆聾奧會吸引歐洲9國145人參賽,涵蓋田徑、游泳、摔跤等多個項目。此后,ISFD通過定期舉辦聾奧會和區域性聾人運動賽事,推動著世界各地殘疾人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由此殘疾人競技體育正式進入國際體育體系
1948年斯托克·曼德維爾醫院的醫生路德維?!す盘芈↙udwigGuttmann)為二戰傷殘退伍軍人組織舉辦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StokeMandevilleGames),這一賽事被視為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Games)的前身。如有學者認為:“古特曼通過體育競技為戰爭傷殘軍人提供一個恢復身體和心靈的渠道,體育不僅是一種康復手段,更是幫助他們重回社會的關鍵?!?959 年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StokeMandevilleWheelchair SportsFederation)成立,該組織專注于推動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競技化和職業化,通過舉辦區域性和國際性賽事使殘疾人競技體育得到進一步普及。此一階段,區域性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促使更多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也彰顯國際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關注與支持。
1.2日臻完善(1960一1988年):以殘疾人競技體育為導向的國際運動會
1960 年第一屆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Games,以下簡稱殘奧會)正式在羅馬舉行,標志著殘疾人競技體育邁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奠定殘疾人競技體育國際化的基礎,為更多殘疾運動員提供國際競技舞臺,進而成為殘疾人競技體育從區域性賽事向國際性體育賽事轉變的關鍵一步。1964年東京殘奧會首次與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同一城市、同一時間舉行,進一步推動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全球化進程。1968年尤尼斯·肯尼迪·施萊佛(Eunice Kennedy Shriver)創辦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Special Olympics,簡稱:特奧會),該項賽事致力于為智力障礙者提供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提升社交能力并促進身心健康。1975年第一屆遠東及南太平洋地區殘疾人運動會(Far East and South Pacific Games forPersonswithDisabilities)在日本大分舉辦,成為亞太地區殘疾人重要的國際賽事。這一賽事面向遠東和南太平洋國家和地區的殘疾運動員,為該區域內的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提供重要平臺。1976年雖遲但到的冬殘奧會在冬奧會舉辦52年后終在瑞典的恩舍爾茲維克舉行。上述賽事共同促進國際殘疾人競技體育交流,并幫助殘疾人通過體育建立國際合作網絡,推動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多元化與系統化進程。
1960—1988年殘疾人競技體育趨向國際化發展,各國政府和體育組織通過參與國際賽事與合作,逐漸認識到建立統一的體育標準與規范的重要性。其間,國際賽事的不斷擴展,特別是殘奧會等國際性賽事的繁榮,促使各國對賽事規則、技術標準以及運動員資格等問題進行廣泛討論與協調,從而推動殘疾人體育賽事的標準化進程。如殘疾人競技體育中的比賽設備、輪椅設計以及項目分類,在這一階段通過國際組織的協商與實踐逐步得以規范8。此一階段殘疾人競技體育不僅迎來賽事規模的擴張,也推動全球范圍內殘疾人體育賽事的標準化進程,為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3和合共生(1989年至今):以殘奧為主導各國廣泛參與的全球盛會
1989年是殘疾人體育史上的重要節點,國際殘奧委員會(InternationalParalympic Committee,以下簡稱IPC)與國際奧委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以下簡稱IOC)正式建立合作關系——殘奧會與奧運會開始同步舉辦,標志著殘疾人體育運動融入全球主流體育的框架[。這一時期IPC通過頂層設計和全球協同機制,為各國政府提供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參考框架。具體而言,IPC通過培訓、技術支持和教育推廣,幫助更多發展中國家提升了殘疾人競技運動的水平。這種全球性的治理機制不僅保障殘疾人體育的公平性,也為其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在IPC的統籌計劃下大型殘障人體育賽事日漸增加,使得更多殘障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21世紀后殘疾人競技體育進入全球發展的深化階段,其間,國際組織與政府機構共同協作,形成以殘奧為主導、各國廣泛參與的全球盛會。2001年IOC與IPC簽署一項協議,以確保殘奧會的發展與延續-自2008年起,奧運會結束后殘奧會將在同一城市、使用相同的場館和體育設施舉行,此舉進一步鞏固殘奧會在全球體育賽事中的地位,并推動殘疾人體育與主流體育融合。這一時期,許多地區與國家開始將殘疾人競技體育納入國家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殘疾人體育事務,深人開展殘疾人競技體育國際交流。如日本通過TID計劃、J-STAR計劃發掘有潛質的殘奧運動員,并在經費投入、場地設施及培養體系等諸多方面進行積極改進,以推動殘疾人競技體育的良性發展2。再如,中國通過北京殘奧會、上海特奧會、杭州亞殘運會等大型殘疾人體育賽事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國際殘疾人組織交流合作,廣泛弘揚了“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讓“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響徹寰球,贏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13]
2歷史轉向:殘疾人競技體育的演進特征
2.1從“康復健身”到“人權保障”再到“超越自我”:
競技目標與價值同步提升
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發展,不僅是競技層面的演進,更是殘疾人群體在自我認知、社會角色和權利主張等多方面的轉變與進步4。這一過程中,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目標要義從最初的“康復健身”逐漸過渡到“人權保障”,最終達到“超越自我”的崇高追求。這一主體性轉向反映殘疾人在體育中實現自我價值,并逐步贏得社會認可與尊重的過程。具體而言,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初衷是作為康復與健身的工具,幫助因戰爭、工傷或疾病導致身體機能受損的殘疾人恢復生活能力。在此,體育活動作為一種“運動處方”,被廣泛用于改善殘疾人的身體功能和心理狀態,尤其是在戰后康復領域,體育成為輔助醫學治療的重要手段。在這一時期,殘疾人體育活動的內容也多以功能性訓練和康復性運動為主,競技和社交功能尚未完全顯現。
隨著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發展,其功能逐漸超越單純的康復與健身范疇,進而被社會認識到其作為社會表達與權利爭取載體的重要性[15]。20 世紀下半葉,伴隨著全球人權運動的興起,殘疾人群體的權利意識逐漸覺醒,競技體育成為殘疾人爭取社會平等與人權保障的舞臺。人權保障成為這一階段殘疾人體育運動的核心議題,推動著全球范圍內殘疾人權益的提升。1970年日本出臺《智力、肢體殘疾人基本政策法》,明確指出殘疾人的體育參與權并為其提供場地、資金支持。1973年美國頒布《康復法》(RehabilitationAct),要求充分給予殘疾人體育活動和競技運動的權利。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大會相繼通過《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和《殘疾人機會平等標準規則》,使得殘疾人體育參與的權利更是得到了明確的法律認可和保障。由此而言,體育作為人權的載體不僅改變社會對殘疾人的態度,也使殘疾人獲得更多的社會參與機會,進而提升殘疾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話語權[6]。
在通過體育爭取人權保障的基礎上,殘疾人競技體育逐漸走向“超越自我”的崇高追求,這不僅是殘疾人自身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探索,也體現人類社會對體育本質內涵的更高認識。在這一發展階段,體育作為一種獨特的人類活動形式,深刻影響并塑造著每個人的生活,尤其對殘疾人群體而言體育的意義不僅局限于運動本身,更成為他們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促進社會共同進步的橋梁[3]。一方面,競技體育可以為殘疾人提供運動的目標感和成就感,特別是在競技過程中通過克服身體障礙和挑戰運動極限,殘疾人能夠不斷實現對自我能力的重新定義,這種“超越自我”的精神內核成為他們應對生活困難、重建人生意義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殘疾人競技體育讓全球觀眾看到殘疾人卓越的運動水平,也促使公眾對殘疾人潛力有更深刻的認識一一殘疾人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拼搏精神突破社會對“弱者”的刻板印象,向世界傳遞生命的堅韌與多樣性價值。
2.2從“質疑批判”到“包容發展”再到“平等共享”:競技環境與組織動態跟進
20世紀初期,殘疾人常被視為需要社會照顧的“弱勢群體”,他們的運動能力與競技權利幾乎未得到承認。在體育領域健全的身體能力被視為核心標準,因而殘疾人長期被排除在主流體育之外。這種排斥反映出當時社會對殘疾人能力根深蒂固的質疑與偏見殘疾人體育活動無異于“同情性的展示”,而不是具有實際意義的競技體育。這一時期,體育活動主要由殘疾人體育俱樂部和運動協會開展,而在這些組織助力下殘疾人體育逐漸從個別地區的康復性活動發展為具有組織性的、區域性規模的競技實踐8。20世紀后期,美國醫學研究者喬治·恩格爾(GeorgeL·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理論模型,強調殘疾現象具有相對性一一殘疾與非殘疾之間沒有非此即彼的標準或涇渭分明的界限。此后,西方許多國家用“people with disabilities”取代“disabled persons”,這一詞語的更替無疑是倡導“社會尊重和關懷”的重要轉變。在此背景下,殘疾模式也向前邁出歷史性一步,即人們不再視殘疾為“個人悲劇”,而是開始檢討“社會的殘疾”并提出殘疾的“社會模式”[19]
隨著殘疾人競技體育逐漸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社會對這一領域的態度實現從“質疑批判”到“包容發展”[20的重要轉變。在此過程中,國際組織的多維度支持推動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縱深發展。一方面,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國際殘疾人體育聯合會(IWAS)等組織通過標準化建設打破發展壁壘。如IPC發布的《國際殘奧委會憲章》從基礎設施、訓練體系到賽事服務形成全鏈條操作規范,以幫助各國建立統一的殘疾人體育發展基準;IWAS等機構則通過倡導、技術培訓以及提供訓練經費與比賽補助等方式,極大地縮小不同區域間的競技體育發展差距。另一方面,更深層的變革在于社會觀念重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體育促進發展與和平宣言》將殘疾人體育納入可持續發展議程,促使多個國家修訂反歧視法案。申言之,在“包容發展”階段殘疾人競技體育不僅是一種競技活動,更成為促進社會包容與文化多元化的有力工具。
隨著全球社會對殘疾人權利的不斷重視,殘疾人競技體育的運動理念逐步從包容發展轉向平等共享殘疾人不再僅僅被視為社會中需要關懷的對象,而是平等的參與者和貢獻者2]。“平等共享”理念的核心在于,殘疾人享有與所有人平等參與文化體育生活的權利。此一階段,各國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的基礎設施與保障機制,以確保殘疾人能夠平等地參與體育活動并從中獲益。在基礎設施方面,無障礙體育設施建設是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基本前提,包括輪椅通道、無障礙更衣室、低位座席觀賽區以及適配性運動器材等。這些基礎設施的投人,不僅為殘疾人提供更多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也為殘疾人觀賽、社交等多元化需求創造條件。同時,各國政府通過確立殘疾人運動員培養與保障機制,為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其中,專項資金支持、醫療康復服務、專業教練團隊配置以及生活補貼等措施,為殘疾人運動員提供從基層培訓到高水平競技的全周期支持。概言之,社會對殘疾人競技體育的態度經歷質疑與批判后,逐漸走向包容性發展并最終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著平等共享的價值導向。這一理念轉變背后,是社會對殘疾人權利、價值和貢獻的重新審視,以及全球人權與社會正義觀念的不斷進步。
2.3從“區域賽事”到“國際運動”再到“全球盛會”:競技規模與項目逐漸擴容
歐洲的區域性賽事不僅是殘疾人競技體育的開端,更是殘疾人競技體育規模與項目逐漸擴容的催化劑。其中,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是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典范案例。1948年首屆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僅吸引16名英國退伍軍人參加,該項賽事最初旨在通過體育競技幫助脊髓損傷患者恢復身體功能與心理自信。在隨后幾年,這項賽事吸引荷蘭、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多個歐洲國家的殘疾人運動員積極參與,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歐洲代表性的殘疾人競技體育平臺。爾后,隨著賽事規模的擴大其規則體系也不斷完善,涵蓋場地要求、設備適配、參賽條件等多個方面22]。這些努力為殘疾人體育項目的系統化與標準化提供基礎,也為更大規模的國際賽事奠定管理框架。
殘疾人競技體育從區域走向國際的過程,不僅是自身發展規模的日益壯大,也是推動全球殘疾人權益平等、促進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機。其間,國際殘奧委員會(IPC)通過制定標準化的比賽規則、分類分級體系以及規范的參賽流程,為全球殘疾人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9-]。具體而言,IPC的分級標準涵蓋運動員的功能性障礙與競技表現之間的科學評估,這種分類體系的統一不僅確保賽事的公平性,也為區域賽事與國際賽事的接軌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在許多區域性賽事中優秀選手會被優先推薦參加聾奧會、特奧會以及殘奧會等全球性賽事。與此同時,愈趨規范的參賽流程減少各國和地區間在賽事組織上的差異,提升運動員對國際賽事規則、節奏與環境的適應能力,進一步增強區域賽事與國際賽事之間的聯動。
21世紀以來,殘奧會等大型賽事的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殘疾人競技體育逐漸從國際運動轉變為全球盛會,此一階段殘疾人競技體育呈現出項目多樣化、技術現代化、傳播多元化等發展特征。其一,殘疾人競技體育的賽事項目在數量和形式上逐步多樣化,涵蓋田徑、游泳、擊劍、皮劃艇、滑雪等28個大項與600多個小項。項目設置與運動分級的日趨精細化,使得不同殘障程度的運動員能夠在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展示自身的競技水平。其二,科技進步帶來更專業的運動設備,如智能假肢、個性化輪椅等輔助器材的普及,不僅幫助運動員提高競技表現,也推動訓練方法和比賽策略的革新。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殘疾人運動員的競技水準得到顯著提升,相關運動成績屢屢被刷新,部分項目甚至接近或超越健全運動員的水平。其三,媒體傳播進一步加速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全球化一—現代媒體通過廣泛報道殘奧會等賽事,提升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公眾關注度,進一步助力全球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繁榮[23]。概言之,殘疾人競技體育從“區域賽事”到“國際運動”,再到“全球盛會”的動力轉換,體現殘疾人體育在競技、科技、媒體等層面的全方位發展,展示殘疾人通過體育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參與的綜合能力。
3歷史鏡鑒: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經驗啟示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新殘疾觀對殘疾做出全新的理解和詮釋,強調殘疾人需要身心群的整體發展,強調殘疾人全面融入社會24]。該模式既保留基于損傷的醫療模式的合理成分,又納入強調環境的社會模式的視野,較為全面地概括出“殘疾”的特點,是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新殘疾觀。基于此,從“生物-心理-社會”3個維度總結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經驗啟示。
3.1強身體之基:以個性化參與為模板,激活殘疾人優勢潛能
新時代呼喚新理念,在殘疾人體育發展領域構建以“身心群協同共進”為核心的現代體育觀,正成為突破傳統生物醫學視角局限的關鍵路徑24。這一理念摒棄“一刀切”的刻板模式,轉而從生命科學的本質規律出發,通過體育運動的獨特功能激活殘疾人群體的差異化潛能。在此,生命科學揭示人體具備強大的生理代償機制一—當某一感官或肢體功能受限時神經系統會啟動補償性調節,通過強化其他感官的敏銳度或運動系統的協同性,形成新的生命平衡態。以視障運動員為例,其聽覺定位能力遠超常人精度,觸覺反饋系統亦展現出超常靈敏性,聽障運動員則普遍具備更敏銳的視覺捕捉能力。這些生理現象印證生命系統自我優化的內在規律,為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由此而言,體育作為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要義在于尊重個體差異,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實踐過程中不應采用生搬硬套的標準化模式,而應立足于殘疾人群體的身心特點,制定差異化、個性化的體育參與方案。通過科學評估每位殘疾人的身體機能、運動能力和心理特征,充分發揮其優勢潛能、彌補功能缺陷,最終實現殘疾人極具鮮明個性特征的和諧發展。這既是生命科學給予的啟示,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3.2淬心性之堅:以污名化消解為導向,促進殘疾人社會融入
污名化及面子文化導致殘疾人及其家庭產生社會退卻行為,導致殘疾人社會參與動力不足等現實問題2。于此背景之下,殘疾人競技體育實現對個體生活的彌合與重構,展示出個體自信、自強、自立的生活風貌。如中國香港殘疾人運動員蘇樺偉參加5次殘奧會,在其中的4屆殘奧會上共拿下6塊奧運金牌并數次打破世界紀錄,他的故事也被搬上熒幕成為透視殘疾人運動員成長之路的平面鏡。在此,殘疾人體育運動生于競技卻高于競技,給殘疾人家庭帶來希望和暖色2,而體育的參與性、挑戰性和群體互動性也促使殘障群體在心理和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獲得積極發展。如特奧會不僅為智力殘障人士提供一個平等參與競技的平臺,還通過健康計劃和教育項目等多項舉措,幫助殘疾人提高生活技能和健康水平,從而為減少社會偏見、消解群體歧視鋪設更加寬廣的社會融合之路2。
在體育運動的語境中,運動是身體、身體是運動,運動是“活”的身體的直接表達2]。對于殘疾人群體而言,運動更具特殊意義一是殘障人士突破身體局限、重塑自我的關鍵路徑。通過競技運動,他們不僅超越身體限制,更實現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深層次的精神蛻變。換言之,殘疾人借助競技運動這一載體開啟一場“自我塑造”的歷程,這不僅是生理上的挑戰,更是心理與情感上的重建。其間,個體逐漸擺脫對身體缺陷的焦慮和自卑,建立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從而發現自身的獨特價值與潛能。從這個角度來看,競技體育不僅是一項身體活動,更是運動賦權的過程,即通過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殘疾人運動員打破社會賦予的“殘疾”標簽[2]。
3.3舉社會之力:以共生性社會為目標,構建包容型體育生態
發展殘疾人體育,對于保障殘疾人平等權利、促進殘疾人融合發展、推動殘疾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具有重要意義。“體育活動不僅為殘疾人群體提供展示個人能力的機會,還通過合作與競爭的形式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于殘疾人競技體育而言,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不僅在賽事的規模和影響力上取得突破,更在社會包容和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帶來持久的積極影響一—賽事結束后,我國的公共基礎設施改革為殘疾人提供長期便利,使得包括殘疾人在內的諸多群體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這種改進也被認為是殘奧會留下的“社會遺產”[30]。事實上,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現代理念已經突破對傳統殘疾身體觀的偏見,開始強調對個體尊嚴和異己身體的包容與尊重,拒絕對他者身體的貶損或侮辱,倡導對整體社會成員的認同接納、多元融合及和諧共生
在人類體育文明演進圖譜中,殘疾人競技體育的興盛標志著體育發展的新高度。這一形態既體現體育倫理對特殊群體的終極關懷,也揭示體育生態系統通過結構優化實現自我超越的內在規律。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審視,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勃興不僅是體育文明的進步刻度,更是社會包容性發展的晴雨表,超越傳統二分法思維,在差異中尋求共識、在多元中構建共生。正如杭州亞殘運會展示的科技賦能場景所昭示的:當體育系統真正實現全要素包容性發展時,必將釋放出“ 1+1gt;2, 的系統性動能,為人類文明進步注入新的活力。這既是體育發展的必然規律,更是現代社會不可推卸的文明責任。
4結語
鑒往知來,資政育人?,F代奧林匹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強調:“奧林匹克運動不僅是一項體育盛會,更是人類文化、教育和道德精神的體現?!卑倌陙恚瑲埣踩烁偧俭w育實現從“運動處方”向“社會處方”的歷史轉型,體現出競技體育在提高殘疾人自我發展能力、保障殘疾人平等權利、增進殘疾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積極貢獻。在此歷史背景下,殘疾人競技體育被賦予更多的社會功能,為推動社會公平與包容性發展提供新路徑。百年來,殘疾人競技體育的演進特征及其在價值、組織、活動之維的深刻轉變,是殘疾人從“康復對象”到“競技主體”角色轉變的重要體現,是殘疾人競技體育在理念、方式與制度上全面性、系統性、根本性的變革,也是推動殘疾人權利進步、無障礙環境建設與包容性社會發展的重要邏輯呈現。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推動殘疾人體育事業的持續發展,落實殘疾人權益保障、無障礙社會建設和全民共享體育的戰略部署,描繪新時代殘疾人體育事業的宏偉藍圖,必須凝聚歷史智慧,汲取殘疾人競技體育百年歷程中的寶貴經驗,堅持以體育實現殘疾人和諧發展、消解污名與增強自信、促進多元包容與共生,準確把握殘疾人群體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社會需求,并擘畫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唯有如此,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事業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勇毅前行,開創更加輝煌的體育圖景。
參考文獻:
[1]求是網.這個特殊群體,總書記十分關心牽掛[EB/OL]. (2022-06-22)[2024-11-11]. 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2-06/22/c_1128765293.htm
[2]邵天逸,李啟迪.從粗放走向規范: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問題審思與路向轉換[J].體育科學,2023,43(5): 89-97.
[3] LORENZEN H. Lehrbuch des Versehrtensports[M].Stuttgart: Ferdinand Enke,196l: 51.
[4] THOMAS N, SMITHA. Disability, sport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dge, 2008: 23.
[5] DOLL T G.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sports forpersons with a disability[J].Sobama Journal,2007,12(1): 7-12.
[6] BRITTAIN I. Key points i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of the paralympic games[M]. 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Limited,2018:125-149.
[7] GOLD JR,GOLD M M. Access for all: The rise ofthe Paralympic Games[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for the Promotion of Health,2007,127(3): 133-141.
[8] TWEEDY S M, VANLANDEWIJCK Y C. InternationalParalympic Committee position stand-backgroundand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lassification in Paralympic sport[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l,45(4),259-269.
[9]文安.從IPC 田徑分級卡的演進看殘疾人體育分級理念的演變[J].體育學刊,2015,22(1):54-57.
[10] LEGGD,FAYT,WOLFFE,et al. The InternationalOlympic Committee-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Relationship:Past,present,and future[J]. Journal ofSport and Social Issues,2015,39(5): 371-395.
[11]MISENER L,DI L L. Changing parasport landscape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govemance[M].London: Routledge,2020: 217-228.
[12]關志遜,成佳,崔薇,等.面向2020年東京殘奧會:日本殘障人體育治理[J].中國體育科技,2021,57(7): 3-10+84
[13]中國政府網.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和權利保障[EB/OL]. (2022-03-03)[2024-11-1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03/content_5676615.htm
[14] GOH C L.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Paralympic Games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into society?[J].The International SportsLaw Journal,2020,20(1): 36-54.
[15]張軍獻,虞重干.殘疾人觀的嬗變與殘疾人體育的歷史回顧[J].體育科學,2007,27(3):17-21+31.
[16]徐翔.體育權:一項新興人權的衍生與發展[J].體育學刊,2020,27(4):21-28.
[17]MCCANN C. Sports for the disabled: The evolutionfrom rehabilitation to competitive sport[J]. British Journal ofSportsMedicine,1996,30(4):279-280.
[18] SILVERJR. The origins of sport for disabled people[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Edinburgh,2018,48(2): 175-180.
[19]桑國強,吳燕丹.論殘疾人的體育社會化[J].首都學報,2015,27(2):116-120.
[20] WOLBRING G, LEGG D, STAHNISCHF. Meaningof inclusion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paralympic gamesand movemen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Society,2010,1(3):81.
[21]于文謙,季城,呼曉青.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問題剖析與路徑優化[J].體育學刊,2020,27(4): 61-66.[22] SCOTT N H.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inter-spinalsports festival at stoke mandeville hospital[J]. AustralianJournal of Physiotherapy,1956,2(1):34-35.
[23]賀幸輝,王軼,周喜艷.殘疾模式的演變與殘奧會報道的新聞話語建構———以《人民日報》1984-2018)殘奧會報道為例[J].成都學報,2020,46(1):45-52.
[24]任海.新殘疾觀視域中的殘疾人體育[J].體育學研究,2022,36(2):1-8.
[25]楊立雄.殘疾人體育參與的社會性障礙——基于社會-文化視角[J].上海學報,2022,46(3):1-11.
[26]新華網.《媽媽的神奇小子》拍出了殘疾人運動員家庭的艱辛和不易[EB/OL]. (2021-09-13)[2024-11-11].https://www.xinhuanet.com/ent/20210913/fb4536ed7ae04df38e7cbcafc53609cb/c.html
[27]金梅,王家宏.國際特奧會全球發展優先戰略演進研究[J].首都學報,2016,28(6:528-532+540.
[28]胡科.運動哲學研究的身體動向:回到運動現場與還原直接經驗[J].體育學刊,2019,26(1):13-19.
[29]張忠石,王智慧.撕掉“標簽”:視障跑者的具身顯現[J].武漢學報,2024,58(3):41-47+64.
[30]孫海潮,孫葆麗.共享發展理念視域下北京冬奧會遺產傳承研究[J].體育學刊,2023,30(5):16-22.
[31]于麗婧,李輝,程衛波.身體視角下近現代西方殘疾人體育思想的歷史壇變考察[J].體育學刊,2022,29(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