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孟夏,我參加工作整一年,亦經歷了大河上的四季。
春風吹來,繁花似錦,大堤上的紫葉李會驟然花滿枝頭,又倏而亂落如紅雨;夏天,暑氣灼人難耐的時候,大河會熔金般映照出落霞,相機不用取景,抬手一拍就是一幅唯美的畫卷;秋天,霜雪未降的時候,野鴨會在壩襠里蜷縮成團,新種下的樹苗間會淌出潺潺的河水。
回想去年夏天,我接觸到的第一個與黃河工作有關的東西,就是管理段值班室里那個精巧的工程沙盤。如果說有什么能總領概括人職以來參與的各項工作,我首先想到的也會是它。沙盤是堤防工程的素描,精致而簡約,它真正的雄渾需要一寸寸去丈量,它也需要不斷改進的養護方式來呵護體魄的健康與面容的姣好。這是我學到的第一課,治黃工作是一張精細、縝密的工程網,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治黃人,一定要不斷掌握各類技能、不斷熟稔各種工作,并在“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的螺旋上升中完善自我框架。這是在心中壘筑成一個新的沙盤的過程。如今,我依然在前輩的言傳身教和工作的點滴積累中拼這張拼圖,讓這個沙盤不斷真實、立體起來。我認為,這是最能給人力量、最能帶來收獲的一課,也是最長、最潤物無聲的一課。
我仍記得剛剛走出校門踏上工作崗位的日子。頭一次學會使用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工具:從張牙舞爪的摟耙、刀耙到險工控導上澆水的水泵,從視頻監控到無人機巡查頭一次學到這么多的作業技巧:哪些嚴重的浪窩需要用土堆包圍,不同大小的浪窩需要多少土方,哪里需要墊高、哪里需要加固,包袱該如何系牢,扶樹怎么才能扶穩還有那些資料方面的:工程管理資料如何寫、工程量的表格怎么編寫才能清晰明了·除了實踐上的積累、技藝上的磨礪,工作中也有許多曲折和考驗使我不斷向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治黃青年前進。酷暑時節,工地滾滾的熱浪曾灼得我心焦頭昏、口渴難耐;深冬的壩頭上,不息的冷風曾凍得我臉通紅、鼻涕橫流。還有過揮舞鐵掀后累得抬不起胳膊的酸澀,也有過不知如何與地方工作人員打交道時的焦急。
去年汛期的一個雨天,壩面上積水成潭,我和同事冒雨去工程上疏通排水溝、疏導積水。道路泥濘,草根密集,坑洼不斷,濕透的褲子緊貼在腿上略顯厚重,又給我們的工作增添幾分難度。朦朧的霧氣鋪滿眼鏡,汗滴夾雜著雨水在臉上肆虐。透過模糊的視線,我隱約看到前面兩位老前輩,他們一個步子急促有力,手里的鐵掀隨著腳下密集的鼓點律動;另一個像孫行者一樣將鐵?橫置在肩上,步調沉穩踏實。他們的背影在蒙蒙細雨里像山岳一般敦實厚重。這幅畫面深深地觸動了我,我認識到了無數治黃工作者的堅韌與恪盡職守,他們給予我精神上的鼓舞。
在管理段的大廳中,一人眼便是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那是職工照片墻。如果你來參觀的話,我會在這里向你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他們有的人博聞強識,不斷幫助我熟悉各種格式、標準,傳授我工程管理養護的各種知識;有的人身兼多種技能,用豐富的經驗指點我尋找工作的突破口;有的人精通技巧竅門,總能讓我的計劃和方式方法變得更加高效且精簡。他們閱歷廣博,如同典籍,讀來開卷有益,拍案稱絕;他們的技巧精妙高深,能夠熟練把握工作的脈絡和進程,得心應手。
工程埽面草皮養護
疏導險工積水

管理段的生活充實而緊湊。治黃人的辛勤工作往往沒有時間上的規律,很多時候都是起早貪黑、食無定時,很多時候都在本已休息的下班時間迅速投入工作。他們從未因為工作瑣碎而放松精神,一絲不茍地完成各種任務,恰如捏著一根細針,織密天河安瀾、生態蝶變的雋美帛畫。
我工作的管理段上有一位臨近退休的老前輩。有一次,我加班到半夜回宿舍的路上,看到一個黑影來回踆步,心里一驚。定晴細看,正是這位老前輩。我問他:“叔,這么晚了,你在這里做什么呢?”“哦,院子里的地澆著水呢,我看看這花花草草喝飽了沒。”老前輩打開手電筒細細張望,認真得像個孩子。我不禁想起幾周前值班時,也是這位老前輩,因為錯過了公交車周末沒有回家,等我早上去引黃閘測流時,他已開著段上的黃色三輪車,在院子里哼著小曲清掃樹葉了。他總是這樣見縫插針地給自己找活干。老前輩是無數治黃基層職工的縮影,他們扎根在黃河大堤上,像不知疲倦的精衛鳥一樣銜石填海、追月逐濤。
精衛何以填滄海?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無數黃河兒女就像他們守護的這條大河一般,博大寬厚、柔中帶剛、挾而不折、壓而不彎,愈難愈進,矢志不渝,將美好與希冀浸在苦澀的汗水里,將勇毅與銳意纏在堅韌的臂膊上。從精衛填海,到天禹治水,再到人民治黃,我想,這百折不撓、九死未悔的堅毅與執著在治黃人的血脈里沸騰著,這克己奉公、風雨兼程的無私和篤實在治黃人的胸腔里熾熱著。這崇高又質樸的感情,深深地感染著、浸潤著每一位治黃工作者,潤物無聲又悠遠綿長。
引黃閘測流

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說:“在山上刻字的人終究留不住,留下的是這默默無言的山;把門樓修得很高的人還是存不住,長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動歷史車輪的人。”一代代黃河人繼往開來、篳路藍縷的偉大實踐,將大河安瀾鐫刻進深沉的黃土、青蔥的密林,將熱愛、奉獻和剛韌播散在滾滾的河水,隨歲月浪涌跌宕,沉淀成史詩,沉淀成薪火。每一位治黃工作者的心頭,都盤旋著一只永不疲倦的精衛鳥,載著傳承、敬畏與希望,與黃河一起奔向更輝煌的未來。
這篇文章收尾時,我又獨自一人坐在了那個工程沙盤前。它確實很渺小,我在上面感受不到險工壩頭撲面的獵風、防浪林里窸窣的蟲鳴,腳下也沒有黃土細膩卻敦厚的觸感,聽不到堤防兩岸鏗鏘的鐵釹與釘耙;它卻又很宏闊,放眼望去,濁浪橫流,層林盡染,萬里黃河奔來眼底,稍一閉眼,便有石壩森森,波聲隱隱。若將我丈量過的這段堤防融入兩岸的千里長堤,也不過就像這沙盤的一粒沙。無數的黃河兒女在治黃工作中,把百折不回的決心、矢志不渝的忠心在烈日、嚴霜、風沙的考驗中錘煉成了拳拳赤誠。“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在這場屬于黃河人的長征中,我看到了無數振翅的精衛,他們銜起微小的木石,不斷填平通往幸福河征程上的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