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處于快速重塑的進程當中,跨境供應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與不確定因素。與此同時,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為典型代表的數字技術持續快速發展,這給跨境供應鏈的發展創造了嶄新的契機。在此種情形之下,推動跨境供應鏈朝著數字化方向轉變,強化資源的整合力度,完善風險管控機制,對于提升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能力與水平而言,具備極為關鍵的意義。
跨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資源整合機制
基于數字技術的全球資源配置優化數字技術的進步為跨境供應鏈的全球資源配置優化給出了新的方式與途徑。借助大數據分析,企業能夠更為精確地洞悉市場需求的變動,對生產計劃與庫存管理予以優化,增強供應鏈的靈活性與敏捷特性。人工智能技術可輔助企業展開智能決策,對供應商挑選、運輸路線規劃等環節加以優化,降低運營成本。區塊鏈技術有利于達成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的可信共享,推動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例如,海爾集團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將從用戶到供應商的整個流程進行了打通,實現了C2M(客戶到制造)的大規模定制模式。經由全流程數字化集成,海爾集團成功把供應鏈周期從30多天縮短至10天上下。
多主體協同的產業鏈資源整合跨境供應鏈涉及眾多利益相關方,需要推動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物流服務商等多主體協同,加強上下游產業鏈的資源整合。通過建立產業鏈協同平臺,推動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利益捆綁,促進供需精準匹配,提高產業鏈整體競爭力。要重點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關鍵零部件加強攻關突破,完善產業鏈布局。例如,廣東省建立了涵蓋泛家居、汽車、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10大產業集群的產業鏈協同平臺,匯聚4.3萬家各類企業人駐,實現供需信息精準對接、協同制造、供應鏈金融等功能,2022年交易額突破2800億元。
供應鏈金融創新驅動的資源聚合供應鏈金融作為連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金融服務,在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盤活供應鏈資金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技術為供應鏈金融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助力構建產融結合的生態體系。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可以更好評估中小微企業信用,降低融資風險。開展應收賬款融資、存貨質押融資等創新產品和服務,有利于盤活上下游企業資金,促進資源聚合。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鼓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供應鏈各參與主體的數字化連接,提升供應鏈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跨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風險識別機制
傳統風險與新型風險的疊加識別在推進跨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傳統風險與新型風險交織疊加。一方面,匯率風險、運輸風險、質量風險、違約風險等傳統風險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網絡安全、數據泄露、算法偏差等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新型風險不容忽視。需要系統梳理各類風險因素,關注風險的傳導機制和疊加效應,有針對性地制定風險管理策略。
基于大數據的動態風險監測預警基于大數據的動態風險監測預警可通過如下方式實現:運用大數據技術達成對跨境供應鏈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測與風險預警,即匯聚海關、銀行、物流、電商平臺等各渠道數據并運用機器學習算法以智能識別異常情況、及時預警潛在風險;建立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并動態評估上下游企業經營狀況來更好管控供應鏈系統性風險;如跨境電商平臺敦煌網依據海量交易數據建立覆蓋100多個國家200多個行業的風險監測模型,借助智能算法和知識圖譜精準評估買賣雙方信用狀況、有效識別虛假交易、洗錢等異常行為。
維度風險評估與量化分析跨境供應鏈風險具有多維度、動態演變的特點,需要從企業層面、產業層面、區域層面等不同維度開展系統評估。運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方法,量化評估各類風險事件的影響程度和傳導路徑。針對性建立風險防控預案,細化各主體職責,確保風險可控、可承受。
跨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風險控制機制
區塊鏈技術支撐的信用風險防控跨境貿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利益相關方,如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物流服務商、金融機構、海關等。由于各參與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商業利益訴求不一致,導致跨境供應鏈信任機制缺失,信用風險突出。一方面,上下游企業對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難以準確評估,履約能力和商業信譽難以驗證,易產生欺詐、違約等道德風險;另一方面,銀行等金融機構難以獲悉供應鏈各環節的真實交易背景,無法有效控制貸
款風險,融資可得性不足。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共識機制等特性,為構建跨境供應鏈信任提供了解決方案。利用區塊鏈搭建跨境貿易數據共享平臺,可將貿易合同、提單、信用證、報關單、檢驗檢疫證書等單據上鏈,實現端到端的數據透明和可追溯,切實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同時,區塊鏈智能合約可將貿易規則轉化為自動執行的計算機程序,一旦約定條件觸發,系統便自動執行合同內容,如貨權轉移、付款結算等,顯著提升合同履約效率,降低人為違約風險。例如,螞蟻集團自主研發的區塊鏈服務平臺金鏈盟,為跨境供應鏈搭建了可信的數字基礎設施。通過可信數字身份、可信數字合同等機制,破解了跨境貿易中面臨的信任問題,降低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度和成本。
智能化技術賦能的操作風險管控跨境供應鏈的各個操作流程,因其涉及眾多國家與地區,呈現出極為繁雜的特性。像采購、生產、倉儲、物流、通關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數據不一致、信息傳遞滯后、貨物匹配錯誤等狀況,從而極易誘發操作方面的風險。其中,人工作業在跨境供應鏈操作風險因素中占據重要地位,傳統依賴人工的處理方式,面對龐大的業務量顯得力不從心,不僅出現差錯的概率較高,而且在時效性上也難以滿足需求。伴隨新代信息技術,諸如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化技術等的飛速進步,供應鏈各環節數字化以及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這為降低操作風險開辟了全新途徑。
在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比如采購、生產、倉儲、配送等環節,布置智能化設備,促使業務流程能夠自動化執行,可顯著增強作業的效率與精準程度。舉例來說,在智能倉儲領域,運用RFID電子標簽、AGV小車、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能達成庫存管理、訂單揀選、貨物搬運等作業的無人化操作,實現24小時持續高效運作。與此同時,IoT設備所產生的實時數據,可運用于訂單追蹤、庫存盤點、預測性維護等方面,減少因信息不透明所帶來的風險。構建一個能夠涵蓋采購、生產、物流等諸多環節的操作風險智能預警體系,是預防和化解操作風險的關鍵方法。以菜鳥網絡為例,其自主研發的IoT設備矩陣在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得到廣泛運用,通過RFID電子標簽、AGV小車、機器人等設備的協同作業,實現每日對超過1.5億個包裹進行自動化、智能化處理,極大地提高了跨境物流的時效,同時降低了差錯率。
多方協同治理的系統性風險防范跨境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風險防控需要產業鏈各主體共同發力,構建多方協同治理機制。一是加強產業鏈利益相關方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及時發現和處置風險隱患;二是建立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形成風險防控合力;三是完善跨境供應鏈風險防控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為風險防控提供制度保障。
跨境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但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必須著眼全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在數字化轉型中強化資源整合,完善風險防控體系。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優化全球資源配置,以產業鏈協同促進資源整合,以供應鏈金融創新盤活存量資源。同時,梳理傳統風險與新型風險的演變特點,基于大數據動態監測預警風險,開展多維度風險評估與量化分析。運用區塊鏈技術防范信用風險,依托智能化手段管控操作風險,建立多方協同治理機制應對系統性風險。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推動我國跨境供應鏈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作者單位:深圳市哲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