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紀委監委通報7起查處誣告陷害行為和失實檢舉控告澄清正名典型案例。其中包括,老河口市孟樓派出所副所長舒某某等人誣告陷害他人問題。
通報稱,2024年11月,老河口市公安局在辦理亢某某所涉相關刑事案件時,該人的朋友舒某某作為當地派出所副所長,為幫其逃避偵查,指使其妻子聯系并給予案件受害人徐某某1500元好處費,要求徐某某誣告專案組組長田某存在教唆他人作偽證的行為,并指使其向紀委監委舉報田某。
又見“誣告”!記者梳理近年報告發現,多地誣告問題頻發。因一已私利,便濫用舉報權,無事生非、花樣百出的誣告陷害手段,令人發指。
譬如去年湖北省通報的5起誣告陷害典型案例中,荊州市沙市區交通運輸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在接受談話時,因擔心自己貪污受賄的問題被發現,竟編造區紀委監委辦案人員違規辦案等問題,向省委巡視組實名舉報。河南通報的案例中,鄭州市委巡察組進駐鄭東新區期間,該市鄭東新區如意湖市場監督管理所所長孫某某為向巡察組施壓,捏造了巡察組副組長王某某跑風漏氣、泄露舉報信息的事實,并安排副所長部某和工作人員李某某制作、郵寄舉報材料……
這些濫用檢舉控告權誣告他人的別有用心之人,往往本身就有問題,其目的也不可告人。可為何這些人明知自身問題纏身,卻仍鏈而走險濫用舉報權,誣告同事,甚至專案組、巡察組的黨員干部?這本質不過是心懷僥幸、自欺欺人的徒勞掙扎。他們寄希望于用謊言制造迷霧,以為“攪渾水”就能轉移視線、拖延時間,意圖阻礙案件調查,但卻終究逃不過“紙包不住火”的鐵律。還有的誣告者之所以肆無忌憚地誣告他人,其實是抱有“破罐子破摔”\"不告白不告”等心理,以為就算誣告被查出,好像也只是罪加“一小等”,企圖以小“成本”博大“收益”。
但事實上,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整治誣告行為。《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明確規定了“制造、散布、傳播政治謠言,破壞黨的團結統一”“政治品行惡劣,匿名誣告,有意陷害或者制造其他謠言,造成損害或者不良影響”等情況的處理方式,《刑法》對誣告陷害罪亦有明確認定與罰則。
如今,制度籠子越扎越緊、偵查手段日益精進,誣告陷害幾乎沒有可能成事,組織調查被誣告者的同時,必然會核查舉報線索的真實性,而是非黑白要查明白很容易。這些誣告行為,反而只會徹底暴露誣告者自身,最終使其落得“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場。此外,越是誣告陷害的高發區域,往往越藏著千絲萬縷的利益脈絡,也就越容易“順著舉報人摸瓜”,揪出藏在其中的\"害群之馬”們。
不僅要讓誣告者不能得逞,更要讓其不敢嘗試,只有讓每一次誣告都變成“自投羅網”,誣告者的僥幸心理才會被徹底粉碎。
但整治誣告,既要“懲”得嚴厲,也要“護”得到位。對被誣告者而言,調查期間的輿論猜疑、同事誤解仍可能形成無形壓力,這不僅會嚴重損害黨員干部聲譽,挫傷其積極性,甚至可能造成其被暫停職務;對辦案人員的誣告,還容易延緩反腐進程,影響群眾對反腐工作的信任,削弱監督執紀的權威性。此外,在上述孫某某案中,當誣告發生在提拔考察、重大項目推進等關鍵節點,即便最終澄清,也可能導致被誣告者錯過晉升時機、延誤工作進程,影響其自身發展。
因此,我們既需要對誣告陷害者堅決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擁有用雷霆手段讓其付出代價、不留情面的嚴厲決心,又要有保護被誣告干部、為其澄清正名的“撐腰”態度。如今,不少地方逐漸注重對被誣告干部的保護工作,努力建立常態化的機制來預防誣告。如湖北省房縣紀委監委召開不實信訪舉報澄清正名會,為受到不實舉報的謝某公開澄清正名。當地還出臺了《為受到不實舉報干部澄清正名工作辦法》,規范了實施澄清正名的原則、事項與范圍。只有剛柔相濟,方能還堅守初心和原則的干部們一個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