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合影
2024年12月28日,“聶華苓與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召開,會議由與主辦,并由和承辦。研討會吸引了全國多所高校以及聶華苓出生地湖北宜昌和聶華苓祖籍湖北廣水“聶華苓文學館”的專家學者參會,回顧聶華苓的百年人生,品讀聶華苓的文學創作,共同緬懷聶華苓對世界華文文學做出的巨大貢獻。
本次研討會設置了六大議題,分別是“聶華苓生平創作研究”、“聶華苓的創作與中華傳統文化”、“聶華苓的小說與西方文學”、“聶華苓與中國當代文學”、“作為文學活動家的聶華苓”和“聶華苓對世界華文文學的貢獻”。與會學者對應這六大議題,講述聶華苓的生活環境、追憶聶華苓的生平事跡,暢談聶華苓主持的國際寫作計劃與聶華苓作為世界文學之母的社會活動,用跨學科跨媒介的方式挖掘聶華苓作品的新意,并將聶華苓放置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探討聶華苓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以及對西方文學的借鑒。
生平憶往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三峽分社高級編輯馮漢斌和宜昌市總工會副主席彭定新,共同將聶華苓的創作和她的出生地宜昌結合起來,分別發表了題為《宜昌背景下的聶華苓文學創作》和《聶華苓與宜昌》的兩篇演講,介紹聶華苓在宜昌的經歷,講解宜昌的故人往事、地理風貌、歷史沿革和聶華苓作品之間的關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少川以聶華苓的長篇自傳《三生影像》為例,解讀聶華苓三個不同歷史時空的生命體驗,江教授特別從自己身為武漢人的親身經歷出發,講解聶華苓少年時代在武漢的生活環境和成長故事。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川鄂講述“湖大人的聶華苓”的故事,回憶自己從1986年玲聽聶華苓應邀來湖北大學演講開始近四十年來湖大幾代學人和聶華苓的交往及對聶華苓的研究,并介紹自己的博士生汪亞琴親赴愛荷華大學,在聶華苓身邊學習和研究,寫出國內第一本全面研究聶華苓的博士論文。
全球視域
聶華苓的自我定位是“我是一顆樹,根在中國大陸,干在中國臺灣,枝葉在愛荷華”。她多年在愛荷華大學主持作家工作坊和國際寫作計劃,獲得了“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的贊譽,她的作品本身也理所當然地具備了世界屬性。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白楊解讀身份認同、文化跨國主義和聶華苓的文學世界之間的關聯,指出聶華苓從不同個體的生命經歷和文化特點感悟到具有人類共通性特質的思想情感,而她的世界意識同時也源自她痛切的家國情懷,為世界文學的發展探索了一條互鑒共生的道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江蘇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良聚焦“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介紹聶華苓對中國當代文學外譯的貢獻,是聶華苓讓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壇發生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棗莊學院講師劉鈺和復旦大學文學院教授梁燕麗把眼光共同投向聶華苓的長篇小說《千山外,水長流》,劉鈺分析以聶華苓為代表的北美華人作家群的代際書寫,指出這部長篇小說通過描寫代際關系展現中西文化交流,思考全人類視域下的人類共通性情感;梁燕麗更為細致地分析了這部長篇小說的美學特征,小說通過描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而不同,呈現出人類審美共同體的博大關懷。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吳都保將聶華苓小說中的“還鄉”意識置于全球化的語境中,從自我救贖與精神“還鄉”“我\"的懸置與“還鄉”的虛妄以及“自我”的重建與共同體文化的審美想象三個方面,探討以聶華苓作品為代表的華文文學的獨異豐富的還鄉美學。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陸卓寧用現代感、時代感和歷史感提煉出聶華苓現代派小說的批判精神,重點分析《桑青與桃紅》的主人公所代表的特定歷史時期的中國人的處境,構成了二十世紀人類精神和命運的縮影和寓言。
溫故知新
聶華苓百歲辭世,經歷曲折豐富,讀者總能在重讀她的舊作中有新的發現。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劉俊另辟蹊徑,全新解讀了聶華苓作品中一位長期被人忽視的“安格爾形象”,分析了聶華苓塑造的安格爾的特點,追問聶華苓為何這樣塑造安格爾,并思考聶華苓如此塑造安格爾形象的功能、價值和意義。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羅欣怡重讀聶華苓的《沈從文評傳》,不僅指出該作在海外的沈從文研究里占據了承上啟下的獨特歷史地位,而且挖掘出聶華苓的作品和沈從文的作品之間的內在關聯,打通了中國現代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之間的脈絡。教授胡德才探討聶華苓小說與西方文學之間的關系,分析聶華苓前期《失去的金鈴子》、中期《桑青與桃紅》后期《千山外,水長流》等小說受到了不同的西方文學流派的影響,這正是聶華苓在中外文化浸染中以開闊的胸襟博采眾長的成果。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洛平提出聶華苓筆下的江水意象,認為聶華苓把江水化作一種與人生、女性、歷史相融合的意象,不僅象征聶華苓流動的人生,體現生命的流浪情結,也象征著滾動的歷史,反映歷史演變對個人際遇的影響,在中國人的流浪中寄寓著人類整體的處境。韓山師范學院講師田莉探索聶華苓文學的話語修辭和敘事進程,尤其指出聶華苓筆下的可靠敘事和不可靠敘事如何作用于她不同題材的作品,形成她鮮明的藝術特征和話語修辭,有利于在智力拉鋸中增強主旨意蘊和審美效果。
跨界視野
聶華苓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活動家,在作家、翻譯家、編輯、組織者等身份之間游刃有余,鮮明體現了現代文藝的跨界特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碩士蔡鴻軒重審《桑青與桃紅》里的政治寓言,突破二元對立的傳統分析模式,發掘解讀該作的第三種可能,重新審視聶華苓和政治之間的關系,提出作品中的人物超克之政治、巔覆之秩序的特征與實質。武漢輕工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講師汪亞琴論述聶華苓的“文學活動家”這一重要身份,分析聶華苓秉持中性立場,凝聚作家共識,貫徹“文化客廳\"理念,開展文學交流實踐。東莞理工學院教授許燕轉考察“轉文化視域”下的聶華苓文學實踐,通過重點分析以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為樞紐的文學活動組織,探索轉文化傳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展望中國作家融入世界文學的舞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文學院教授鄧如冰講解聶華苓主持的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時代性和文學性,該計劃是新時期以來中國作家走向世界的橋梁,創造了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作家面對面交流的奇跡,讓中國作家借此獲得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機會。
綜上所述,參會學者們的精彩發言構成了本次研討會聶華苓研究的四大主題—“生平憶往”“全球視域”“溫故知新”“跨界視野”。“聶華苓與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使學術界再次燃起對這位百歲長者、經典作家的濃厚興趣,希望聶華苓研究重新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界的熱點,讓更多讀者了解這位既有國際視野也有愛國情懷的作家的人生與創作。
(責任編輯:霍淑萍)